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婴幼儿久泻,我多年临床总结的 4 个心得

 阅海书馆 2023-09-20


图片


中医书友会
第364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病症,因其稚阴稚阳之体,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常致迁延不愈,虽然小儿脾常不足,但遇到久泻的患儿,切不可盲目施以温补,还需详查体征辨清病性。读/千诚)

—本文约2800字,预计阅读8分钟—

图片

婴幼儿久泻治疗心得

作者/冯视祥

一、久泻不尽为虚

小儿久泻,古今论治皆着眼于虚,故有久泻为虚之说。但小儿久泻中,湿热结滞兼见脾虚者有之,纯为湿热者亦有之。临床宜细加辨识,不可胶执久泻为虚之说而滥施温补
湿为重浊之阴邪,遇寒则化为寒湿,遇热则化为湿热。脾虚兼湿热久泻和湿热久泻,每因湿邪郁久化热,或新感外热而从化,或始于湿热经久未愈,因久病而为体虚现象所掩盖等。当于诸症中细心体察其湿热征象。如粘液多,味腥臭,胀秘感,小便黄少等。

二、甘缓温运治疗脾虚久泻

婴幼儿的脾虚久泻,宜甘缓温运,用自拟“术药煎”,方中白术、山药二味,甘缓止泻,为婴儿脾虚久泻之良方。
脾肾阳虚久泻,附子理中汤的疗效早已肯定,近人认为关键作用在附子。附子温肾阳以壮命门之火,火旺生土,脾阳得以恢复,运化功能正常而泻自止。

三、清化湿热寒温并用

久泻颇多寒热虚实错杂者,即肠中湿热结滞,脾气虚寒,颇类乌梅丸证,宜选用七味白术散合三地泥煎加减,或四君子汤合三地泥煎,在加减中灵活应用干姜、肉桂、乌梅、黄连等药。
此种方法是清、补、寒、热、酸、甘、苦、辛并用,使补脾而不滞湿,辛温而不伤津,苦寒而不损阳,既能补脾升阳,又能清热化湿,相辅相成,疗效益彰。
自拟的“肠炎宁”一方,其中刺黄芩、马齿苋、铁马鞭、地榆、石榴皮均有清热解毒、燥湿渗湿之功及止痢止泻之作用:糯米稻根为甘平补脾益肾治疳之药,泥鳅串健脾消食止泻。

四、兼夹湿热亦可酸涩收敛

有些医药家认为石榴皮、乌梅、诃子、赤石脂等酸涩药有敛邪之弊,凡有兼夹湿热概属禁用。临证体会兼夹湿热亦可收敛,凡属久泻久痢,只要里急后重滞泻症状不明显,而大便水分多,或呈喷射式者,均可采用酸涩止泻药。现代医学研究,这些药中有一部分具有抗菌、抑菌作用。

五、医案举例

  • 例1:

彭某,男,5个月。于1977年9月15日来诊。
腹泻3月余,患儿出生1月后发生原因不明腹泻,日4~5次,稀糊伴稀水,有少量粘涎,酸臭味,腹微胀,时有呕吐,肠鸣矢气。某医院诊断为“单纯性消化不良”。
先后服婴儿素、胃酶、痢特灵及楂曲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等,腹泻仍不减。大便呈淡黄色,食欲差,小便正常,身体羸瘦,面色萎黄,精神欠佳,不呕吐,腹平软,指纹青紫,舌质淡红,苔薄白。大便常规:脂肪球(+)/低倍。
诊为脾虚久泻。治以甘缓健脾止泻法。术药煎(自拟方)加石榴皮:
处方


白术9g,淮山药12g,石榴皮12g。



水煎分6次服,日1剂,嘱服4剂。
患儿服上方2剂后大便即减为日2次,稠糊状,4剂后大便成形,日1次续服2剂,大便一直正常,神色均好转。
  • 例2:
魏某,男,4月半。1978年4月15日就诊。
患儿于1月14日吃牛奶过多而致腹泻。先后诊断为“单纯性消化不良”、“肠炎”。曾服各种抗菌素、助消化剂、止泻剂及中药。病情时轻时重。昨日在某医院作大便涂片,发现大量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极少。诊断为“肠菌群失调”、“营养不良”。嘱停服抗菌素、建议中药治疗,因来就诊。
大便日5~6次。粪便多数为水样,有时呈稀糊状,伴有少量粘液,小便不黄,食欲欠佳,口不渴,身体瘦弱,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手脚欠温,腹软不胀,指纹青紫,舌质淡,苔白厚。
诊为脾肾阳虚久泻。治以温补脾肾。拟附子理中汤加石榴皮:
处方


