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

 新用户99826726 2023-09-20
第二节 剩余价值学说 
考点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所谓劳动力,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二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者养活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三是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非劳动。
考点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过程增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一、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 
二、价值增值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值过程, 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这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 值增值过程的关键。 
三、剩余价值的产生 
(一)剩余价值的实质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 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m),就是指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是雇佣工人剩 余劳动的结晶,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二)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就是指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包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商品流通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用符号表示即 W—G—W 

资本流通形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即 G—W—G′ 

不变资本

就是指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 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 做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

就是指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 使价值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 (唯一)源泉。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 资本创造的。

固定资本就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等劳动资料的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是流动资本的对称,属于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它的物质形态全 部参加生产过程,虽然受到磨损,但仍然长期保持固定的物质形态。
流动资就是指在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购买劳动力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包括全部可变资本和一部分不变资本,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较固 定资本快得多,在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内,流动资本往往 可以周转几十次、几百次乃至更多次。
 
按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划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价值周转方式划分
不变资本 厂房、机器、设备、工固定资本
 原料、燃料、辅助材料 流动资本
变资本  工资

(三)剩余价值率 
马克思把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称之为剩余价值率,用以反映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用C代表不变资本,V代表可变资本,m代表剩余价值,m'代表剩余价值率,则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为:m'=m/v。由于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中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价值,用剩余 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即: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四、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由于资本家拥有的资本,特别是可变资本总量是有限的,要增加剩余价值绝对量,主要靠不断地提高剩余价值率。所以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也即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家通过提 高剩余价值率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很多,但基本方法有两个: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二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 (加班
就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由于延长劳动日的界限,特别是工人阶级为捍卫生存权利而进行的斗争,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而攫取绝对剩余价值便越来越受到很大的限制,于是转而用其他更隐蔽的方法来提高剩余价值率,这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二)相对剩余价值 (提高生产率
就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则是各个资 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个别资本家拼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价值,而是为了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以便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就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与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其他资本家也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整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以后,商品的社会价值降低,原来由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差额形成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无数资本家竞相追逐超 额剩余价值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提高的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
五、资本积累 
所谓资本积累,就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即使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所谓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是指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在 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再生产关系的统一。
所谓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就是指资本家不是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企业扩大再生产可以分为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内涵扩大再生产所谓内涵扩大再生产,就是指依靠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的再生产。这种扩大再生产方式,可以使企业以较少的资源消耗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外延扩大再生产所谓外延扩大再生产,就是指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扩大生产规模的再生产。 

(二)资本的有机构成 
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主义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资本家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自然形式上看,总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 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 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 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 C:V 来表示。 
六、剩余价值的循环 
(一)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 、所谓资本循环,就是指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 的运动。(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职能;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职能;售卖阶段:商品资本职能
 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即产业资 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存在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即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二)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所谓资本周转,就是指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 成。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周 速度。

图片

七、资本主义地租形态 
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 
(一)级差地租 所谓级差地租,就是指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该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是一个相对于绝对地租的概念。级差地租又可分为因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Ⅰ和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 生的级差地租Ⅱ。
1.所谓级差地租Ⅰ,就是指并列地投在不同土地上的资本由于肥沃程度和位置不同造成生产 率差异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2.所谓级差地租Ⅱ,就是指连续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 
(二)绝对地租 
所谓绝对地租,就是指优、中、劣各类土地必须缴纳的地租。
(三)垄断地租 
它仅形成于自然条件特别有利的少量土地,这类土地的产品为数甚少,往往供不应求,其产 品价格的决定,不同于一般土地产品价格的决定,既不由商品的生产价格决定,也不由商品的价值决定,而是由购买者的需要和支付能力决定。
考点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所谓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指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所谓经济周期,也称经济循环或商业循环,就是指经济处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 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经济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没钱买了而不是绝对过剩,即不是生产的商品确实超过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而是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过剩。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即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表现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 而另一方面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资本家为了利润而尽量扩大生产,同时又 为了利润而加重对雇佣工人的剥削,使工人有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受到限制。当两者的矛盾 严重加剧,若干类重要商品大量积压时,就会形成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