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裕的托孤安排,算到了互相制衡,却没想到他们居然会联合废帝

 历史研究室 2023-09-22

刘宋永初三年(422年)三月,代晋自立不到两年的宋武帝刘裕突然病倒,此前他正在准备筹备讨伐北魏,不想身患重病,药石无医,刘裕自知不久就要撒手人寰,唯一担心的就是自己还不到十六岁的太子刘义符以及根基不稳的刘宋江山。

刘裕要是多活几年,说不定真能北伐成功

为此他召来四位大臣来交代后事,安排他们辅佐刘义符,这四位大臣分别是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以及护军将军檀道济

刘裕托孤,堪称史上最失败的一次托孤

这四位大臣都是刘裕深思熟虑的结果,力求做到各方之间的势力平衡,保证刘宋江山的平稳运行。

在四位托孤大臣中,徐羡之作为朝廷首辅自然没有争议,在刘穆之病逝后,徐羡之就以吏部尚书、建威将军、丹阳尹的身份主持都城建康的事务,后升任尚书令

在刘裕晚年,徐羡之已经进号司空、录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文臣之首,而且还和刘裕有姻亲关系,自然成为首辅的第一人选。

至于傅亮,他是西晋名臣傅咸的孙子,在晋安帝时期入仕,一生多次换主,桓玄篡位的时候依附桓玄,桓玄倒台后倒戈于晋,成为左仆射孟昶的幕僚,后刘裕征司马休之的时候又入刘裕幕府。

在晋宋易鼎中,傅亮始终是刘裕政权的主要支持者,也是刘裕废晋帝篡位的过程中的代言人,功劳甚大,刘宋建立后担任中书令,封建昌县公

刘裕去世前,傅亮已经是尚书仆射、中书令、太子詹事,成为仅次于徐羡之的第二辅政人选。

四贵掌权

徐羡之和傅亮都是文官,考虑到文武兼备,自然需要选择两位武将制衡平衡一下,这两位武将就是谢晦和檀道济

谢晦是四位大臣中最为年轻的一位,刘裕去世的时候不过三十三岁,而且资历相对较低,刘穆之去世的时候,谢晦不过是事中郎,但刘宋建国后,谢晦的升迁速度极快,先是担任右卫将军、侍中,执掌门下省,后升任中领军,掌管中军,以领军将军、散骑侍郎的身份托孤。

看上去刘裕对领军将军、散骑侍郎受托孤极其宠信,实则不太信任,但毕竟出自顶级门阀陈郡谢氏,刘裕不得不考虑门阀的影响力。

虽然刘裕对一些不服从自己的门阀士族予以了打击,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便刘裕提拔了不少下层士族和庶族,但难以打破魏晋以来士族的枷锁,因此刘裕安排谢晦具有一定拉拢亲宋士族的意向,而当时在军中地位较高且亲宋上层士族似乎也确实仅有谢晦一人

檀道济和谢晦一样,都是中外军的统帅,其中谢晦是执掌中军的领军将军,而檀道济则是执掌外军的护军将军。

虽然檀道济在宋文帝时期被誉为长城,但檀道济跟随刘裕北伐的时候战绩并不是非常显眼,大部分战绩都是从征获得的,甚至还有从王镇之讨徐道覆失利,第二次义熙北伐时还有被姚绍断绝粮道差点单独逃走的历史,事实上还不如王仲德。

但檀道济有个天然的优势,就是刘裕崛起到称帝时期真正的元老,早在刘裕京口举义时便进入刘裕幕府,是北府武人集团的代表人物,以北府军元老的身份主持外军,然后托孤,檀道济当仁不让。

檀道济被誉为刘宋长城

另外还有一个隐晦的一点就是,檀道济很早就被刘裕安排担任刘义符的府佐,目的就是为自己太子寻找一个强援

可以说刘裕安排的四位大臣都有自己的考量,以同为下层士族出身的徐羡之为首辅、官宦世家的傅亮为次辅、以顶级豪门谢晦掌中军、北府武人集团的檀道济掌外军,力求做到各方之间的势力平衡

