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后一位“帝师”之死(五)

 秋雨堂 2023-09-20 发布于宁夏

       王国维沉湖而死的消息传出,全国学界一片哗然。面对王氏离奇的跳湖自尽,学术界产生强烈震动的同时,坊间对他的死因也产生了种种猜测议论,以至有多种说法流传于世,如“愚忠殉清”说,“尸谏”说,“文化殉节”说,“惊惧”说,“罗振玉逼债致死”说,王国维“妻妾出轨受辱”说等等,一时甚嚣尘上,莫衷一是。王氏之死遂成为一个人言言殊的谜团。

  一、  “愚忠殉国”不可信

       关于“愚忠殉清”的说法,虽说有一点根据,但这绝不是王国维真正的死因。

  其根据是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以后,王国维曾约罗振玉、柯劭忞一同投河自尽,因被家人极力阻拦严密防守而未能如愿。
  但这也绝不是为大清朝殉节,大清朝实际上亡国已经十多年了,只是溥仪皇帝的名头还在。王国维1923年被聘担任溥仪的老师,溥仪对他敬重有加,并封他“南书房行走”之职,可以说对他有知遇之恩,要说殉节,王国维不是为大清朝殉节,而是为溥仪“殉恩”。
  再说,1877年王国维出生前,清朝已遭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重创、186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屈辱,他又亲眼目睹了1894年甲午海战的惨败和1911年辛亥革命对清王朝统治的终结,大清朝气势已尽。对于一个并不存在的王朝,作为一个有国外留学经历、对西方文化了解甚深的知识分子来说,怎么会有所谓“愚忠殉国”的行为呢?何况他并不是一个以政治前途为目标而追逐功名利禄的人。他不喜科举时文,参加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从不作八股文,表现出鄙薄功名、唾弃利禄、重情多思的人生志趣。他一生的志趣在与书册为伍,做一个宁静的文人和学者。他在《重游狼山寺》一诗中说:“此地果容成小隐,百年哪厌读奇书。” 他向往着在山中建一草庐,归隐读书,远离尘嚣。

  他虽然步了屈原的后尘,但他生前的境遇和屈原是完全不同的。屈原是一位有抱负有建树的政治家,由深受楚王的信任和倚重到受诬陷而失宠,又面临着国家败亡的危险,个人政治前途毁灭,国家前途命运堪忧,屈原是绝望而死。而王国维的人生并未走到山穷水尽的境地,政治地位的落差和失宠都谈不上,溥仪一出紫禁城,他“南书房行走”的挂名职务就自行终结了。他已在清华国学院任职三年,并是与自己喜爱的国学和书籍打交道,他确实没有为一个实际上已经不存在的王朝“殉国”而死的必要,也缺乏产生这种思想意识的可能性。(未完待续)

          清华四大导师和讲师李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