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武昌到攻陷南京,1800里太平军只用36天,首功是两江总督陆建瀛

 where5 2023-09-20

太平军撤出武昌后,水陆直下三江。

从武汉到南京一千八百里江防的清军主要集结在三个地区:九江、安庆、芜湖。

太平军依次突破这三道防线,兵锋直逼南京。

1、一夜之间攻陷九江

1853年2月11日晚,太平军前队水陆攻取武昌县,清兵逃往大冶。次日,太平军进据黄州。13日,北岸陆师占领蕲水。向荣追至武昌县,于14日改为平行追击,经大冶、兴国,“欲抄往九江,截其东下之路”。

Image

2月15日,行抵瑞昌,发现陆建瀛、张芾对九江会战不感兴趣,兵力散驻在九江上游,向荣原拟在九江堵截太平军的计划流产。同日,太平军攻克黄石、蕲州,夜半,师船驶近下巢湖。

江西巡抚张芾驻节瑞昌,派二千四百名兵勇驻守下巢湖,两江总督陆建瀛于2月11日驻湖北广济龙坪镇,令寿春镇总兵恩长为翼长,率水陆兵勇二千余人溯江而上,拟扎北岸老鼠峡。之后,他们“甫经武穴,距老鼠峡尚十里”,水陆设防。

可是,两岸“既未深沟高垒,据营以守,水路又未扎排下桩,拦江阻截”。因此,“水陆两途全无梗阻”。

15日夜间五鼓,太平军前队师船,“扮作难民”,进向武穴江岸,清军没有警惕。接着,千余艘船只“蔽江而下,以木簰卫锋,继以空船燃火”,长驱驶下。清军师船与江岸陆师慌忙开炮,猛轰诱敌空船。“迨炮已放尽,人力已竭”,太平军兵分两路,水陆进攻。

清军师船逃往下游,陆师溃散,恩长自沉长江。下巢湖清军闻风逃窜,未作一刻之守。九江上游江防一夜之间被太平军一举突破。太平军初战告捷,通往九江的水陆交通线完全敞开。

武穴会战后,向荣“折回瑞昌”,张芾经德安逃回南昌,陆建瀛立即由龙坪回棹逃向九江,把军务推给向荣。九江“城内百姓搬徙一空”,文武防兵全部遁逃,2月18日凌晨被太平军攻克。

2、兵不血刃下安庆

向荣在官牌峡被太平军后队击败,驻扎离城二十余里的拖船沟观望不前。

他向咸丰帝诉苦说:

“臣统兵到此,粮台离营日远,兵勇既无口粮,又乏食米,前阻大江,一望茫茫,无舟可渡。种种掣肘,殊费周章。”

相形之下,太平军兵多粮足,火药军械充足,水师控制江面,拉开了前线力量对比的差距,其进军势头锐不可挡。

洪、杨挥师转进安庆。

清安徽巡抚蒋文庆缺兵少饷,兵分两处设防:

其一,皖西江防险隘小孤山,由臬司张熙宇驻防,兵勇一干五百人,浙江副将田大武率浙兵七百人扼守宿松,以为犄角。

其二,安庆城防,蒋文庆集结七千余名兵勇驻守。

陆建瀛在2月18日连夜由彭泽逃遁,23日,抵安庆江面,不敢入城耽搁,即遣弁兵通报蒋文庆:太平军将至。遂飞舸东驶,丢下安徽不管。

Image

2月19日,太平军进至姑塘,次日,取彭泽。2月21日,臬司张熙宇逃往桐城,清“水陆防军皆溃”,太平军水师不战而克小孤山,北岸陆师同日占领宿松,控制了皖西锁钥,安庆立即暴露在太平军攻击矛头之前。