在如此安排下,刘裕的托孤明显是想要打造出一条尚书、中书、中军、外军之间的制衡之路,即没有任何一个辅政大臣可以单独行动,且受到其他人的制约。

当然刘裕也考虑到了这四位辅政大臣未来的出路,刘裕临终前曾经告诫太子刘义符:

“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小却,可以会稽、江州处之”

在刘裕眼中檀道济虽然有能力,但没有大志,徐羡之、傅亮只是文臣,应该没有异心,真正需要提防的是谢晦,日后将他安排到会稽、江州即可,如何处理谁,该提防谁,刘裕都交代清楚了,可以说为了儿子操碎了心。

同年五月二十一日,刘裕驾崩,同日皇太子刘义符即皇帝位,改元景平,四位辅政中,徐羡之、傅亮、谢晦留在朝中辅政,而檀道济则回到北方边境防御北魏

刘宋初期疆域

不过这四位托孤大臣似乎和小皇帝相处的不太融洽,回头就废杀了小皇帝。

对于废杀的原因,徐羡之等人挑出的毛病也就是喜欢玩乐而已,要么服丧期间亲昵轻佻、嬉戏游乐,要么喜欢在宫中开个小卖部,玩开商店的小游戏,但真的如此吗?

刘义符并不是单纯的玩乐,他马上十八岁了,不能容忍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其他人手上,决定和自己老弟庐陵王刘义真联手,安排了一些人想要从顾命大臣手中收回一点权力,这些行为本质上是新晋皇权与前朝勋贵争夺权力。

刘义符先是安排颜延之担任中书、员外常侍,但遭到徐羡之和傅亮的嫉恨,贬谪为始安太守;

安排殷景仁担任侍中,但殷景仁看到徐羡之等人权力之盛,推辞担任,最终担任左卫将军

刘湛被刘义符安排担任尚书吏部郎、迁右卫将军,不久外出担任广州刺史;

刘义符幕府的谢灵运被贬谪担任永嘉太守等等。

除此之外,刘义符还任用了一批自己在军府和世子府的幕僚,而这些人或多或少都与刘义真交好,甚至部分人在刘义真的军府里任职,刘义符安排他们执掌机要或者禁军,除了殷景仁其余都被外放。

徐羡之等人看到刘义符的不安分,才掌权一年多,小皇帝就要收回权力,自己辅政岂不是个玩笑?而且刘义符在后宫内“时在后园,颇习武备,鼓鞞在宫,声闻于外”,摆明了想要掌控后宫禁军力量。

他么自然想要废立皇帝保证自己继续掌权,在废刘义符之前,他们打算废刘义符外朝的盟友刘义真。

刘义符可不是真的玩乐

关键刘义真经常和自己身边亲信说“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

什么叫“得志之日”,是对皇位有想法,还是对这几个辅政大臣有想法,因此在废除少帝刘义符之前,三位大臣先下手为强,将刘义真废为庶人。

“徐羡之将废庐陵王义真,以告道济,道济意不同,屡陈不可,不见纳”

为什么说是三位大臣,因为檀道济一开始是表示了反对,但几次反对没啥用后就没有任何表示了,这也意味着废黜刘义真和檀道济的默许之后,刘义符失去了两个最有实力的政治盟友,接下来就轮到自己了。

景平二年(424年),徐羡之和傅亮等人决定废立刘义符,整个过程也相当简单,刘义符虽然安排了一些人士,但并没有实权,如今徐羡之当朝执政,檀道济是沙场旧将,废除皇帝完全就不费吹灰之力,直接从龙舟上抓住了刘义符,将其废为营阳王,准备另立皇子。

这其中檀道济又是引兵居前又是入守朝堂的,成为徐羡之和傅亮行废立之事的排头兵,彻底倒向了刘义符的对立面。

“晦与徐羡之、傅亮谋为自全之计,晦据上流,而檀道济镇广陵,各有强兵,以制持朝廷;羡之、亮于中秉权,可得持久”

