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132:泥车·妆头·銮场李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1995年版《叶县志·大事迹》载:“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年),孔子自蔡入叶,叶公(沈诸梁)问政于孔子。不久,孔子离叶返蔡,途经黄成山下,见长沮、桀溺耦耕,使子路向其问津。”李元芝在《孔子叶县游踪考》一文中,描述了孔子的行走路线:“孔子是在蔡国得知楚昭王率兵救陈,才决定返回陈国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是在行至陈蔡之间,应楚昭王之请,沿着由郾城向西的大道到叶的。其路线大略是:从郾城西行到楚国北方另一个大城——东不羹(洛岗东,今属舞阳县);经洛岗而南,涉水时,车陷河中,车上的竹简被河水溅湿,在泥车东南晒过书后又到妆头村。根据孔子在妆头村赏过月(有赏月台遗址,又名圣人阁)可知,他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到妆头村的。第二天,孔子在该村梳头整妆后南行,被在路上用泥土做垒城游戏的项橐拦了车;之后又继续西南行,经廉村、仙台、龙泉等乡镇到叶邑(今旧县)。”孔子经由的邓李乡的三个村庄——泥车、妆头、銮场李,像电视连续剧一样留下了孔子的行踪。

                         銮场李

94日下午接近5点的时候,我们到达叶县邓李乡,我向当地人打听泥车,他们回答得很干脆:“没有这个地方。”我顺手拿出准备的材料给他看,他看完之后说,你说的是 ,我才听明白,他们把泥读四声,把车读成了,这种读法现在只有象棋上才有。原来我的发音跟他们完全不同,难怪他们听不懂了。我说我们是来看孔子周游列国路过的三个村庄。他告诉我,你们先去銮场李,前边就是。当年孔子过沙河,是经由泥车、妆头、銮场李走过来的,现在我们只好倒着走,先去銮场李。

銮场李村

很快我们就把车开进了銮场李,村里十字路口有片树林,许多村民都在那里乘凉聊天,我们把车停下后,许多村民就围了上来,因为他们看到了我们车上的标语“尊孔之旅”,知道又是为孔子而来。村民们七嘴八舌地向我们讲起了他们村的历史,说七岁小孩项橐就是他们村的人,孔子一行来到这里,正赶上项橐跟一帮孩子在路上用泥土筑城,子路下车让他们让路,项橐反问道是车让城还是城让车,孔子觉得这个孩子太聪明,就下车拜他为师。这是我此行第4 次遇到项橐。第一次是在兖州旧关村,第二次是在日照碑廓镇,第三次是在山西泽州拦车村。

人们都在争先恐后地向我们讲述孔子在这里的故事,说的人太多,我们也听不出个个数,这时有人出来做现场主持,推举出一个人来,让他一个人说。这个人个子很矮,姓李名学文,是村里的一位“学者”,凡是到这来了解孔子的,都是他出面介绍。他一出面,别人就不吱声了。但他所介绍的内容,跟我听来的关于项橐的事迹大致差不多。他说,为纪念孔子到过此村,村里还曾建过一座孔庙,就在这个十字路口的西北那个位置。后来这块地分给了一个村民,他把庙拆了盖了房子。原来庙里还有口井,也被填死了。李学文说,这个村原本叫拦车李,不知为什么改成了銮场李,村里正在给上级打报告,要求改回拦车李。

与村里的学者李学文合影

在路边还有一座小庙,上面写着“白龙庙”,庙里供奉着白龙爷。庙里很暗,正面有尊白龙爷的像,两边还有陪侍,后面有块“恭喜发财”的宣传画。墙上挂着块牌匾,写着“白龙爷灵震天下”等字。

在人群里有个高个年轻男子,名字叫王国刚,他说,你们想不想看看孔子住处过的地方,我说当然想看了。他便领着我和丕羽走到后一趟街,街边有栋青砖房子,看上去有些年头。王国刚说,说老辈人说,孔子到村里来,就住在这里。这时有位80多岁的老太太走过来,跟我们说,这房子好长时间没人住了,这家人搬到城里去了,房子就一直空着。我问是不是孔子在这里住过,她说不知道。

跟銮场李村村民合影

我们又回到十字路口,那里仍然聚集着好多人。我把村民叫在一起,扯起我们带着的横幅,跟村民一起合了张影,这是我们一路上,合影人数最多的一张照片。

妆头

妆头村在銮场李村北大约二三里路的样子。进村之后,看到电线杆上挂着块牌子,为邓李乡人民政府承制,叶县民政局监制,牌上把“妆”写成了“粧”。我查了下《汉语大词典》,原来“粧”与“妆”通用,是“妆”的异体字,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这个“粧”字了。

妆头村

妆头村要比銮场李冷清多了,走了好一段路才碰到一位年纪比较大的老人。我叫住老人,询问孔子来过妆头村的事。他对此事知道得很清楚,并告诉我们,在前边的沙河边上,还有座梳妆台,就是孔子梳妆的地方。我问老人家能不能领我们去看看,他说了句“你们跟我走吧”,扭头就往村东方向走。我们把车停在路边,在后面跟着他。

