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计划8月19日晚住在嘉祥县城里,要从曾子墓这北行,而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正在北行的路上。但当我们离开曾子墓的时候,已经是6点钟了,按这个时间,石刻博物馆肯定要关门。丕羽说先去看看,不行明天再来。我们到达博物馆的时间为6:18,虽然已经下班,但门还没关,我问了一下可以进吗?看门人看了我一眼,很客气地说可以进,就这样我们节省了明天再来的时间。 博物馆的大门是典型的双阙建筑,门西侧有一通国务院于1961年颁布的文物保护碑,上书“武氏墓群石刻”6个隶书字。这是我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走进大门,迎面就是北展室,室内一片漆黑,丕羽想去找门卫开灯,我看门边有一溜开头,我上去一开,灯跟着一个接一个亮了,原来这里的灯可以自己操作。 武氏祠石刻博物馆 展室内有一对阙,一对石狮,这两对文物被称为“天下第一阙”和“天下第一狮”。 汉阙 石阙和石狮系墓道的设施,双阙对称,间距4.15米,由基座、阙身、栌斗、阙顶组成。重檐平伸,顶为四坡瓦垄,通高4.30米,基座各宽2.58米,厚1.4米,通体刻着画像及花边纹饰。两阙身正面有东汉建和元年(147)题铭90余字,记有立阙人武始公暨弟绥宗、景兴、开明,还有营造工匠姓名。一对石狮相对立于阙前两侧,高1.24米,长1.45米,巨口瞠目,昂首顾盼,浑朴端庄,形态生动。 石狮 这里还有汉碑两通,其他46方石刻在南展室。因这些石刻都篏在墙上,外面用玻璃罩着,排照起来很不方便,好在我在门卫买了《《武氏祠汉画像石》和《嘉祥汉画像石》两本书,收录了武氏祠及嘉祥各地出土的全部画像石拓片,所以,照的效果不好也就没有关系了。 这个博物馆就这两个展室,我们回到门卫,问原来的墓室在哪里,他告诉我就在左边那块空地上,我们又走了回来,看到有三个墓室口,虽然周边长满了野草,有的墓道还可以看得到。 武氏祠墓室 武氏墓群在嘉祥县城南10公里处的武翟山,亦称武宅山。祠堂建于东汉桓、灵时期,是富豪武氏家族墓地上的一组石刻建筑群。武氏祠汉画像石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画像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关于祠堂的结构,说法不一,有的说祠堂是由四个石室组成,前室是武荣祠,后室是武开明祠,左室为武班祠,中间的是武梁祠;有的说祠堂由三个石室组成,即上述四室中没有后室。 这一组建筑,至少在宋代还完整地立在地面之上。在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洪适的《录释》中均有记载。但在之后的金、元、明时期,武氏祠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一七八六年),浙江钱塘人黄易官济宽运河同知时,亲往调查,发现了武梁祠,还有武班碑,一对石阙,随即请人清理淤泥,次第剔出。接着又在附近发现'武氏前石室’,'武氏后石室’,'武氏祥瑞图’等二十余块画像石。为了妥善保存这批珍贵的古代石刻,黄易、李东琪、李克正、南正炎等人,出资购地盖屋,除'孔子见老子’一石运到济宁州学与武荣碑一起保存外,其他画像石嵌入四壁保护。乾隆五十四年(公元一七八九年),李东琪等又发现'武氏左石室’画像石,又另建东屋三间,也嵌入壁内保护。光绪六年(公元一八八零年),浙江绍兴人陈锦志来武氏祠参观,见墙壁绽开,屋梁殆落,他又联合丁容江、马庆云、李维嶟等人,集资重修。光绪八年(公元一八八二年),蔡纫秋(寿生)等人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汉画像石,一起置入室内。”(朱锡禄编著《武氏祠汉画像石》前言)1964年将处于深坑中的石阙、石狮,按原位置提升到现在的地坪以上,并建立了宽敞的保护室。1972年将旧墙壁中的画像拆出移入阙室陈列。经过历代人们的努力,丰富了武氏祠博物馆内的藏品,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汉碑两块,46方画像石刻。 我造访武氏祠博物馆,主要是为其中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但我最想看的《孔子见老子》一石,现在却不在这里,而是在济宁市博物馆。当年黄易发现了这块《孔子见老子》一石后,十分兴奋,将其视为精品,运到济宁州学保管,后移入济宁市博物馆。我在《武氏祠汉画像石》一书的59页上看到了这幅图:孔子居左,手捧贽雁,榜题“孔子也”,老子居右,手扶曲杖,榜题“老子也”。二人间一推轮小儿,为七岁儿童项橐。孔子后一随从和一辆轩车,驾双马,榜题“孔子车”。老子后一辎车,有榜无题;车后三人相对躬立,当为老子的学生。左边有题跋曰:“孔子见老子画像载洪氏《隶续》,乾隆丙午冬,钱塘黄易得此石嘉祥武宅山,敬移济宁州学。”