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 1 临床资料 男,55岁,突发头晕、头痛、昏迷,急诊行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行DWI、MRA检查,小脑及脑干急性期梗死,内一科取栓后复查MRA。 2 实验室检查 3 影像学表现 MR:DWI:脑干及左侧小脑可见弥散受限;MRA:基底动脉未见显示。 影像初步诊断结果:椎基底动脉闭塞,脑干及左侧小脑急性期梗死,符合基底动脉岩尖综合征。 机械取栓术后MRA: 病例总结 基底动脉岩尖综合征(TOBS) 一、概述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basilar syndrome,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脑后循环缺血的一种,约占脑梗死的7.6%。基底动脉尖部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cm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交叉的部位,即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形成一个“干”字。各种原因所致该区域血循环障碍即构成TOBS 病因:心源性栓塞、动脉-动脉的栓塞。 其他原因:血栓形成、动脉炎、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地动脉的迂曲等诸多原因。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延长、迂曲时,血管内的血流缓慢,最容易受累的是远端分支的微小血管,可造成供血不足;同时血流缓慢后,血管壁易形成附壁微血栓,若血栓脱落即造成血管阻塞。 二、解剖 1、大脑后动脉:为基底动脉的终末支,在脑桥上缘附近发出,绕大脑脚向后,沿海马回钩转至颞叶和枕叶内侧面。皮层支分布于颞叶的内侧面和底面及枕叶。中央支由根部发出,由脚间窝穿入脑实质,供应背侧丘脑,内、外膝状体,下丘脑、底丘脑等。 2、小脑上动脉: 近基底动脉的末端分出,绕大脑脚向后到达小脑的上部,分为内外两终支。内侧支供应小脑上蚓部及前髓帆的血液循环,外侧支供应小脑半球上面的血液循环。沿途发出的分支还供应脑桥被盖部、中脑顶盖、第三脑室脉络组织及第四脑室底核群等。 3、基底动脉:基底动脉顶端沿途发出迷路动脉、脑桥外侧动脉,穿动脉等多组分支,主要供应中脑血液循环。 三、临床表现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包括:中脑受累可出现瞳孔不圆或瞳孔散大,可伴光反射消失;眼球垂直注视麻痹、分离性斜视、核间性眼肌麻痹、动眼神经麻痹;一侧或双侧眼睑下垂,偶可有上睑抬高或退缩现象;患者可出现眼球震颤;病变累及脑干网状结构,常有意识障碍,睡眠和行为异常;部分患者出现大脑脚幻觉;大脑脚梗死可产生偏瘫,但偏瘫均较轻或无瘫痪,仅有锥体束征;可有不自主运动,系脑干顶端梗死累及红核或丘脑底核所致,可表现为肢体笨拙、舞蹈样动作、震颤、肌阵挛、偏身投掷症等,以上肢为著;可伴有偏身感觉减退、偏身麻木、疼痛;枕叶受累可出现视野缺损,偏盲、皮质盲均可见,还可出现视觉失认、Balint综合征;主侧半球大脑后动脉支配区缺血可引起命名性失语和失读(无书写困难)、Korsakoff样遗忘症;非主侧半球大脑后动脉分支缺血则表现为同向性偏盲,上述的语言障碍、记忆和识别功能障碍少见。 四、影像学表现: CT: CT显示丘脑、丘脑下部、中脑、脑桥、小脑和颞叶内侧、枕叶的多发梗死灶。双侧丘脑内侧对称性分布的“蝶形”低密度影为该病的特征性表现。 CT对于发病24H内的病灶阳性率较低,对于早期缺血性病变和皮质下或皮质下小的梗死灶不敏感,难以显示<0.5cm的病灶,而且后颅窝的病变易受伪影的干扰。 MR: MRI表现为丘脑、丘脑下部、中脑、脑桥、小脑和颞叶内侧、枕叶多发长T1、长T2,FLAIR高信号,DWI高信号,ADC为低信号。还可伴有基底节区以及半卵园中心急性或陈旧性脑梗死,部分TOBS患者存在普遍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MRI显示双侧丘脑内侧对称性分布“蝶形”高信号影为该病的特征表现。 DSA/CTA/MRA: 基底动脉尖部2cm直径范围内有狭窄或闭塞.
五、诊断要点 1、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男性居多。 2、起病急、进展快,有脑干、间脑和大脑后动脉支配区的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的缺血性病灶的症状和体征。 3、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伴运动及感觉异常、偏盲或皮质盲、行为异常及记忆障碍。 4、CT或MRI检查结果符合基底动脉尖部5条血管2条以上血管供血区梗死,尤其双侧丘脑“蝶形”病灶协助诊断。 5、脑血管造影可直接观察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情况,可明确诊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