经询问得知他的名字叫黄全星,今年73岁。一边走他一边说,孔子一行在泥车那边遇上了雨,道路泥泞,把车误住了,在村民的帮助下,把车弄了出来。但孔子已经十分很狼狈,衣服湿了,头发乱了,身上还有些泥。他们走出泥车村后,天晴了,便把被雨水打湿的书摊开晾晒,后来人们便把他们晾书的地方叫晒书台。走到妆头这个地方,已经晚了,孔子便来到沙河边梳理头发。说着话,我们便来到沙河边,河边有一道大堤,堤的外边长着一些杨树,再往外就是沙河了。黄老先生指着堤外一块地方说,那里就是孔子梳妆台,原来有个台子,后来台子被平了。那里还有一位老人在乘凉,知道我们来看梳妆台,他就和黄老先生一起来指认梳妆台的位置,把位置确定下来后,我跟他们在梳妆台上合了张影。

我跟妆头村村民黄全星在孔子梳妆台前合影

站在河堤上向北望去,可看到一棵巨大的树,亭亭如盖,苍劲挺拔。黄老先生说那就是远近闻名的银杏树,已经有400多年了。我们来到树下,才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粗大树干要7个人才能围过来。树上钉着块牌子,上面写着“国家一级古树”,中间两个大字写的是“银杏”,编号为0006,上面写的树龄在1000年以上,跟黄老先生说的有出入。牌子是叶县人民政府于20097月挂上的。黄老先生说,原来树下有座关帝庙,“文革”时给扒了,现在有人又砌了座小庙。我们看到深草丛中有座不大的小房,那就该是关帝庙了,由于草太深,无法过去。说明香火并不旺盛。

黄老先生领着我们,从银杏树下的一条路回到村里,指着一户门脸说,原来的圣人阁就在这家院里,也叫赏月台。他说,孔子一行来到这个村,先在河边整理了一番,然后回到住处,这时天已经晚了,月亮起来了,孔子便带着弟子一边赏月,一边谈论学问。后人为纪念此事,在此建起了这座圣人阁,也叫赏月台。不清楚建于什么时候。后来村里分宅基地,把这块分给了这户人家,他们为了盖房子,把圣人阁拆了,也就是两三年前的事。在这家门前,还能看到圣人阁的基础。

这家村民的位置,就是原来的圣人阁

还可见到圣人阁的建筑构件

黄老先生还告诉我们,村北不远还有孔子晒书台。我请老人家陪我们去看看,他没答应。我们告别了黄老先生,驱车前往泥车村。

泥车

妆头村离泥车村十分的近,顶多也就一华里远,可由于修路,我们不得不绕了一个大圈。

我们进到泥车村,看到一些人在路边打麻将,我上前询问孔子与泥车村的事,他们指着旁边站着的那个人说,你问他,他是我们的村支书。我过去跟他握了握手,告诉我们他的名字叫李全福。他向我们讲了泥车村的来历。孔子一行渡达沙河,来到村里,由于下雨,道路泥泞,他们的车陷进泥里不能行走,是我们村的人帮他们把车拉了出来,他们才又往妆头村那边走了。打那以后,这个村子就取名为泥车了。他领着我们往前没走几步,指着一片杂草丛生的地方说,这就是千年古道。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怎么也看不出道的样子。这也难怪,两千多年了嘛。村子中间有个养鱼池,看上去池子里的鱼不少,直往上蹦。

泥车村

查同治年间的旧县志得知,泥车村原名“溺车湾,在县东四十里,相传孔子溺车于此。旧有庙,今废,基址仿佛犹在”。(同治《叶县志·舆地志》)

我问他能确定孔子是从什么地方过的河吗?他说能。说着他就领我们往西北方向走。这时有个小孩哭着跑过来让他抱,一问才知道那是他的孙子。他抱着孙子领着我们来到村外的沙河大堤上,如带的沙河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李全福指着河水说,沙河由西向东流,从我们村子的北边流过,又从东边折向了南。可看到河边有个渡口,河这边坐着几个人在那里闲聊,河对岸有条船正向这边划来。李全福说,这就是孔子过河的地方,千百年来,我们这里就这一个渡口,河的北岸是洪庄杨乡。

孔子过沙河的渡口

我站在码头上,望着静静流淌的河水,落日的一抹余晖透过树丛,撒在河面上,泛着粼粼波光。我在想,在这里,说不定哪个脚印就会跟孔子的脚印重合。

离开码头,李全福又领我们回到村里,去看千年古道。在村子东南的庄稼地里,有一条长满杂草的小道,我们沿着这条道一边往前走,李全福一边说,当年孔子一行就是从这条道前往妆头村的。

孔子走过的千年古道

从这条道走出去,是一条刚修的水泥路,路还没有完工。路的东边种的是一大片花生,往南是一片玉米。李全福指着花生与玉米交界的地方说,那就是泥车和妆头的分界线。原来两村是一个生产队,队部在妆头,学校也在妆头。他们小的时候上学,就走着去妆头。原来在花生与玉米交界的地方有个土台,那就是孔子晒书台。以前地里有条小道,就从晒书台边绕过,李全福说他小时候上学,就从晒书台旁边走。后来土台被人平了,种上地了。

这片农田里,曾有座孔子晒书台

我问李全福,这一带有这么多的孔子文化遗迹,为什么没有人在这里立些标记什么的?他说,到现在还没听说谁有这样的想法。我说,要是这样下去的话,时间一长,这些遗迹不会被人们忘记了吗?他说,那有什么办法。

听了他的话,我的心底不免涌起一丝悲凉。

离开泥车村,已经是7点多了。我们赶到叶县县城,天已经很黑了,随便找了个旅店住下。

2014213日第一稿

201465日第二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