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唐气象 龙门石窟

 黄之中 2023-09-17

小颜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位于洛阳城南,水木佳美,两山对峙,犹如天然门阙,古称“伊阙”。龙门石窟便凿于东西两山之峭壁。

入青石古朴之大门,松叶沙沙,柳色新新,抚阑远眺,山水相依,美好盈眸。伊河之水,潺潺北流,有雪羽鸟,嬉戏其间,轻风吹拂,驱走盛暑,神思一静,礼佛心生。

嶙峋石壁,一寺突起,高宗年建,朱檐青瓦,寺名潜溪。寺深七米,青石铺地,藻井刻莲,阿弥陀佛,端坐须弥,观音势至,左右分立,护法天王,威武有力。

离潜溪寺,过禹王池,池长8.8米,宽6米,中生水藻,冬暖夏凉,石取太湖,相传为大禹开凿龙门所用“凿艺阙开龙门。”

宾阳三洞,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和母文昭皇后所建,“宾阳”意为迎初升红日。凿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2366个,公元523年因政局有变,仅完成中洞,至隋唐,三洞方开凿完毕。

宾阳中洞为马蹄形,穹窿顶,藻井刻重瓣宝莲,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双目澄澈,体态修长,衣袍宽大 ,清逸出尘。莲花周围,伎乐天、供养天衣带翩翩,手持乐器,迎佛而舞,诸飞天皆高髻长裙,神情舒美,香花流云,色彩妍丽,宝盖流苏,为珠宝、圆钱、垂鳞纹饰,精美绝伦。

 洞内又有书法至圣《龙门二十品》,内容为北魏时期造像题词中精选的二十方造像题记,代表了魏碑书法巅峰之作,其十九品在宾阳三洞,仅有一品位于老龙洞外之慈香窟。

图片佛教自天竺起航,驼铃声伴丝绸之路,穿越沙漠,走过敦煌,停驻云岗,再步入龙门,是以龙门石窟承起北魏,走向盛唐,其造像风格由胡向汉,风格迥异。北魏佛像的代表特点为名士风度的秀骨清像,身形修长,菩萨广额小颐,秀颈,眉宇开朗,神情恬淡。到了盛唐,造像风格则转为面相饱满,体态丰硕,磅礴大气。

图片

万佛洞,唐高宗与武后营造,因南北两壁雕有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窟内一株八角莲座破石而出,阿弥陀佛端坐于上,双肩宽厚,静穆安详,施“无畏印”。身后石壁有五十二朵净莲,一一莲花上皆有一尊供养菩萨,仪态万千,栩栩如生。

图片

图片

洞外南壁,有观音大士像,高近一米,虽面部残损,依然可见面若满月,柔和清丽,身姿曼妙。京剧大师梅兰方昔年一见,如睹天姿,神思豁然开朗,于是在表演《洛神赋》中特意借鉴观音菩萨之形象,配以拂尘舞,成为一代经典。唐年

再往前行,长而高的石阶栈道自山底开始,似是通向天际不可知处。

吸一口气,缓步上移,眼前一阔,空旷宽广的山壁前,卢舍那大佛蓦地闯入眼帘。

图片

大佛坐西面东,跏趺而坐,眉若新月,方额广颐,凝视前方,从容旷达,两侧胁侍,迦叶稳重,阿难温顺,菩萨盛衣,天王雄伟,力士勇猛,侍女灵动,如众星环月,映衬的卢舍那大佛愈发崇高圣洁,光明遍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那一刹,整个人惊到失语。

即使曾经不止一次在画册中见过这张面孔,只是,站在佛前,抬头仰望,犹被重击,竟如此震撼汹涌的大美。

图片

澄净如海的佛眼俯视着光阴之河,一幅幅光怪陆离的画面犹若彩色胶片,一格格回放着。

图片

自唐上元至今,已然过去一千三百多年。

盛唐的春风,晚唐的没落,烽火满天下,旧朝的衰败,新朝的崛起,多少王候公将,芸芸众生,梦里不知身是客。

无数画面自光阴之河中飞速流过,画面一转,定格在二十世纪初,战乱不断的年代,荒芜的山下突然涌入了一群群蝼蚁般的人形蛀虫,在所谓西方探险家和汉学家的带领下,鬼鬼祟祟地涌进龙门,将一个个佛像切割凿开,偷偷运往异国,一双双肮脏的手,在石窟里划下一道道不可磨灭的深深刻痕。以至于龙门1300个石窟,97000余尊佛像,从高达17.14米的卢舍那大佛,到仅有2厘米的小佛,竟无一完整。

