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写作系列:学生作文案例分析(可以算是手把手教写作文了)

 读写侠 2023-09-18 发布于广西

前两天,有学生发作文来让我们看看。这篇作文从反映的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相信是多数作文分数上不去的共同问题,值得我们集中分析,也希望其他同学们能从中看到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声明一点,我们的分析将比较直接、直白。原本,我们也可以分析得委婉含蓄、点到为止甚至隐晦曲折、旁敲侧击,这样考生作者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但这样做教学效率会很低,学生们也未必能真正看懂看明白。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希望同学们能理解我们直白、犀利地直接揭开病灶、“治病救人”。同时,在公众号上分析他们的作文,也是征得了作文作者的同意的。

我们认识一件事,从正反两个方面、好坏多个角度来分析,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前面我们列举的例文,都是高分作文,很多同学未必能发现其好在哪里、其高在哪里。如同天天吃珍馐美馔,便不会觉得其味之美,吃一点萝卜白菜,才能在对比中看到差距。

好了,我们直接上作文题目和这名考生的作文。

作文题目:

考生作文

作文题目是:“集中精神,做时代的新青年”。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篇作文只得39

阅卷老师给到了39分,却不愿意再加1分,给个整数40分。因为这篇作文没有扣题。或者说,这位考生在第二段尝试了扣题,但只是把材料在作文中照搬了一遍,简单地提出一个观点:“我们在面对每一件事,也要沉得下,坐得住屁股,持之以恒。”后文第345段并没有针对这个观点展开论述,并且第345段所讲的内容与命题材料完全没有关系,又谈何扣题。

也可以说整篇文章没有明确的、统一的观点。没有观点,又从何谈扣题呢?

我们在《语文一本通》中讲:“二类作文,如果作文中没有看到亮点、创新点,则看作文有没有扣题,如果能够扣紧命题要求进行写作,没跑题、没偏题,则可以进入二类作文,即40分以上。”

由于这篇作文没有扣题,因此,老师给了最高的39分,却不愿意再加1分给个整数40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篇作文能得39

第二个问题就比较直白了,因为我们认为这篇作文不值得给39分,应该在30分左右。

首先,这篇作文没有统一的观点。或者说有一个观点,但作文内容却与观点完全不相关,即没有围绕观点展开论述。这就好比,一个人说他喜欢学习语文,但随后的话全部讲的是他如何跑步、如何看电视、如何吃零食,与他说喜欢学习语文的观点完全不搭边。

其次,作文中很多话莫名其妙,不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

比如,第1段:李大钊先生曾言:“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正值青春年华的李大钊先生在目睹了那个水深火热的时代之后,向青年们吹响了觉醒的号角。百年之的青年们应该响亮地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这既是对一百多年前的李大钊先生的回应,又是新时代青少年该有的样子。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集中精仿,勇往直前。这一大段话,完全是莫名其妙:李大钊先生的这句话,从字面意思看,与号召青年们觉醒有什么关系?难度觉醒的人就需要死在青春、死在少年?李大钊先生的这句话,与“'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有什么关系?难道我为强国而努力,就需要死在青春?觉醒与“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又有什么直接关系?“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关键是为国奋斗、为国奉献,能做到为国奉献一定是已经觉醒了的;而觉醒的关键是从愚昧走向觉醒。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前后逻辑关系。

我们专门去查了李大钊这句话,全文应该是:“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考生把后面这句话删掉了而只留前面一句话,又没有对这句话作进一步解读,于是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这里就犯了一个绝大多数初学写作者都会犯的错:逻辑跳跃。也许在考生心里这段话是很容易理解的,这样写也是逻辑顺畅的,但是站在读者角度,由于少了中间的过渡语、解读的话,就觉得莫名其妙。

阅卷老师不可能去查阅这句话从哪里来,到底是什么意思,只能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就会觉得这段话莫名其妙。

我们在《语文一本通》里讲:“写完一篇作文后,要从头到尾细细地读一篇,如果感觉有读着不顺畅的地方,要停下来分析。通常,要么是前后的逻辑不对,要么是语句存在语病,要及时进行修改。”考生如何站读者角度去反复读这段话,就会发现读者真的看不懂这段话有什么逻辑关系。

又如:第3段:寓言作家克雷洛夫曾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为了实现理想,只说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做

这段话的观点是“要行动起来”,这与第2段的观点“坐得住屁股,持之以恒”有什么关系?