檀道济参与了废黜少帝的行动之后,他已经被徐傅、谢晦等人视为党羽,认为自己四个可以长期掌握朝廷的权力。

随着刘义符和刘义真被废黜后,他们决定拥立刘裕的第三子宜都王刘义隆,三人分头行动,由傅亮带领百官,负责去江陵城把刘义隆接到建康来。

宋文帝开元嘉之治

其中大臣蔡廓因病重无法前行,提前和傅亮说要好好奉养废帝刘义符,不然万一出了事,他们几个要背负弑君的罪名,将来无法在朝廷立足。

可惜这话已经完了,傅亮在出发前已经和徐羡之商量好,准备杀掉刘义符,就在他匆忙派人和徐羡之传话的时候,徐羡之已经杀了刘义符,顺便解决了刘义真。

他们如此做大概是学习周勃和陈平诛杀诸吕迎立代王刘恒的故事,当年刘恒刚进京,周勃和陈平就派人诛杀了汉惠帝一脉,以保障汉文帝的位置稳固,他们也依样画葫芦,为刘义隆扫清两位障碍。

自古权臣没有什么好下场

可惜傅亮和徐羡之和陈平他们有本质的区别,他们俩可是刘裕亲自任命的顾命大臣,要辅佐少帝的,现在转眼就行废立之事,陈平诛杀少帝是决定迎接汉文帝之后,但他们却是在迎刘义隆之前,或许刘恒有授意杀少帝之事,但傅亮和徐羡之却是实打实的弑君

看到傅亮迎立自己,刘义隆是深深地戒备,毕竟大哥和二哥被前面几个人给杀了,现在轮到自己做皇帝了,不知道是福是祸,傅亮他们也知道自己弑君罪行可大了,在江陵期间不停地给刘义隆的亲信们送礼示好。

同年,刘义隆在建康称帝,改年号为元嘉,四位大臣继续辅佐,但却离心离德。

檀道济早就跑回北方去了,一方面要防备北魏,一方面也可以威慑刘义隆不要轻举妄动,至于谢晦,早就看出不妙了,先在刘义隆登基前用朝廷名义安排自己担任行荆州刺史,避免荆州刺史这个重要的职位落在刘义隆亲信手上。

可以说在刘义隆准备进建康的途中,谢晦是急急忙忙地往外跑,离开建康这个是非之地,留在朝中的只有徐羡之和傅亮。

虽然弑君,但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对刘义隆好,刘义隆会感激他们迎立自己,但问题是刘义隆只感受到危机,毕竟他们废杀了两位兄弟,如果哪天觉得自己不好用了,或许顺手就杀了。

刘义隆一方面拒绝过问政事,一方面把跟皇宫防卫有关的职位,全部都换上了自己的人,至于徐羡之和傅亮身为辅政大臣,却总想着贿赂皇帝身边的人,以求在刘义隆身边说好话,但有用吗?

元嘉三年(426年),刘义隆觉得时机成熟,立即下诏诛杀徐羡之和傅亮,两人毫无还手之力,至于其他两人呢?谢晦在外帮不上忙,檀道济再次倒戈宋文帝。

接下来就很简单了,镇守荆州的谢晦根本不懂军事,直接被檀道济带兵征讨诛杀。

至于檀道济,宋文帝虽然暂时没有处理,但依旧对他不信任,毕竟檀道济自出仕以来,立场极不坚定,畏惧强权,而且有背主求荣行为,无论是讨伐谢晦,还是第一次元嘉北伐,担任主将的都是才能远不如他的到彦之。

宋文帝也没捞到好,最后被儿子所弑杀

元嘉十二年(435年),宋文帝最终还是诛杀了檀道济,说实话宋文帝本打算放过他,但此时的他身患重病,加上彭城王刘义康独揽大权,一旦宋文帝病故,刘义康势必会取得檀道济的支持,然后取太子刘劭而代之,这显然是他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诛杀檀道济是宋文帝必然的选择。

所以说徐羡之等人废立刘义符从来不是为了刘宋江山的稳定,而是手中的权力,当然行废立之事本身也没什么问题,关键是没脑子居然弑君,直接把自己推倒新君的对立面,一个可以废杀皇帝的大臣,你猜新君掌权后会做什么?可以说他们的命运从商量废杀的时候就决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