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UC)1.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因未明。 2.左半结肠正常组织学: (1)隐窝排列方式:试管状(无分支)等距,平行排列; (2)隐窝底部紧贴粘膜肌层; (3)无潘氏细胞; 3.临床要点:逆行感染所致,黏液脓血便,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 4.病变常从直肠开始,常由远及近逐渐蔓延,病变长>6周。 (1)肉眼:依病变的严重程度和病程不同而不同。 ①急性期:肠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点、多发性糜烂和大小不等的溃疡;部分溃疡在黏膜深层或黏膜下层融合沟通,形成黏膜桥,黏膜桥断裂便形成假息肉(炎性息肉); ②晚期:肠壁病变纤维化,可使肠管变短和瘢痕性狭窄,但不及克罗恩病明显; ③静止期:肠壁病变处黏膜萎缩或大致正常。 (2)镜下:病变主要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 ①多灶活检病变成连续性改变; ②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形成隐窝脓肿/隐窝炎; ③黏膜肌层浆细胞及淋巴细胞增生,密集,使隐窝底部远离粘膜肌; ④大肠粘膜小肠化,致使肠黏膜表面绒毛状改变; ⑤隐窝扭曲,紊乱(左侧图为轻度紊乱,中间为隐窝极向小时,右侧隐窝重度紊乱); ⑥杯状细胞减少,表层上皮分泌枯竭,可出现潘氏细胞化生; (3)预后:可发生癌变。 克罗恩病(CD)又称节段性回肠炎或局限型回肠炎,病因未明,可能与免疫功能障碍有关。 1.小肠的正常组织学: (1)正常小肠粘膜中,绒毛与隐窝的比值为3~5:1; (2)回肠末淋巴滤泡存在为正常现象; (3)无幽门腺化生; 2.临床要点可累及全消化道,但以回肠末段最多见,其次为结肠和直肠。 3.病变 (1)大体改变: ①病变早期为阿弗他溃疡;病变晚期为裂隙状溃疡,常位于系膜侧; ②病变肠管变硬,变粗,铅管状,肠黏膜高度水肿形成鹅卵石状外观; (2)镜下及临床诊断依据: ①连续活检为不连续的病变; ②绒毛垂直高度>1/2个高倍视野;绒毛增宽,使小肠大肠化(当淋巴滤泡存在时允许绒毛增宽); ③大量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使隐窝远离粘膜肌层; ④非干酪样肉芽肿,一般为40um的小型肉芽肿; ⑤常见幽门腺化生;
⑥患者年龄常<40岁; ⑦粘膜肌增生,粘膜肌厚度>1个高倍视野; ⑧裂隙状溃疡; ⑨肌间神经丛增生。 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在大体表现上有时很难鉴别,所以需要结合病理及临床表现,二者加上未定型结肠炎(IC)合称为“炎性肠病”(IB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