随后列举了南仁东、北斗的事例,结论是“我们亦是如此,在学生生活中,培养脚踏实地,不断创新的态度和能力是不可缺失的。”同一段话,前面讲关键是要行动起来,后面又讲要不断创新。是不是莫名其妙?完全没有逻辑关系。

45段属于升华段,是锦上添花的。可是前面第123段大部分内容是莫名其妙的,完全没有织成锦,后面的添花又有什么用?

因此,我们会发出疑问:为什么这篇作文能得39分?

换个角度看,即使这样没有扣题、逻辑不通的作文,老师都给了没有扣题情况下的最高分39分。说明了什么?说明只要考生能把作文写完,作文中能有些素材,作文充满了正能量,即使观点没有那么清楚、论述没有那么明白、逻辑没那么顺畅,老师也会尽量往高处打分,尽量多给分。

如果我们稍微学会扣题,稍微把逻辑理顺一点,就很容易能往50分上走了。

第三个问题:该怎么改?

首先,分析材料,审题扣题。我们在《语文一本通》中讲:“同学们必须保证自己作文至少进入二类作文,即绝不能偏题,绝不能跑题。当然,一类作文的前提也是要扣题。因此,40分线,也称为扣题线这是一条必须守住的防线,如果作文跑题了,立意观点的亮点、结构素材的新颖、语言文字的优美,全都救不活这篇已死的作文,必然会到40分以下。”

如何扣题,我们应该分析命题材料。考生以为,他(她)写这篇作文时“在考场上没有反应出要写工匠精神”,所以得分不高。完全错误,任何作文命题最多只会限定作文的方向,绝对不会限定学生具体写什么内容。前面我们讲“2007年福建高考作文”时,“季节”这篇作文只是扣住了作文题目的关键词,也能得高分。

我们分析这个作文题目中的杨金礼的故事,至少可以分析出杨金礼的三个特点:一是沉得下心、坐得住屁股;二是集中精神、精益求精;三是对壁画修复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因为“一个失误就有可能对壁画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没有对壁画、对历史文物高度负责的态度,是干不了这个工作的。

那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写,自然就扣住了题。

第二步,列提纲,理清思路。我们在《语文一本通》中不厌其烦地强调要学会列提纲:

1段,简要重述命题材料进行扣题,梳理出杨金礼的三个特点。

2段,论述新时代青年应具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屁股的耐心和毅力。从反面进行论证:当前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缺的就是这种沉得下心、坐得住屁股的耐心和毅力。素材:“出名要趁早,青春要享受。”的话,投机心理、挣快钱,突破道德底线的行动求上位、博流量事件。

3段:论述新时代青年应具有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从正面论证。素材:南仁东、北斗。

4段:论述新时代青年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从正面论证。素材:素材中杨金礼故事。

5段:升华段。

按照这个提纲来写,是不是观点鲜明、逻辑清楚,更是紧紧扣住了命题。

第三步,开始写。我们利用考生的作文题目,试写第1、第2段:

集中精神,做时代的新青年

看了广州日报《我在莫高窟“面壁”》关于敦煌壁画修复工作者杨金礼的故事,让我思绪万千。杨金礼从19岁就来到莫高窟,开始时每天做枯燥单调的和泥、剪麦草等活。两年后,师父才决定带他一起修复壁画,并告诫他“对待壁画一定要认真,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之后十几年,杨金礼始终牢记住这句话,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为敦煌壁画修复、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杨金礼的精神,集中精神,努力在自己岗位上出自己的贡献。

