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鹳象虎图与“虎”字雏形

 高万须图书馆 2023-09-21

“鹳象虎图与“虎”字雏形

高万须

鹳象虎图彩陶釜04 下山虎图1

2015年,河南省汝州市阎村遗址出土一批6000年前夹砂红陶缸、粗砂红陶釜、夹砂红陶尖底瓶等,其中有一件粗砂红陶釜,其外壁绘制三幅大图,其一为《下山虎图》。

中国历史上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6000年左右),中国大地上一度出现三个部落联盟和平相处的局面,分别崇拜鹳鸟、大象和老虎,或分别以其为图腾。鸟部落联盟居于东南部,水资源较好;象部落联盟居于中部,山地和平原旱地居多,面积为鸟联盟的三倍还多;虎部落联盟居于西北部,山地居多,其面积稍大于鸟联盟。这三个联盟中,鸟联盟和象联盟地域基本连接,关系密切,相处融洽,居民生活舒适,各得其所,普享太平;虎联盟与其它联盟相距较远,基本不相往来,几乎没有联系,但西北方的虎联盟对其它联盟虎视眈眈,存在扑食东方之心,正蓄势待发。

伏羲部落绝大部分人在中原演化为汉族,而一部分成为游牧民称为狄人或羌人,其中一些后来在渭河上游定居下来,在黄帝时期已经形成很大势力,成为中原炎黄民族的劲敌,中原民族将其称为“西戎”。戎人念念不忘故乡中原,一直觊觎着文明富饶的东方,对中原时有骚扰。到颛顼帝时,西戎又与北狄联盟,伺机进犯中原。

直到帝喾时期战争爆发了。《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后由名谓槃瓠的家狗将犬戎吴将军的头颅取下,战争结束。自此戎狄一蹶不振。

图片4伏羲时代先民们崇拜虎和龙。《易传·文言》载:“云从龙,风从虎。”伏羲和女娲都是“风姓”,伏羲与虎有本质的联系。古书上伏羲的写法很多,主要有虙犧、虙戲、伏羲、伏戲、伏牺、伏戏、庖犧、炮犧、疱羲、包羲、宓犧、宓羲、虑牺、赫胥,等。

其中,篆文“虙”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从虍房六切(即读作fú。”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虙)。古'伏羲’,字作'。是'与'’,通字。为'”《康熙字典》大致也是这个意思。“”,就是“虙像“虎”。“虙”字从虍”,是说“虙 是形声字,虎字头,“必”为音。“虙”未见甲骨文,当在秦代成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必,分极也。从八、弋,弋亦声。”“分极就是8000年前伏羲(虙)皇时期在“天柱山”顶设天齐表木观象台,观察星象,制订历法,称为“扶木纪历”。用以观测的仪器(称为“天齐表木、大风雨表”)由八尺长的大木(称为扶木或建木)和八条引向八方的绳索构成。竖立的扶木称为天齐表柱,在表柱的顶端(天极)向八个方向引绳(称为八索游极、地维)。主表的游极(引绳),古代称为“弋”。楷书“必”字的“心”表示大风雨表的表柱,“丿”表示游极地维。“必”字的物象就是天齐表木观测仪。为了确保历法的精确性,天齐表木必须分出“八索”或“八弋”,就称为“必IMG_354”,表示“肯定、确保”等意。据传说,伏羲的“大风雨表就安装在今汝州市与登封市交界的天熊山巅(初名天柱山,后被共工康回撞断,成为半截平顶山。今名大红寨山)。“必”字的甲骨文是IMG_276IMG_279IMG_280IMG_278,像是从高处拉下固定到地面的绳索,有的甲骨文IMG_256上部像是表柱顶端(天极),下部则是八索表木;金文省去“表柱顶端IMG_256”,只用“八索表木IMG_282IMG_256IMG_284IMG_286必”;简帛文是IMG_301IMG_302IMG_323;秦系简牍文是IMG_355IMG_354IMG_358;篆文IMG_259(必)承续金文简牍文字形;隶书写为IMG_260,直至楷书字形基本未变。“必”字是个连体形声字,形从“八IMG_258”和“IMG_257IMG_259”,声从“弋yì”,读作bì。但是,“必”字不能读作fú或fú的谐音。说“”声从“必bì”,显然是错误的。反而,说“虙”声从“、虎”,读作fú,倒是恰如其分。