蒋文庆主持城防,狼山镇总兵王鹏飞负责城外防堵。2月23日夜,太平军数千只师船,“随陆建瀛而下”,抵泊安庆对岸,准备进攻。

24日晨,王鹏飞“弃营而走,五营兵将弃甲投戈”,立时溃散。

2月24日,太平军在北岸登陆,清布政使李本仁、知府傅继勋等窜逃,守城兵勇“皆由北门退走”,城防自行瓦解。当夜,蒋文庆“知事不可为,草遗疏”,“未及缮清”,太平军已经大举入城,他吞金服毒昏迷,被亲兵“举纳肩舆”,逃出衙署,即被太平军杀死。安庆成为太平军胜利攻克的第二座省城。

3、进抵南京

安庆至南京的清军江防更加虚弱。陆建瀛遁向南京途次,决定撤防芜湖,改扎下游东、西梁山。但遭到江宁将军祥厚、江苏巡抚杨文定的反对,卒被陆建瀛否决。

这引起南京城内文武大员的强烈不满,联衔疏劾总督。陆建瀛不予理会,杨文定借此遁往镇江。“民情加倍惊惶,迁徙更多”,城内一片慌乱。3月2日,陆建瀛乘舟前往太平府,凑集六千余名兵勇,沿江分散布防,而且不管陆路防堵,显然不能堵截太平军雄师的迅猛进军。

太平军于2月25日由安庆撤出,次日,克池州。3月3日,进据芜湖,沿途未遇抵抗,兵锋逼近东、西梁山清军防线。

3月4日三更后,太平军发起攻势。水师驶前诱敌。5日辰刻,清水师副将陈胜元率师船迎击,被诱近芜湖江面,即遭太平军千余只师船攻击,溃至四合山江面。

太平军师船乘胜追击,击毙了陈胜元,基本肃清江面交通障碍。而太平军陆师同时猛进,东、西梁山清军毫无战备,“率多惊逃”,卒被占领。

至此,陆建瀛的堵截计划完全破产。3月5日,太平军陆师进驻太平府6日,占领南京东南门户江宁镇,水师进据江浦县重要港口石碛镇。7日清晨,李开芳率陆师前队,经板桥、殷巷、叶树,击溃窑湾脚夫组成的团练,进抵聚宝门外。

Image

从武汉至南京计一千八百里沿江征程,太平军只费了一个月,每天行程六十里。这种持续快速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的创举。

洪、杨等正确总结了永安以来运动战略的经验教训,对运动速度产生了深刻的理性认识。他们利用万艘船只,轮番置换陆路将士,使其得到途中休整,以保持充沛的精力。

同时,军资给养运载于船上,并在途中城邑补给,将士饱腾,运动势头持久。再说,攻取若干城池后,前队立即开拔,保持不停顿的快速运动。清军追堵乏力,太平军势如破竹,没有遭到迟滞,创造了长途运动战史上的奇迹。

4、攻陷南京

南京是清朝在江南的统治中心,驻扎重兵。江南是清朝财赋、漕粮主要征收地区,长江与运河是纵横贯穿中国腹地的重要交通动脉,它们在南京以东的镇江、扬州交汇。

因此,南京得失与清朝的前途关系至大,将会严重影响未来的战略全局。

咸丰帝与臣僚们“茫无一策”,只能相对而泣。南京城池规模远超过武昌,有十三座城门,城北滨临长江,号称天堑。可是,清军无力控扼江面,尽委于太平军,城防任务吃重。

由于兵力不足,守城文武劝捐募勇,“再三劝谕,遵者无几。”

藩司祁宿藻哀叹:

“官不尽力,兵不用命,富者吝财,贫者吝力,城虽大,不可保也。”

3月5日,梁山兵溃消息传来,总兵程三光弃守雨花台,遁回城内。绿营主力集结南门,东面由八旗驻防各门,北门由募勇及程三光部驻守。合计守城兵勇二万人,一半是临时募集的壮勇,旗绿兵丁不过五千二百余人。