应不断磨砺沉得下心、坐得住屁股的耐心和毅力(注:点明观点)19岁的杨金礼如我们正值青春躁动年龄,却能够在长达两年时间里每天和泥、剪麦草、打杂(注:进一步扣题)。反观今天(注:后面的是从反面进行论述),在“出名要趁早”“青春要享受”等错误观念的误导下,在物质至上、消费主义糟粕文化浪潮的不断卷席下,在攀比心理、虚荣心理等错误心理的持续激发下(注:使用排比,增强气势),很多青年不愿意静下心来做枯燥单调的学习提升、才华沉淀,而是一门心思想着挣快钱、抄捷径、搞投机、走后门,甚至个别青年采用突破道德底线、法律底线的手段求上位、博流量、赚眼球,这样的事例大量充斥于网络上(注:这样的事例太多,大家都懂,一笔带过即可),令人触目惊心。多少青年不再以当科学家,当老师、军人为理想,而是想着当歌星、当演星,当主播、当明星,令人焦虑(注:进一步从反面论述)。青春年少的我们应自觉抵制错误观点、错误文化的侵蚀影响,像杨金礼一样不断“磨性子”,受得了清苦、坐得了冷凳、耐得了孤独,久久为功,磨砺心智,才能为将来担当重任奠定坚实基础(注:段落总结,强化段首观点)。

(总结:同学们一定要记住我们在《语文一本通》中反复强调的,论证的基本模式是:明确观点—→提供素材—→分析论证,其中,观点是必须要有的)

……

希望学生能按照这个思路,继续写下去,把这篇作文写完。扎扎实实写出一篇好作文,比糊弄地写百篇作文都管用,都更利于作文进步。

大家再看看这篇作文,也是同样的问题。不过这才是高一学生的作文,还有三年时间来提升作文水平。

作文题目:

"冲出迷雾走向光明,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济。"

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800字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学生作文:

团结方能冲出迷雾

前路充满着迷雾,我们应如何找到正确的道路?魏源早已给出答案:“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古有将相合力护赵国,今有军民同心救重庆。可见,唯有团结,方能排除万难。

“一滴水汇入大海,便能永不干涸。一个肩膀与亿万肩膀同在,就能筑起坚不可摧的长城。”个人的成功不是只身奋斗,定有他人帮助。杨利伟的成功,不仅仅是他艰苦训练,更有千千万万中国航天人的勤劳与汗水;中国女排队员朱婷婷的成名,不仅仅是她技艺超群更有女排姑娘如钢铁般的团结意识;主播李佳琦的出名,也不仅仅是他能言善辩更有他背后团队的出谋划策。凝心聚力,没有什么巨浪能够阻隔前进的方向;众志成城,没有什么暴雨能够浇灭梦想的热血。

“当大雪降下,冷风吹气,独行狼死,群聚狼生。”山体的一侧是烈火,另一侧是人墙,火光与灯光的对抗,构成了一个大写的“人”—这是重庆山火救援期间感动无数网友的一张图片。在天灾面前,团结的精神力量闪闪发光。这份力量来自消防官兵的忠于职守,来自摩托“骑士”的一呼百应,来自志愿者的勇往直前,更来自每一个平凡人的温暖守护。团结的精神让这些力量拧成一股绳,在人类与天灾的对抗中,重庆军民用这种力量谱写了一个神话。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之未有的大变局。在这场变局中,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置身事外,在命运的岔路口,团结精神就更加可贵,同舟兴济才能过险滩。我国不论是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抑或是在新冠疫情时向他国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都希望人类能同心同德,携手共进。反观某些国家,实行霸权主义、单边主义,阻碍经济全球化,偏要逆行,这样只会导致唇亡齿寒,鱼死网破。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不仅仅个人要团结,各国各民族之间也应团结,同心共济始终闪耀着不朽之光,众心齐处泰山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