图片

历史的车轮自人心辗过,留下无数的沉重和不堪。

日月轮转,沧海桑田,石壁因风吹雨打渐渐粗糙,那些曾经辉煌的名字渐渐变得浅淡黯然。

图片

一眼千年……

黑夜过去,花谢花开,日升月落,四季流转,红男绿女,挤满山间,往昔繁华,重回这烟火人间。

图片

驻足良久,合十离去,过古阳洞、药方洞、经南门到东山石窟,礼敬完千手千眼观音,来到西方净土变

面前的西方净土变,虽多有残破,但依然可辩,菩提树下,亭台楼阁,宝盖旗幡,灵鸟流云,气象非凡,西方三圣,宝相庄严,五十二菩萨和二飞天,妙不可言,缨络飘飘,伎乐舞蹈,琳琅满目,热烈欢快,富丽万千。

图片
图片

为何称之为西方净土变变,变动、转变之意,变相,又作变像、变绘,略称变。变相即将佛教经典中所描述的场景及诸佛菩萨的种种真实之动态,以图画或雕刻加以描绘,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出现,流行于唐宋。变相中影响最深的为净土变相,华严变相、地狱变相等。

东窟的西方净土变龛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出资开凿,展现了极乐世界的美妙景象。《十六观经灵异记》记载:“唐白居易,官中大夫,太子少傅,舍宅为香山寺,号香山居士。晚年患风痹,出俸钱三万,绘西方极乐世界一部……顶礼发愿。”

白居易自幼体弱,再加上诗人敏感的心灵,是以对生老病死的感触极深,早期诗作常见其忧老愁病之作。如“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年年老去欢情少,处处春来感事深。”等,再加上官场的复杂和人心之争,白居易体悟到生命之无常,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到了晚年,诗人的笔风一转,没有了昔日的悲叹,处处流露出自在安然,乐观旷然的心境,如“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得老加年诚可喜,当春对酒亦然宜欢。”等等。

这种截然不同的心态转变就来自于白居易接触到净土法门,给予了白居易乐观旷达的生命态度。是以诗人在(《画西方帧记》)中发愿 :“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于佛前,起慈悲心,发弘誓愿。愿此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愿皆离苦得乐,断恶修善……愿如老身病苦者,同生无量寿佛所。”

白居易这一生,在宦海之中浮沉起落,面对朝内风雨和复杂的政治环境,得以善终,可以说佛学赐予了诗人大智慧大豁达。白居易致仕后常居龙门香山寺,与寺僧如满等人,结为“香山九老社”,并修缮香山寺。除了每日念佛外,白居易一直关注民生,造福百姓,晚年倾注资财,完成夙愿,开通龙门八节险滩,自此夜舟过此无倾覆八寒阴狱化阳春。”

净土一门因修学佛法不再遥遥不可及,因此点燃了普通民众最质朴的希冀,于是各种商会、组织,甚至民间个人,都开始捐资筹钱修建佛像。开窟造像,看似漫海拾贝,但代价极其昂贵。在古时经常要倾一国之力,斩平石壁,凿洞开龛,龙门十万余尊造像,长达400余年,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当时洛阳商业繁荣,聚集大量工匠,龙门石窟的功德主来自各行各业,除了皇家名流外,商家协会外,底层百姓的营造也是不可胜数,从残留的一些小佛龛的题记可见一斑,其中有报父母深恩的,有为妻久病祈福的,有求子女学业的。

图片

来到香山寺,令人不禁缅怀昔年,白居易与僧人佛光乘一叶扁舟,自建春门溯,悠悠而上,伊河之水,波光潋滟,舟上二人,低吟长啸,讲经谈法,一路畅怀。目中所见,东西两山,千岩竞秀,万木争荣,绿柳成荫,比丘信众,傍水而行,礼佛赏景,曼妙殊胜……

遥忆往昔,思绪万千,不经觉间,暮色四合,夜色如墨般晕染开来,西山渐渐模糊成剪影。

图片

当一弯浅月缓缓升起,龙门石窟突地灯光大亮,如无数繁星斗然降落人间。

图片
图片

目睹此景,恍惚之间,时空重叠,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龙门。

当白日的繁华褪去,伊河重归于清冷孤寂。春去秋来,雪花纷纷,空寂的山路上,诗人刘沧踏雪而至,夜宿招提,阴壑虚籁,月林清影,云卧衣冷,繁星点点,有感而发,在龙门僧房挥笔写下千年诗文静室遥临伊水东,寂寥谁与此身同。禹门山色度寒磬,萧寺竹声来晚风。僧宿石龛残雪在,雁归沙渚夕阳空。偶将心地问高士,坐指浮生一梦中。

图片
图片

后记:

最近两周静下心来慢慢写完这篇游记,不同于以往流水账一样记录攻略,一面整理照片,一面查阅资料,写的过程心情很压抑,龙门石窟破坏得太严重,远不如之前参观云冈石窟群时,大部分雕像保存的比较完整。希望有一天这些流失国外的国宝能够重新回归祖国,龙门石窟那些残破的身躯恢复如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