李开芳抵达城南后,各门清军进入临战状态,昼夜滥轰大炮,城门宣布宵禁与戒严。

3月8日,李开芳击溃城外米商雇募的团练,“乘势奔过吊桥”,“直薄城下”,发起第一次攻城,被兵勇击退。

接着,太平军主力络绎驰抵各门,筑营二十四座,准备打一场持久的攻坚战。

部署初定,林凤祥、李开芳等立即控制近城的有利地形和制高点,构筑营垒和炮兵阵地,以加强攻坚的有利军事地位。

Image

对敌人,他们白天派遣小部队骚扰,夜晚实施战术诡诈,以加速清军弹药和精力消耗。

对群众,他们加强政治攻势,严格执行纪律,扩大革命影响,争取群众支持,“百姓愈惑之”,最后“帖然信之”,纷纷向太平军“进贡”,为攻城提供很好的群众条件。

城内贫苦居民盼望太平军“速来,以便投顺其利。”使清军头目深为忧惧。

3月12日,太平军水师蔽江而来,分泊上河、下关,“两日中已经合围”城垣。大军声势浩荡,“横广十余里,直望无际,皆红头人。…既众且整”,清军望之夺气。

水师攻克江北重镇浦口、江浦,控扼了大江南北交通线。洪、杨把穴地爆破作为主要攻坚战术,在仪凤门外静海寺、天后宫一带开凿隧道,3月13日,“地道将掘成”。同时,在上新河制造云梯、巨筏,“以济其众”,准备攻城。

为了疲劳敌军,消耗守军精力与弹药,太平军在总攻前连续数日对各门实施游击骚扰,3月18日夜,守军紧张了一天,酣然高卧。

洪、杨下令准备总攻,隧道安放好炸药、导火线,攻城突击队携带云梯、绳索等器械,进入城外前沿阵地,林凤祥指挥仪凤门外的总攻,李开芳在聚宝门外策应。

19日凌晨,大雾笼罩,仪凤门上一片朦胧。总攻开始。一声巨响,“地道与炮并发,上下一震,狮子山正面城垣,颓卸砖石数层”,爆破了“宽约两丈许“的城缺。

城上清军哄然溃散,林凤祥令突击队三四百入“践蹈登城。”之后,冲进城内,分据鼓楼与鸡笼山,并进向满城及太平门。陆建瀛闻讯,“遁入满城”,祥厚拒纳,只得从满城小门逃出。遁至小营,被太平军杀死,“督死城破之说”在南京城内不径而走。

就在此时,清军反应过来,迅速增援仪凤门,控制缺口。旗兵从太平门反击,太平军突击队寡不敌众,即经鼓楼北撤,“仍由塌卸处出城。”林凤样攻势受挫,仪凤门“缺而复全”。

可是,李开芳在城南取得突破。因为“督死城破之说,…传至南门,兵勇陆续皆遁,城守官弁亦遁。水西、汉西两门兵勇,闻风俱解去。”

李开芳乘机挥师由聚宝门右侧矮城“支云梯,…相牵而登”,“绕至水、汉两门”,招城外将士攀城。上午,城南已经被太平军控制。午后,林凤样又遣队“以云梯登城,兵勇俱溃。”

祥厚督旗兵逃入满城抵抗。傍晚,太平军基本控制了各街区。

但是,祥厚还率旗兵及壮勇株守满城,绝望挣扎。杨秀清指挥围攻满城的战斗。

他将主力配置于西北两面,主攻城垣较低地段,正阳门、朝阳门为牵制性进攻方向。3月20日黎明,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太平军由正面强攻,遭到旗兵拼命抵抗,攻势迟滞。

Image

连续三次进攻,都被旗兵击退,将士阵亡至千人。杨秀清即令攻城将士退至清淮桥以西休整,替换新的生力军,多股轮番突击,保持锐利的进攻势头。

杨秀清传谕,“准旗人拜降”,“因而旗兵渐懈”,不想再战。可是,祥厚之流拒绝投降。杨秀清恢复攻势,遣队四面放火,下午,太平军登上西门城垣,祥厚自刎,旗兵为太平军消灭,壮丽雄伟的南京明故宫也被焚于兵火。

深夜,战事结束,太平军终于占领南京全城,取得了起义以来最大的战略胜利。

5、建都南京的曲折

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杨秀清一面在城外设防,堵截向荣追击,一面令林凤祥、李开芳、罗大纲等率军东进。

