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太阳调整为烧烤模式,人们被热浪包围,酷暑难耐,祈盼秋凉,望眼欲穿。“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9月23日,将迎来秋分节气,意味着收获满满、瓜果飘香的金秋季节来临。此时节,一年秋意浓,十里桂花香,恰如古人云“桂树婆娑影,天香满世闻。”“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秋分有两个意思: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秋分是时令的分界线,初秋在没有感觉中已去,深秋在枫叶渐红里将临;二是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平分,从此,昼短夜长。汉代哲学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说的是不仅昼夜在这天被平分着,而且90天的秋季在这天也被平分着,平分着的还有大自然的冷媚和安详。在秋分这一天,昼与夜、寒与暑、阴与阳,都是平分的,处于均衡状态。白天秋高气爽,风轻云淡;夜晚皓月当空,天高露浓,它平分了秋色,平分了昼夜,给广袤的华夏大地送来湛蓝的天幕、淡远的白云、惬意的轻风,给辽阔的田野送来丰饶、斑斓、收获的喜悦。你瞧,山色浓淡相宜,水流不疾不徐,温度不冷不热,万物到了阴阳圆融的境界,从容地吐故纳新。秋分时节,虽然气温逐渐降低,天气慢慢转凉,但或浓或淡的秋色像调色板一样也开始铺陈开来,浓缩在黄、红色调之中:菊花、稻穗、橘子,黄得雅致、饱满、灿烂;枫叶、辣椒、柿子,红得热烈、奔放、洒脱,共同织就出一幅幅色彩绚丽的自然秋景图。对土地的熟悉,从庄稼开始。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处处秋实累累,飘香的大地一扫心中的苍凉,甚至油然而生“金秋胜似春光好”的慨叹。完成了一季使命的庄稼纷纷收起昂扬的气势,垂下穗头,闭上眼睛,静静地接受农人的检阅。面对秋分,农人们可以分享秋收的幸福,分享晨露与清风,但绝不会分心。一台台抽水机喷珠吐玉,一条条小溪洇过即将耕耘的土地,一粒粒麦种伴随着庄稼人的汗珠播撒进土地里。一家家农户卸下大田秋收富裕的担子,完成了一块块秋种喜悦的劳作。在这里,秋分的含义是丰收,是喜悦,是月到秋分分外明,是播种下万里麦浪的胚胎,孕育出来年装满粮仓的期待。记得儿时烧烤红薯多在秋分时节进行。半晌,几个小伙伴满山遍野扒弄柴草的活儿干累了,又有点饥肠辘辘,躲猫猫、打扑克、跳房子之类的游戏玩腻了,就有人提议烧红薯吃,大伙儿应声而动。就近“偷”来大小不一的红薯,放在早已挖好的洞沟里,铺上干枯的松树枝、茅草根,用松针、树叶点火,有人添柴,有人扇风,就这样,闹腾半天,红薯总算烤熟了。大家围坐在地上,品尝着自己动手做出的美食,尽管有一股烟熏火燎的气息,但还是吃得津津有味。五十多年过去了,那种温暖幸福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永生难忘。如林语堂所言,秋分时“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份宜人在古诗词中也随处可见,唐朝贾岛在《夜喜贺兰三见访》中就提到秋分夜的情境,其中颔联言:“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松林白鹤,泉水叮咚,风吹云散,皓月当空,恬淡怡然。宋人谢逸《点绛唇》云:“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凉风习习,月光如水,桂香扑鼻。宋人杨公远《三用韵十首》:“屋头明月上,此夕又秋分。……桂树婆娑影,天香满世间。”月光下,依稀能见到桂影,嗅到桂香。秋分的秋呈现着别样的景。在这个时节,比春天更纯真,比夏天更沉稳,比冬天更温情。“秋水与长天一色”,这是秋天的澄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是秋天的绚烂。秋的这种浓淡相宜,让人释怀,让人坦然,让人心无旁骛。钟爱秋天吧,因为只有在经历了落叶知悲秋后,生命才能从凄楚与伤感中振作,才能够获得一种跨越时空、超越尘世的美丽。秋分像一把剪刀,把秋天分成两半。秋分之日,昼夜等长,寒暑均平。昂首仰望,但见天空蔚蓝,秋阳灿烂,既有凉爽的风,也有辽阔的云。低头观瞧,但见草木染黄,落叶缤纷,既有桂花的香,也有菊花的魂。望群雁南飞,见稻熟蟹美,掬一捧清凉,染一指花香,用发自肺腑的微笑向天地万物致意,问候每一个路过秋天的人:缘来的时候,好好珍惜;缘去的时候,不留遗憾。天地无私,人间最美!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