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崇文曾拆了一条中国强胡同

 二马仔 2023-09-20
总撰稿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 张世强(小强)    
图片

念念不忘老崇文


    崇文门外的花市大街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只是最近10几年的面貌。此前的几百年里,东西两条花市大街是北京最繁华、最密集的胡同区之一,上千家纸花、绢花、玻璃、玉器等手工作坊散布在胡同中。

    当年,花市大街以南北羊市口为界,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为西花市大街,东段为东花市大街。这里明代称“神木厂大街”,清代改称花儿市大街,《清乾隆北京全图》上正式标注有“花儿市大街”字样。这里是北京有名的“花儿市集”。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崇文门外,原来有一条国强胡同。国强胡同位于原崇文区东北部,东起南小市口街,西至枣子胡同。长198米,宽3米。

这条胡同啊,在明代始称锅腔胡同,锅炉的锅,口腔的腔,清光绪年间以南小市口为界划分为上、下锅腔胡同,因有做烧柴草用的锅腔作坊而得名。

图片

当然,对于这锅腔,还有一说,有一个著名的相声段子《蛤蟆鼓》,说是什么东西能响,“铁的,有脐儿就能响。”答曰:我们家那铁锅怎么不响呀?那也是铁的,有脐儿。他们说的这个脐儿是老北京话,指的是锅脐儿——就是铸造铁锅的时候往模子里到铁水的那个小口,在锅的外边;与其相对应的锅里边称锅腔儿。这个实在是太遥远了,到底什么叫锅腔啊,我们节目组的人已经没人知道了,如果您知道,不妨通过微信公众号告诉我们。

图片

1917年《北京历史地图集》记为国强胡同。1965年将后河胡同并入,定为了国强胡同,现已拆除。不过,这两条国强胡同挺有意思,有意思在哪儿呢?上锅腔胡同改名的时候,改为上国强胡同,而下锅腔胡同没有改为下国强胡同而改为中国强胡同了。这一点与国强胡同北边的上下堂子胡同,上下宝庆胡同,上下唐刀胡同是有区别的。中国人都盼中国强大啊,所以国强胡同附近没有下国强胡同。

不过,现在这些胡同都拆了,那条寓意这么好的叫做“中国强胡同”的胡同也被拆了,只剩下几个独立的院子,还顶着中国强胡同的名头。那在这里居住的老居民,也曾写下回忆文章,当然,这姓名已经遗失了,他记录下了当年这锅腔胡同的故事。

锅腔胡同的故事



+


我家曾经住过的一条胡同,原来的名字叫锅腔胡同。锅腔胡同呈东西走向,但不像其他胡同那样笔直,长度从羊市口往东一直到东花市斜街。或许是北京人好图个吉利,许多听着不雅的胡同都顺其谐音改了名,像驴市胡同改礼士胡同,锅腔胡同也改成了国强胡同。南小市口以西为上国强胡同,南小市口往东的这段儿,就叫中国强胡同。

中国强胡同是北京最早售票看电视的地方之一,也曾是北京市的卫生模范胡同。当年在“除四害”运动中,中国强胡同不仅改造了厕所,打扫了环境,真正做到了除蚊灭蝇,还在胡同两旁种上了不少的国槐和柳树。一到槐花开了的时候,随风飘荡的阵阵暗香,蛊惑着嘴馋少年。

居委会大妈们的不懈努力获得了北京市政府的表彰,物质奖励是一台黑白电视机。于是,居委会将15号院的东厢房辟为电视站,还找来木匠做了个大箱子,白天把电视机锁在里面,晚上打开箱子的小门,供街坊四邻收看。可这么多的老街坊,让谁看不让谁看呀?就有人提议卖票,3分钱一张,椅凳自带,站票1分。那些日子,一位老大爷每天下午都会随着知了的叫声,从东口走到西口,时不时地来上一句“看电视——!”我平生第一次看电视,就是在那里花三分钱看的。中国强胡同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胡同,回、汉、蒙、满都有,大家和谐相处,邻里关系很好。