3月28日,乘舟驶赴仪征,清“知县弃城逃”。林凤祥等驶攻金山,30日,清将德泰驶逃焦山,瓜洲守备方纲遁走。太平军进据金山,次日,攻克瓜洲。

接着,兵分两路:罗大纲、吴如孝取镇江,林凤祥、李开芳下扬州。

杨秀清实现了东征目标,开拓了三城基地,切断了清朝漕运水道。太平军既可北伐中原,又可东进苏浙,掌握着军事主动权。

强大的水师沟通三城,形成统一的战略格局,对未来的防御战局产生积极的影响。

占领南京后,洪、杨等领导人就建都与落实小天堂地理位置问题展开了一场战略讨论。

李秀成回忆:

(攻取南京后),天王与东王尚是计及分军镇守江南,天王欲亟往河南,欲取河南为业。后有一老年湖南水手,大声扬言:“亲禀东王,不可往河南。”

云:“河南河水小而无粮,敌困不能救解。尔今得江南,有长江之险,又有舟只万千,又何必往河南?!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余,尚不立都,尔而往河南何也?”

他又云:“河南虽是中州之地,足备稳险,其实不及江南,请东王思之。”

(东王)被水手说服,故而改从,后即未往,移天王驾入南京,后改为天京。

看来,洪秀全一直是主张在河南立业的,这与杨秀清建都南京的意向发生矛盾。

正是洪、杨对小天堂地点的歧见,构成了这场战略讨论的基础。始初的计议是分军留南进北,洪、杨各当一面,结果被水军将领谏阻,决定建都金陵,之后,遂有偏师北伐之举。

不少清朝文人记载与《李秀成自述》所云近似,证实了小天堂地址一直并未落实,经过这次讨论后才确定为南京。

6、小天堂的实现

建都天京后,小天堂在太平天国官书里与南京开始划上等号。

Image

刻颁的《天情道理书》宣传说:

“昌辉、翼王,…兹蒙天恩、主恩及东王之鸿恩,同到小天堂得受荣光。”

现在,小天堂成了南京代名词,除了永安时期规定的政治与宗教含义外,开始有了具体地点。它不再是亟待实现的口号和理想了,而成了基本兑现的事实。

必须指出,建都南京、兑现小天堂里的政治和物质特权,是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他们迫切希望把自己在战争中建树的功勋迅速转化为法定的权益,早日建都即可实现这一目的。

至于低级军官与广大士兵,尤其是水营将士,习惯于南方生活,期待早日建都,结束夫妻家室终年分离的军营生活。

于是,从上到下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力量,对建都战略讨论产生潜在的制约与影响。

再说,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军一直流动转战,缺乏一块战略基地。小天堂由口号逐渐发展为开辟立业基地的战略思想,并转化为进取与建都南京的实践,表明了建都的内在战略发展的必然趋势。

7、建都南京的得失

建都南京,对太平天国革命进程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关于建都得失,历来评论甚多,见仁见智。

有人为太平天国设想了一项正确的战略方案。

他们提出:“占领天京以后,应立刻以全部军事力量北伐,沿途发动农民起义,进攻北京。”

洪、杨“人谋不臧”,“在天京停留下来了,丧失了消灭敌人的好机会。”

我们看到,太平军运动战略存在着两大战略缺陷:

(1)流寇主义倾向,缺乏战略基地的开辟与建设;(2)不重视歼灭清军主力,很少打歼灭战,各个围歼敌人。

建都南京意味着结束流动作战状态,转变为开拓和经营战略基地。

相反,如果洪、杨再继续实施流动战略,向北京挺进,难保不发生失误,即使取得若干胜利,也不会持久。至于建都后,洪、杨所犯的一些战略和政治失误,与建都决策本身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因为他们在南京可以采取正确的战略,也可以全国性的胜利。

