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十六):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老树皮 2023-09-20
《道德经》(十六):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做人,要修身养性。做官,更要修身养性。官,不一定是指政府官员,还包括各个阶层的各种管理者,只要是管人,那就要自己先做人再做事,老子在《道德经》中论述了做官的四个境界,官做到哪个层次,其关键在于诚信,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一个人要是没有诚信,自然就会有人不信任。

《道德经》中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十六):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最好的执政者,人民只是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的执政者,人民亲近他而赞美他;再其次的执政者,人民畏惧他;更其次的执政者,人民藐视他。执政者的诚信不足以服众,人民自然不信任他。最⾼明的执政者,表现出⼀副闲适从容的样⼦,⾃⼰很少发号施令。等到⼤功告成,事情办妥,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道德经》(十六):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段话,老子描绘了他理想的政治蓝图。他把执政者按照老百姓接受的程度划分成四种情况。

第一个层次是:不知有之,也就是老百姓知道他的存在就行了;第二个层次是:亲而誉之,也就是老百姓亲近他、称赞他,老百姓知道是有人在强加给自己一些准则规范,但是主观上是乐于接受的。;第三个层次是:畏之,也就是老百姓畏惧他。老百姓在主观上不接受,但客观上不得不接受,通常都是损害到百姓的切身利益的“人道”;第四个层次是:侮之,也就是老百姓藐视侮辱他,有老百姓极度排斥、反抗的意思。

《道德经》(十六):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太上,不知有之”,“太上”,就是最⾼明的领导者,最⾼境界的表现叫“太上”。因此,后来有⼈封⽼⼦为“太上⽼君”。

“不知有之”,表⽰领导者“处⽆为之事,⾏不⾔之教”。他凡事化繁为简,以简驭繁,做什么事情都井井有条,下⾯的⼈根本都感觉不到这个领导⼈的存在,只知道根据上⾯的吩咐做事就不会错。这是作为执政者的最好的状态。

《道德经》(十六):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信不⾜焉,有不信焉”,⾃⼰的诚信不⾜以服众,⼈们就不信任他;“悠兮,其贵⾔”,“悠兮”,悠然自在的样子。“贵言”,指不轻易发号施令。领导者真的闲适从容啊,⾃⼰很少发号施令。“我⾃然”,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百姓根本没有感觉有人施加在自己身上的规则,评价说“我本来就是这样啊,这就是我啊”。这就是“人道”的最高层次。

老子推崇的是自然无为的治理方式。老子心中理想的执政者悠闲自在,诚怀信实的素质,很少发号施令,只是服从于老百姓而已。他丝毫不把权力加临于老百姓身上,与老百姓之间相安无事,各自过着安闲自适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可以说,这是老子的“百姓皆曰我自然”的最好的景象。

《道德经》(十六):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不知有之”、“亲而誉之”、“畏之”、“侮之”,这四个层次分别说明的是,从不知不觉践行到相信,到不够相信,到不相信甚至反对的过程,其中的诚信,贯穿于每个层次。作为管理者,可以从老百姓,或者从下属对自己的接受程度,看到自己对诚信的贯彻程度,以及能够明白自己的人品、能力。“功成事遂”,万事顺意,老百姓都说我们都是这样的。

人的境界不同,世界观就不同,方法论也不同,造就的人生就不同,不管怎么说,落脚点都是“无为”、“诚信”,诚信最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做人做事,要想赢得别人的信任,离不开一个“诚”字,古代人做生意讲究童叟无欺,现代人做生意、办企业、办教育,都讲究诚信为本;古代人交友讲究肝胆相照,现代人交友交往讲究一诺千金,诚信是做人的底线,是人格的彰显,但一个人要做到诚信,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必须具备诚信的世界观,养成诚信的品格。

《道德经》(十六):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人如果不诚实,不知道他有多么可耻。可见古人对诚信的重视。的确,诚信是一个人与人交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的基础。

正所谓,百术不如一诚,诚事在人。俞敏洪说:人最重要的核心能力是被人信任。被人信任的能力包含了人类的一切美德,比如善良、包容、大度、有道德底线、诚以待人等。保持你所拥有的最优秀的品德,才能拥有被人信任的能力,让人相信你的过程就是你展示魅力的过程。被人信任的能力会帮助你聚集大量的资源。

《道德经》(十六):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生活学习工作中,处处讲诚信,让诚信成为一种习惯,否则,一旦在利益的诱惑面前丢掉了诚信,或许短时间占了便宜,但长远来看一定是因小失大,老子告诫世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道出了诚信的非凡价值,是现代人立足的法宝,是为人处事的大智慧。

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建立,不会一蹴而就,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因缺少信任而互相猜忌,说话言不由心,总以假面具示人,让人不得不感叹“人性真复杂”、“社会太复杂”。

《道德经》(十六):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信任是一扇由内而外打开的大门,它无法由别人从外面打开,所以,不要去责怪别人不信任自己,“我”是一切的根源,不要去要求别人信任自己,一切都在于自己,要首先值得别人信任,如果你做人真实、无私、谦虚、坦诚、有担当、坚守原则、信任别人,时间长了,自然会获得别人的信任,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拥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

学习《道德经》,慢慢品,慢慢悟。“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诸事不顺的根源,在于诚信不足。诚信不足,人生则多坎坷。

诚开金石,信步天下!

《道德经》(十六):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