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仓桥头——江阴旧忆

 新用户2611oQLq 2023-09-20

            类似仓桥的照片

    仓桥头就在江阴的老县前,小时候这个地方是仅次于文亨桥头的热闹,不过想来,我小时候的热闹,是无论如何也比不过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那时的热闹的,因为这地方就是江阴的最高行政机关 ,从宋代的军,到元代的路和州,到明、清代的府和县,这里一直都是江阴最高行政长官办事的地方。老县前一点点大,从县衙出来二十米左右往东拐,就是大街的开始,我小时候叫西大街;县衙对直走就是县前街西横街了,县衙出门右拐就是去北门的县湾街,而县衙从门口的县前街向前走到大街的拐焦处右拐,没有几步路就是仓桥头了,仓桥头和西大街是东西向的,稍微仓桥头朝南偏了一点。

   仓桥和江阴的其他古桥不一样,更加古朴,那黄里带红的金山石筑就的桥面和桥栏杆都和江阴的其他桥不一样,是那种历尽沧桑的磨损的痕迹。一看就是有年头的老桥了。仓桥不大,大概是我小时候见过最小的市河上的桥了,而且仓桥没有鸿渐桥的圆弧,平平直直的,只有两头有一点点小小的坡度,一头接上南北仓湾,一头接上县前街和西大街。

            类似仓桥的照片

    因为是离家里最近的一座桥,况且桥下的水永远是黑沉沉碧清见底的,我特别喜欢去那里玩,小时候跟着哥哥在仓桥桥下的石头缝里插钓甲鱼的鱼钩,记得要小心翼翼地滑下连泥带草的河岸,说明旁边没有码头的,真正的码头要在我保姆阿婆的南首,县衙出门的右侧。

    仓桥跑得多一是因为那时西门汽车站已经开通,去西门汽车站抄近路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仓桥过去,绕过南仓湾直达西门汽车站。另一个原因就是父亲去西郊中学后,我经常从仓桥绕过北仓湾去农资公司旁边的运河渡口去西郊,当然还有就是我爸爸的姑妈和姐夫家住南仓湾,我父亲的舅家也住仓湾里过,再有就是我妈妈的同事,人民医院的钱凤娣阿姨家就住仓桥对面不远。

           类似仓桥的照片

   我小时候仓桥头其实什么也没有的,充其量就是老县前旁边的一座桥而已,和文亨桥头、坊桥头等相比,它什么也不是,小时候也就仓桥东首的老县前有一点店铺,仓桥西首往北仓湾去像格有过商店的腔调,只不过我小时候那里什么也没有,走过去都是静悄悄的石板街和各家各户排门禁闭而已。

    我一直没搞明白仓桥的来历,小时候也无所谓知道,大了,做了县中的历史老师,经常给我的学生讲江阴历史典故,这仓桥倒是必须要了解的,所以支离破碎地​了解了一点,非常的不完整,只知道,仓桥是宋朝时候的古桥,因为仓桥对面是古代的粮仓,所以名字叫仓桥,旁边叫仓湾。后来去了文化部门工作,接触到了更多的江阴历史资料,于是这才发现仓桥的了不起。

 在《宋江阴军志》的桥梁一栏中赫然有仓桥的记载:“仓桥,军治以西,下桥少北,都仓在焉。郡侯邢焘易名润丰桥。”从江阴军志可以看到,仓桥在当时的江阴军治衙门的西面,过桥稍往北就是宋时的官仓都仓,旁边有当时的军资车库,都仓西面还有另一粮库常平仓,古时候粮食的重要是首屈一指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仓桥西面的都仓是军用粮仓,而旁边的常平仓则是遇到灾难时救济用的粮仓,而且江阴的主要守军都在粮仓附近,足见这粮食仓库的重要了。所以,这座去往军治仓库的必由之路上的桥名叫仓桥也就情有可原了,不过到了南宋宁宗时,江阴军的知军邢焘因为都仓更名为润丰仓,所以仓桥也就更名为润丰桥了。也就是说,最早仓桥的诞生不会晚于宋代,按照历史的记载,或许在杨吴时的五代江阴建大城时就有了仓桥了,或许它的历史还可能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只是缺乏记载而已,当然宋时的仓桥还是木建的。

    到了明朝弘治年间,作为仓桥易名后的润丰桥,则因为仓湾里的粮仓又更名为和丰仓,所以润丰桥也就继续更名为和丰桥,依然还是木建古桥,相比于附近的善政桥、文亨桥的石桥,和丰桥仍然是木建,也是仓桥的一个奇迹。不过到了乾隆皇帝年间的江阴县志里,和丰桥就已经是石桥了,是否是乾隆年间江阴知县蔡澍所建不得而知了,反正明朝最后一任的崇祯皇帝时江阴县志上依然是木建,因为康熙皇帝时的县志缺失仓桥的介绍,所以暂且认为是蔡澍老先生建或者修的吧,从那以后,和丰桥就一直保存到了解放以后的拆除,始终没有改变过,当然,和丰桥的名字换了几次,当地老百姓可不管这些,叫惯了的仓桥一直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直到我们小时候,老百姓依然只知道仓桥,不知道什么润丰桥、和丰桥的。应该是七十年代后期的江阴城市新一轮改造,让仓桥一夜之间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里了,不过它比其他古桥拆除得晚得多,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它是市河上最后一座被拆的古桥了。

                  明朝嘉靖江阴城图

                   类似仓桥的照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