Image

因此,我们不能把太平天国的失败归结为建都南京的决策。

问题是洪、杨建都南京事实上修改与降低了永安时期规定的小天堂标准。

原来,小天堂实现之日,应是推翻清朝、太平一统之时,如今,洪、杨屈服于保守偏安倾向,提前确定了小天堂的所在地。

于是,他们面临着抵制封建化和彻底推翻清朝的严重课题,必须在建都后找到一个正确可行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对策,以解决这两大任务。

可惜,洪、杨对两大任务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估量,在决策上犯了错误。

首先,他们根据永安时期的诺言,使功勋文武享受各级政治特权,使一部分农民将领战斗意志衰退,革命目标逐渐模糊,代之以封建私利的追求。

这一趋势在诸王中演化得更为严重,致使各级政权机构潜伏着封建化的危机。洪、杨自己也热衷于争逐权益,当然难以觉察这一腐蚀天国机体的危机。

其次,他们低估了清朝的力量,看不到汉族中小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军事能量,因此,轻视这些“残妖”。

实际上,清朝还在号令全国,调集人力物力后备,开始组织和动员中小地主力量,扑灭革命烈火。因此,太平天国的道路充满了艰难曲折,稍不谨慎和出现失误,都可能使革命遭到挫折,甚至导致失败。

不幸的是,洪、杨却想当然地估量了力量对比,缺乏长期武装斗争准备,制订和实施了不少错误决策,在革命前途上投下了越来越大的阴影,阻碍了建都以后革命形势的健康发展。

建都南京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期历史的结束。

8、太平军如何能够一路凯歌?

综观太平军从金田起义直到攻克南京的军事实践进程,我们不难发现,洪、杨的战略指挥,以永安突围为界限,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既互相区别、又彼此衔接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金田到永安的单纯防御战略时期。

这一时期太平军迂回转战五个战场,共历517天,其中防御基地486天,转移运动只有31天,是典型的防御战局。

洪、杨战略指挥的基本目的在于消极地保存自已,而不是立足于不断歼灭敌军和扩大基地,因此,它违背了最基本的战略原则。虽然,太平军取得不少战役胜利,但不能转化为战略成果。

结果,持久的战争总是在太平军狭小基地内展开,破坏了有限的战略后备。清军的封锁围剿屡次使太平军军资耗尽且无补给之源,因此被迫突围转移,寻求新的补给基地,各战场形成了性质相似的恶性循环。

Image

这一阶段,太平天国虽然生存和兴起了,但并没有大的发展,其势力只局限在广西中部山区,还不足以构成对清朝的致命威胁。

第二阶段,从永安到南京的积极运动战略时期。

这是太平军凯歌行进的大发展时期。洪、杨挥师杀出广西,转战两湖、三江,征程数千里,迭克武昌、安庆、南京,声势震惊中外,全军人数由三四万猛增至数十万,将士由万余发展至近十万,由单一的步兵发展为拥有水军、工程兵、炮兵、骑兵与步兵等多兵种的强大兵团,给养充裕,战略力量对比大为改观。

清军长期制订不出恰当的战略对策,敌人防御薄弱的内线和腹地在太平军集中兵力的快速运动下崩溃瓦解。

这一时期历350天,其中攻坚107天(包括萧朝贵部先攻长沙,共155天),防御城池126天,运动转战117天,攻克大小城市近40座。

真正成熟的大规模战略运动是在攻取岳州掌握了大批船只,控制了水面优势之后。正是正确的积极运动战略开创了农民战争新局面,把革命推向全国,这是取得初朗胜利发展的关键原因。

清朝面对这场革命风暴缺乏准备与对策,竭力调集各省绿营兵丁近十万人,募勇更多,同时,抽拨国库及内帑银二千二百万两,妄图扑灭这场革命。

但事与愿违,抽调防兵引起内线空虚,为太平军长驱运动提供了战机;军饷开支猛增,财源枯竭,咸丰帝多次劝谕捐输,共搜刮六百万两,也不能改变上下交困的危局。

Image

形势逼迫清廷开始动员中小地主力量,百计搜求饷源,企图挽回危局。太平天国仍然面临着严重的武装斗争任务,谁胜谁负的问题远远没有解决,斗争将经历曲折、反复和持久的过程。

(正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