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加曲阜敏学书友会活动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参加曲阜敏学书友会活动

梅庆吉

2023年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为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助力书香曲阜建设,营造“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曲阜市教体局联合曲阜市普通农村小学发展共同体、曲阜敏学书友会以及曲阜市奎文学校共同举办了“师生阅读 传承经典”读书启动仪式。我应邀出席了这次活动。

23日上午,细雨菲菲,主办方安排吴村镇小学校长孔令强来接我和我爱人。活动地点在奎文学校,离我们家不是很远,一会儿就到了。这是一座新学校,硬件都很不错。在这里见到了几位老朋友,有市教师教育发展服务中心的张泉淼老师,原昌平中学教务处主任刘振强老师,现调教体局工作,还有张一超老师。为参加此次活动,一直是敏学书友会的刘芬老师跟我联系,这次才第一次见面。这次新结识了曲阜市教师教育发展服务中心胡建军副主任、曲阜市普通农村小学发展共同体轮值校长金明英、曲阜市奎文学校副校长李良等几位校长和老师

活动在学校礼堂举行。大屏幕上写着“师生阅读,传承经典”8个大字。下面写着:主办:曲阜教育和体育局。协办:曲阜市普通农村小学发展共同体、曲阜市敏学书友会、曲阜市奎文学校。

活动开始,首先由奎文学校副校长李良致欢迎词,接着由胡建军副主任致辞。随后主持人王峻老师带领全体书友诵读《大学》经典节选,伴随着书友们朗朗的书声,本次活动拉开序幕。“大阅读活动先进校”——曲阜市陵城镇杏坛小学孔凡良校长做了《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报告。优秀阅读者代表、敏学书友会刘芬老师分享了自己从2016年2023年的读书历程。接下来,5位阅读爱好者代表结合各自的工作、生活经历和切身体会,从不同角度畅谈了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悟、所获。东方学校王聪老师带来了美文诵读,关振花校长做了题为《英雄》的分享,董庄小学王书娟老师在书中汲取教育智慧,做最好的自己,尽全力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益海小学的蒲丹老师无论是亲子共读,还是校园阅读推广都做了有益尝试;来自东方学校二年级家长刘曦阳妈妈也分享了自己的亲子阅读经验。然后由张泉淼老师做总结讲话。最后,读书活动在晏文广老师带来的歌曲《好书作伴万里行》中圆满落幕。此次读书活动为书友们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台,也让大家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和力量。今后曲阜市将继续努力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引导全民热爱读书、崇尚学习,全力打造富有人文底蕴的“书香曲阜”。

我的发言安排在活动的中间。首先,我给大家科普了世界读书日的起源,接着指出了读书的重要性,最重要的内容,是我跟大家分享了读《论语》的体会和心得认为,读《论语》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而应到文字背后,了解当时的背景。比如“学而时习之”章,是《论语》的开篇,大家都很熟悉。可大家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弟子们在编《论语》的时候,为什么把这一章放在最前面?我分析,弟子们在跟孔子学习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就是学习。孔子也一定会现身说法,自己是怎样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

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孔子年轻时的地位十分低下。孔子17岁那年,季孙氏举办招待士一级人士的宴会,孔子认为自己也应该符合这个身份,就去参加宴会。结果被拦在了外面,并且说:“招待的不是你这种人。”可见他当时的地位。但他后来为什么能进入领导阶层,而且还是上层呢?要知道在那个门阀制度十分严格的社会,就凭孔子的身份,想跻身于上层社会,简直比登天还难。可孔子是怎样做到的呢?靠学习。你可以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但知识是没有阶级的。

孔子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大量历史、文化、政治、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成了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所以,天南地北的人都纷纷投奔到他的门下学习,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称。孔子所掌握的知识,也是统治阶级不能离开的。当时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孟僖子陪同鲁昭公出访楚国。因为他们来自于礼仪之邦的鲁国,楚国人便向孟僖子请教礼的问题。可孟僖子对此一无所知,场面十分尴尬。回国后,打听到孔丘最懂礼,便放下贵族身价,虚心向孔子请教。这对提高孔子的政治地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他临去世前,嘱其二子孟懿子和南宫适拜孔子为师,又进一步提升了孔子的政治地位。正是在孟懿子的推荐下,孔子先任中都宰,继任小司空和大司寇,并摄相事,成为鲁国上层重要的领导人物。孔子的经历,是典型的知识改变命运的写照。而那些贫穷子弟投奔到孔子门下,也是在寻找知识改变命运的途径。在《论语》里,经常会看到国君和执政者向孔子询问他弟子的情况,那就是来挑选领导干部。所以,孔子弟子跟孔子学习,感受最深的就是学习,所以他们在编《论语》的时候,把这章放在最前面,就可以理解了。了解到这一层,就会对这一章就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这个“学”字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领起第一章,还领起第一篇,甚至领起全书,整部《论语》,都跟这个学字有关。

孔子为鲁司寇像

《论语》是由一条条语录组成的,但我们不能孤立地来读,要把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读,有些事情就看得十分清楚了。比如《论语》有五章提到了樊迟,按照内容,我排了个顺序:

1.《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迟像

这一章,应该是樊迟初入孔子门下。因家里靠务农为生,生活贫寒,想改变贫穷的局面,因有此问。他应该能够感觉到,孔子对他的提问不满意。后面孔子对他的批评虽然是在他走后才说的,但他的同学一定会把孔子的话告诉他的。

2.《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知道了孔子对他的批评,便改变了学习态度,“问仁”是他的一大进步。但刚入孔门不久,理解能力还比较弱,所以他对孔子关于“仁”与“知”的解释还不能理解,所以他转而又去问子夏。从中可以看出他跟子夏的差距,也是新同学和老同学的差距。

3.《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这是樊迟第二次问“仁”与“知”,说明他不把这个问题弄懂,决不罢休。具有强烈的上进心。

4.《论语·子路》:“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三问仁两问知,孔子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回答,且一次比一次有深度。我们从中看到了孔子对樊迟不耐其烦的谆谆教导与培养,同时也看到了樊迟成长的脚步

5.《论语·颜渊》:“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请注意这段话中的“善哉问”三个字,是对樊迟提问的高度赞赏与肯定。说明樊迟前面问仁问知,都是一般的问,而这次,则是经过独立思考之后所问,因此受到了孔子赏识。说明樊迟在孔子的悉心培养与教导下,成长了,成熟了。我们把《论语》这不在一处的五章连起来读,是不是明显地看出了樊迟的成长过程?再稍加发挥,是不是就成了一篇樊迟小传?

最后,介绍了一下我新设计的《读着<论语>去旅行》研学游路线。初步设计时间为15日,行经孔子走过的几个主要地方:淄博、泰安、濮阳、晋城、洛阳、叶县、信阳、颍上、商丘、徐州等地。在这条路线上,一边走孔子路,一边读《论语》,但不是泛泛地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所读内容,一定跟参观的景点有关。因为孔子的课堂在广阔的大地上,走到哪讲到哪,所以孔子一路走一路讲,弟子们一路记,最后编成《论语》一书。到《论语》中某一章具体发生的地点去讲,会有强烈的现场感,也相当于孔子在现场教学。

20235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