《康熙字典》:“宓,又房六切(即读作fú。《孟康汉书古文注》:'宓,今伏字。皇甫谧云:伏羲或谓之宓羲。”而甲骨文“IMG_257IMG_258IMG_259IMG_260屋室中有兵器的形状,就如后代的武器库本义为安静的密室。《说文解字》:“宓,安也。”金文在此形下加 “”字, 写作“ IMG_261” ,意为山中的密室(武器库)。秦代小篆写作“IMG_263宓”和“IMG_262密”。汉代隶书写IMG_265”和“IMG_265”。实质上,先有而周秦时才有字。 皆读作或为“虙 ”的误写而读作fú。与“虙 ”无本质本义的联系。

再看一下“古来通字”的“伏”字。其甲骨文为IMG_259趴,脸向下,体前屈 ),金文IMG_261= IMG_258(大,成年人,猎手)+ IMG_260(犬,猎犬),表示猎手与猎犬。金文IMG_261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IMG_262(大)写成IMG_263(人),将甲骨文字形中的IMG_264(犬)写成IMG_265。篆文IMG_266将金文字形中狗的形象IMG_267写成IMG_268造字本义为动词,猎手带着猎狗,趴卧隐蔽,伺机出击猎物。属于会意字。隶书IMG_269将篆文字形中的IMG_270写成IMG_271,将篆文字形中的IMG_272写成IMG_27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伏,司也。从人,从犬。”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犬司人謂犬伺人而吠之。”意为犬是伺候人的,为人而吠叫。这样解释与“虙”字毫无联系。所谓有关联,可能是夏商时人们认为若羌人(伏羲族后裔)与牧羊人有关就用伏IMG_261(人带着狗)字。

羲族以虎为图腾,建立天齐表木观象台,后世写成文字“虙”。其后裔鄀人(狄人)与羌人(北方游牧民族)融合为若羌人(中原称其为“西戎”),以虙羲为祖先,仍然崇拜虎,或以“虎”为图腾,显而易见。

汝州出土的“鹳象虎图”彩陶釜上的“下山虎图下山虎图1”表述的就是颛顼帝时期中国西方的虎(西戎)部落联盟的史实。这个“下山虎图”也是后世“虎”和“虙”的雏形,或称原始“虎”和“虙”字。战国之前没有“虙”字,但肯定有“虎”字。“虎”即“虙”,“虙”即“虎”,虎、虙通用,读音相同,不同地域发音稍有差异而已。

看一下“虎”字的演变,我们就恍然大悟了。甲骨文是IMG_256IMG_278IMG_256IMG_266IMG_260IMG_262IMG_287IMG_259IMG_260IMG_274是象形字。字形突出大口獠牙 IMG_257、长足利爪IMG_258、瘦长身躯和尾巴IMG_259的猛兽。有的字简略一些,尤其是把瘦长身躯和尾巴IMG_261写成线条IMG_262;金IMG_263IMG_257IMG_262獠牙外露的大口IMG_264写成IMG_265;简帛文是IMG_264IMG_269IMG_267IMG_272IMG_267篆文IMG_266将金文字形中猛兽的大口獠牙IMG_267写成虎字头IMG_268,将金文字形中的两个“爪IMG_269简写成一个“爪IMG_270。有的篆文IMG_271将“爪IMG_272写成巾字形IMG_273。有的篆文IMG_274则将“爪IMG_275写成“人IMG_276或“儿”或“几”形。简帛文之前,分不清老虎体形的字是“虎”还是“虙”,秦代篆文才有了IMG_274IMG_271(虎)与(虙)的区别,这是李斯等造字者的杰作,其意图就是区别自然界的动物老虎与人文始祖的名字“虙羲”。在两千多年的使用过程中,或为了简便起见,或为了表达伏羲皇的其它人文特性,人们将“虙羲”二字写得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虎是伏羲族的图腾,也是古羌族的图腾。颛顼帝摧枯拉朽,万方臣服,成就了有史以来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开创了数百年的和平环境,推动了中华民族飞跃式发展,奠定了中国奴隶制社会(夏代)形成的基础。《鹳象虎图》大致展现的就是颛顼帝时期天下“一统三分”的局势。

这个彩陶釜是新石器时期(6000年前)的二次葬棺,里面盛装着当时汝州地区的一位首领的骨骸。根据彩陶釜形体大小、形制风格(女性体态)及其三幅图所表达的意境,笔者判断,这个首领很可能是女性,颛顼帝的妃子滕濆氏女禄(娽)。

(2020年2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