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嘉祥可以说是一个画像石的王国,除了武氏祠之外,许多地方都出土了画像石,而在这些画像石中,《孔子见老子》更屡有发现。我在《嘉祥汉画像石》一书中,就查到了10幅。现将这10 幅《孔子见老子》图录在下面: 一、 蔡氏园画像第五石 蔡氏园在嘉祥县城东北3.5公里。第五石画面分上下两层,第一层的内容为孔子见老子。老子居右,面向左,孔子在他的对面,面向右。他们中间有一小儿,即项橐。孔子身后有三个人,应为孔子的弟子。 二、 吕村画像第一石 吕村在嘉祥县城西南5.5公里。这幅图分三层,第一层的内容为孔子见老子,左方是孔子和他的一个弟子,右方是老子,面向左,戴一顶高冠,手拄一根拐杖,身后有两个弟子。孔子和老子之间是项橐,他正向孔子说话,手中的小推车不是常见的一个轮,而是两个轮。 三、 洪家庙画像石 洪家庙位于嘉祥县城东北约2.5公里。此图分上下两层,第一层的内容为孔子见老子。孔子正低头跟项橐说话,手中还捧着一只雁,是会见老子的见面礼。老子直立地站在左边,面朝孔子。 四、 宋山画像第五石 宋山位于嘉祥县城西南的满硐乡。此石分四层,第二层的内容为孔子见老子。老子居左,身后有一随从。他的面前有个儿童,右手推着一个小车,举左手伸向孔子,应为项橐。孔子在躬身问礼,手里还捧着一对雁作为朝见之礼,孔子身后4人,应为孔子弟子。 五、 宋山画像第七石 此石分四层,第三层的内容为孔子见老子。老子在右方,手拄一根弯曲的拐杖,其后有随从一人。老子前为项橐,手推一单轮车,面向孔子。孔子躬身向老子施礼,裤子里伸出两个鸟头,是孔子准备交给老子的见面礼大雁。孔子身后随从4人,皆捧简册,其中一矮人身佩长剑。 六、 宋山第二批画像第一石 此石共分4层,第二层的内容为孔子见老子。左方为老子,手拄拐杖。他的前面是项橐,一手推车,一手伸向孔子。孔子身后的两个人为颜回和子路。 七、 齐山画像第三石 齐山位于嘉祥县城西南约18公里。此图分两层,第一层的内容为孔子见老子。场面宏大,共有人物30。老子居左面右,手拄一拐杖,身后有随从7人。孔子居右向左,袖筒里有两只大雁的头伸出。他们中间有一用右手推独轮车的小儿,左手抬起,仰面向孔子,即为项橐。孔子身后是他的大弟子颜回。老子、孔子、颜回背后上方皆有题榜,曰“老子也”,“孔子也”,“颜回”。孔子身后有弟子20人,其中第14人头戴鸡冠,腰悬小野猪,双袖上捊至臂,一幅勇武形象,头的右上方题一榜曰“子路”。 八、 五老洼画像第七石 五老洼位于嘉祥县城东北2公里。此石共有五层画面,其中第三层内容为孔子见老子。老子在右,面向左,手拄一弯曲拐杖。孔子在老子对面,亦执一弯曲拐杖。中间的小人为项橐。孔子身后有持简册的弟子6人。 九、 纸坊镇敬老院画像第一石 纸坊镇位于嘉祥县城正南15公里。此石的画面共分三层,其中第二层的内容为孔子见老子。孔子和老子均戴进贤冠,身穿长袍,各拄一长拐杖,相向施礼。背后分别刻隶书题榜曰“孔子”、“老子”。他们中间有一小儿,面向孔子,似在说话,即为项橐。 十、 纸坊镇敬老院画像第四石 此石的画面分三层,第三层的内容为孔子见老子。老子手拄一长拐杖,身后立一弟子。孔子腰间佩剑。两人相揖对拜。中间一小儿为项橐。 这些画像石有一个共同点,即画面相差无几,多数在孔子与老子中间置一小儿项橐,身后或跟随弟子,或没有弟子。类似的画面,不仅在嘉祥,在山东许多地方都有出土。不仅在山东,这类内容的画像石还传播到了河南、江苏、陕西、内蒙等地。有趣的是,这些画像石,就好像有一个人绘制了一个范本,然后各地照着去做,并且范围还十分的广。在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情况下,会有这么广的传播范围,实在是一个谜。 此事的谜团还不止此。在史籍中记载孔子见老子的资料很多,但明确具体时间的有三次,一次是《礼记·曾子问》:“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日有食之。”根据日食的记载,人们查到了孔子这一年17岁。第二次载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34岁入周问礼。第三次载于《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这些次见面,均未提及项橐,可为什么那么多的画像石中都有一个项橐?这也是一个谜。 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孔子拜老子、师项橐的画像石。更让人费解的是,这些画像石竟无一例外的都放在坟墓中。总而言之,这些汉画像石留给了人们太多的谜团,有待人们破解。 2013年10月6日第一稿 2014年5月29日第二稿 梅吉庆简介: 著名孔子研究专家,跟着孔子去游学项目创始人。自2012年以来,曾先后四次重走孔子路。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曲阜孔子文化学院教授。出版有旅行记《跟着孔子去旅行》(上下册),摄影集《孔子周游地域影像志》《梅庆吉跟着孔子去旅行展览专刊》《跟着孔子去游学·曲阜七日》等著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