图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几个单位相继在我们胡同东头的义地上盖起了高楼。说是高楼,其实也就不过四层,那也显得鹤立鸡群了。站在楼上远可观西山,近可看北京站的报时大钟,尤其是雨后初霁更显得天空格外透亮!这是直接的好处,不好的呢?京城的老少爷们儿都好玩儿点什么,养鸽子便是其中之一。鸽子在空中展翅飞翔,再加上悠扬的鸽哨,真有点超凡脱俗的劲儿。可家养的鸽子终归不是专业的,飞了没几圈就落楼顶上歇脚去了,养鸽之人本是想看翱翔芳姿的,怎么能随随便便落在楼顶上呢?于是石子、碎砖头就派上用场了,可十多米开外,难免准星有误,遭殃的就是楼上的玻璃了。虽说那年头换块玻璃也是笔不小的费用,但却很少听见楼上楼下的吵骂之声,大概是楼上的听见动静出来寻找,楼下的早已藏在某一角落屏声静气地悄悄看着事态的发展呢。其实要想寻找也不难,谁家房顶上有那么三两块琉璃瓦,一准是养鸽子的人家。

再早以前,广渠门里是乱葬岗子,义地最多。城里的大户人家搁谁也不会守着坟地安营扎寨的,所以中国强胡同基本上没什么大宅门,像模像样的四合院倒是有几家,院子里没有什么雕梁画栋,倒也怡人养性。枣树荫,葡萄架,大鱼盆里养金鱼,标准的老北京风范。过去那种养金鱼的灰色大陶盆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其实养金鱼就该用这物件,陶盆容易长苔,尤其是滋润在水里更是如此,而且长了青苔的陶盆显得十分的幽邃,仿佛深不见底一般,再配上几条动作缓慢、姿态优雅的龙睛、红帽,很是漂亮,所以老北京人都爱在院子里养金鱼。

图片

在院子里露天养鱼最怕的是猫,因此灰色大陶盆上要覆盖一个箅子。我和同学趴在葡萄架下的小桌上写作业,他奶奶用大把儿缸子沏好茶水,颤巍巍地迈着小脚给我们端来,同学刚一接手,烫得立马将大把儿缸子放在了鱼盆的箅子上,谁知没放稳,满满的一缸子热水全浇鱼盆里了,当时就有翻肚白的了,气得老太太直责怪自己:这不是没事瞎勤快吗!?

老话说“桑柳榆槐不进宅”,果木树又不好侍弄,所以老北京人大多选择相对好养活又实惠的枣树。每年快到八月十五的时候,红彤彤的满树挂大枣,随风招摇,逗得人垂涎欲滴可又不敢摘,那份难受劲儿就别提了!据说东花市大街一带足足有200多棵这样的枣树,要不新建的楼盘怎么叫花市枣园呢!

从胡同的历史来说,中国强胡同的前身锅腔胡同,早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它甚至比现在鼎鼎有名的花市大街还要早。在明代北京城的老地图上,现在的东、西花市大街那时叫神木厂大街。神木厂大街的得名是缘于在明朝时,这里曾供奉着从江南漕运来的“神木”,而且是存放建设北京城所用的名贵木材的地方。明末清初,神木厂大街南北两侧的胡同陆续出现了很多制作各种纸花、绢花的作坊,大街上卖花的摊贩、买花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这条街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市”,神木厂大街遂被花市大街的名字取而代之。

其实在明时的北京城,叫锅腔的胡同不仅有花市大街南面的这一条,城北的旧鼓楼大街东侧也有一条叫锅腔的胡同,胡同呈东西走向,东接宝钞胡同,西通赵府街,这条锅腔胡同后来根据谐音改名为国祥胡同,胡同中还有一个“那王府”。

而今,原来的中国强胡同及其周边全已经旧貌换新颜了——高楼林立的小区、宽敞明亮的楼房、整洁通畅的街巷、排列有序的商铺、神清气爽的居民……自打锅腔胡同改成中国强胡同,名字叫了几十年了,如今中国强胡同没了,才真正是中国强了啊!

(期待作者和我们联络……)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