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光性皮肤病

 内科博士符医生 2023-09-21
引起皮肤病的主要是紫外线(UV 180~40nm)。
短波紫外线(UVC)、中波紫外线(UVB)和长波紫外线(UVA)。
UVC全部被大气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球表面。
UV光波长越长,穿透力越强而能量越小;
UVB只能达到表皮基底层,强烈照射能引起表皮坏死和色素沉着;
UVA可穿过表皮作用与真皮浅层,造成皮肤老化。

日晒伤
皮肤接受超过耐受量的中波紫外线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多由过度日晒引起。
光毒性反应
非免疫反应,任何个体接受超量日光照射后都会发生反应,分急性和慢性,后者多见于长期反复大量日晒,如海员皮肤、光线性角化病、光老化等。
光超敏反应
淋巴细胞介导迟发性超敏反应,只发生于少数具有光敏素质的个体。
光敏物质吸收光能后发生化学变化成为半抗原,并与体内大分子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细胞免疫致病。
可按发病时间分速发型光超敏反应(如日光性荨麻疹)和迟发型光超敏反应(如多型日光疹)。
光敏物可分内源性(如卟啉)和外源性(如泥螺、灰菜和磺胺类药物等)。


日晒伤(晒斑或日光性皮炎
由强烈日光照射后,暴晒处皮肤发生急性光毒性反应。
超耐受量UVB引起
①日光过强、暴露时间过长;
②个体皮肤的易晒伤因素,如白嫩、薄的皮肤。
根据强烈日光暴晒史及典型临床表现,容易诊断。

表现
春夏季多见,妇女、儿童及浅肤色人群易发病。
一般日晒后数小时至十余小时内,暴露部位出现弥漫性红斑,成鲜红色,边界清楚,后红斑渐淡和消退,脱屑,并留有色素沉着。
皮损较重时可出现水肿、水疱,可破裂结痂;局部可自觉灼痛。皮损泛发时可有不适、寒战和发热等全身症状。

鉴别
与接触性皮炎进行鉴别。
防治
避免暴晒,并在暴露部位外用物理性遮光剂或化学性遮光剂,如5%二氧化钛霜、二苯甲酮等,可根据个人皮肤类型选择遮光剂的日光保护指数(SPF)。
逐渐外出锻炼,提高对日光的耐受性。
治疗以局部外用药物为主,以消炎、安抚、止痛为原则。
一般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和糖皮质激素,严重者可用3%硼酸水或冰牛奶湿敷。有全身症状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维生素C、非甾体类抗炎药,严重者可用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

多形日光疹
多形日光疹是一种特发性、间歇性反复发作的、以多形皮损为特征的常见光感性皮肤病。
病因不清。可能是由日光诱发的迟发型超敏反应介导,也可能与遗传、内分泌微量元素、代谢异常等有关。
表现
发病与季节有关,一般春夏季加重,秋冬季节减轻。
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好发于曝光部位(如面部、颈后、颈前V形区手背和前臂伸侧),而头发及衣物遮盖部位多不累及。
常在日晒1小时内自觉瘙痒,数日后出现皮损。皮损形态多样,常见的有小丘疹、丘疱疹,也可表现为水肿性红斑、大丘疹或斑块,但对每一位患者而言,皮损常以单一形态为主。患者自觉瘙痒显著,一般全身症状轻微,但易反复发作,病程长短不一。

诊断
主要根据发生于曝光部位的多形性皮损,以某一类型为主进行诊断,常反复发作,可有光斑试验阳性、紫外线红斑试验异常反应。
鉴别
与湿疹、慢性光化性皮炎、盘状红斑狼疮等进行鉴别。
湿疹皮损呈多形性,可见于非暴露部位或全身,与日光、季节无明显关系。
慢性光化性皮炎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男性,病情持久,可从春夏持续到冬季,可见于非曝光部位。
防治
避免暴晒,外出时使用遮光剂;易感者可在发病季节前,让皮肤适当地逐渐增加日晒或者进行预防性光疗以提高皮肤对光线耐受力。
外用药
以糖皮质激素制剂为主,通常采用超强效或强效制剂,数日使皮损消退。
系统药
可口服氯喹或羟氯喹,烟酰胺、β-胡萝卜素对部分患者有效;严重者可口服糖皮质激素或硫唑嘌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