红参3g,白术4g,干姜3g,附片4.5g,甘草1g,石榴皮4g



用法同上案(以下同)。
服上方7剂,大便减为日1~2次,前半段已成形,精神好转,面色略显红润,食欲欠佳,舌质淡红、薄白苔。脾肾阳气已复,但脾胃未健,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服3剂后,大便正常,病已痊愈。
  • 例3:
李某,男,1岁零1个月。1973年10月31日来就诊。
反复腹泻3月余,患儿于7月中旬开始发烧,腹泻,呕吐,在当地治疗后烧退吐止。但反复腹泻至今未愈,曾服中西药,时泻时止。现每日大便5~10余次,水样便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及粘液,食欲不振,小便黄少,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神乏无力,肛门红热,腹微胀,舌质淡,苔薄黄少津。大便镜检:红细胞(++),脓球(+)。
诊为脾虚兼湿热久泻。治以健脾益气升阳兼清热化湿。用七味白术散合三地泥煎加减:
处方


泡参9g,白术9g,茯苓9g,粉葛12g,黄连叶(或三颗针)12g,生地榆9g,甘草1.5g



服上方2剂,大便减为日3~4次,仍为水样,伴不消化食物残渣,粘液减少,肛门已不红肿,小便稍增、不黄,口渴,腹微胀,食欲仍差,舌质淡苔白。湿热已明显减轻,但仍脾阳虚兼伤阴。治以健脾益气,酸甘益阴。处方:
处方


泡参12g,白术9g,炮姜4.5g,乌梅9g,生地榆9g,诃子肉9g,甘草3g



服上方2剂,大便减为日2~3次,但依然神疲纳差。舌质淡,苔黄白相兼。脾阳仍虚,湿热未尽。治以温脾为主,佐以清热化湿合酸涩。用连理汤加味:
处方


党参9g,白术9g,炮姜6g,肉桂1.5g,黄连叶(代黄连)12g,诃子肉9g,赤石脂12g,石榴皮12g



服上方2剂(2日1剂),大便日1~2次,先干后稀,小便清长,精神好转,食欲增加,停药数日未见反复。查大便常规:红细胞(-),脓球(-),脂肪球少许,舌质淡,苔白。此为湿热已尽,脾阳渐复。
为巩固疗效,继温脾阳,佐以酸涩。拟理中汤加诃子肉,2剂而告痊愈。
  • 例4:
杨某,女,11个月。1974年2月6日入院。
腹泻3月余,患儿3月前因吃广柑水而致腹泻,日10余次,水样便,时为绿色,大便镜检有红白细胞、脓球。经某职工医院用合霉素、痢特灵治疗,但大便仍日5~6次,呈深绿色。
患儿发育尚可,面部轻度浮肿,双眼睑轻度溃烂,角膜亦有轻度溃疡,上腭粘膜稍红、腹微胀,肤色苍黄少华,舌苔淡白尖红。
查大便常规:红细胞1~3/高倍视野,脓球(+)。大便培养,未分离出致病菌,肠球菌占优势,大肠杆菌极少。诊断:慢性肠炎,肠菌群失调,营养不良Ⅰ~Ⅱ度。
住院33天,曾用过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3月12日应邀会诊,认为病儿虽系久泻,体质亦虚,但湿热症状明显,建议停用西药,改用清热解毒,渗湿止泻的肠炎宁(自拟方)加减:
处方


刺黄芩9g,泥鳅串12g,铁马鞭12g,仙鹤草12g,马齿苋15g,石榴皮12g(各药均系干品)



服上方2剂,大便次数减少。仅日解2次,呈淡黄色糊状,未见粘液。续服原方2剂,大便减为每日1次,稍干,无粘液。
服上方10余剂,病情已稳定,于4月2日痊愈出院。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