分享

学王羲之书法,他比赵孟頫强“百倍”,几乎以假乱真,如今却少有人知

 墨品书法网 2023-09-16 发布于北京

在书坛中流行着一句话叫作:“赵孟頫最得王羲之实处,董其昌最得王羲之虚处”,自宋代之后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遗留下来的古人真迹十分稀少。

因此能将魏晋书法学到“形神兼备”之人不多,细数起来只有赵孟頫跟董其昌名列前茅,尤其是赵孟頫将古人的萧散秀雅之气,刻画的灵动鲜活。

甚至被一部分人视作“亚圣”,但是古人也曾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有些高手隐匿在民间,如今少有人知,例如在明代就有一个“神秘奇才”。

名为朱大有,生卒不详,乃明朝时期安徽宁国人,据传言仅存世30年,因此历史上名气甚微,他十分厌弃官场的贿赂谄媚之举。

早年就放弃了科考,回到家中致力于研究“二王”书法,生平最喜爱的书作就是《十七帖》,此作是后人集成的王羲之29篇草书信件。

因开头的“十七”二字,而取名为《十七帖》,卷中包括经典的《游目帖》、《远宦帖》、《儿女帖》、《郗司马帖》以及《胡母帖》等等。

全卷共计1166字,用笔方圆兼备,点画纵逸流畅,相较于早期的章草,他的字更加灵动优美,在造势上也追求“稳中露险”,个别字体采用倾斜取势。

左右达到微妙的平衡,展现出丰富的意趣,在行笔上也有“状若断而还连”之感,笔画简洁从容,虽然有时用笔断开了,但气韵依然连接着。

给人回味无穷之感,格调上十分儒和典雅,尽显萧散高古之气,因此朱长文曾评价曰:“专精此帖,日夕临摹,尽悟结构之妙,乃知一切诸体,皆源于是。”

魏晋笔法是不传之秘,也是后世根源,基本都是师徒、家族中代代流传下来的,就像智永传给虞世南,张旭传给颜真卿这样,想要自学十分困难。

不仅需要较高的天分,还要有刻苦的努力,所以朱大有为了参透魏晋的草书奥秘,曾把《十七帖》临摹了上百遍,终于写出最精妙的一版摹本。

只见卷中草书,以“纵引”之势,展现出飞动之感,用笔流转自如,动静兼备,使用的“草法”正宗完备,笔笔率真自然,进入“心手两忘”之境。

同时朱大有没有被魏晋笔法围困,在意境上也尽显典雅悠远之气,达到了最高境界的“神似”,确实在学王羲之上,胜过赵孟頫百倍,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而且原版的《十七帖》是拓本传世,此作乃货真价实的墨迹本,帮助我们充分体会魏晋墨色的变化,和行笔的急徐,在细节上取胜。

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完善的古人技巧,提高自身的艺术品鉴能力,这样之后在临摹晋唐草书时,就能体察入微,进入真正的艺术领域。

此作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经多方努力我们对朱大有的《临十七帖》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