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岛地区端午节的习俗

 岚夕归读 2023-09-22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在此祝各位读者朋友,端午安康!

说起端午节的起源,普遍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有的地区如苏州是为了纪念春秋名臣伍子胥,但过去有的青岛地区农村的传统说法是为了纪念“秃尾巴老李”,这个说法在胶东及鲁西地区也广为流传。

在这些传说中,秃尾巴老李是一条心地善良的黑龙,与代表邪恶的白龙抗争,百姓将粽子投入江中喂给黑龙吃。在五月初五这天,黑龙取得了胜利,端午节便是为了纪念其而诞生。不过各地秃尾巴老李的版本也是不同的。

青岛地区过端午节没有什么祭祀活动,民俗活动则基本都与驱虫避邪、祈福消灾有关。

清代《即墨县志》载:“端午食角黍、泛雄黄酒饮之,门悬蒲艾,人簪艾叶,儿女系五色比于臂,以辟邪。”端午这天,家家门窗插艾,有的加插桃枝,因桃枝亦“避邪”。

记得小时候,过端午时,有几件事是必做的。

一是插艾蒿。在端午的前一天,每家总要有人去村外的野地里拔艾蒿,然后当天晚上或者第二天端午的一大早便插在各个门、窗上。等端午时,走在村里,就会发现大街小巷、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插着一撮艾蒿。有些细心人家,那撮艾蒿还会用红绳捆扎。

关于插艾,即墨有这样一个传说,明朝皇帝朱元璋怀疑永乐不是他亲儿子,想直接杀害又觉得不妥,便令他带残兵出兵扫北,想借敌手将他除掉。当永乐率兵到即墨境内时,见一村妇正怀抱一个大孩子、领着一个小孩子落荒而逃,永乐追问为何抱大领小。村妇说,长子为前房所生,小儿为自己所养,长死无后,幼弃尚可再生。永乐深受感动,从路旁拔一艾蒿,交待村妇回家挂在门旁,并命令士兵见门上插艾蒿者不得入内,村妇将这一消息告诉村人,于是家家户户门上插艾,全村人皆平安无事。所以后人将艾蒿改名为艾子,即“爱子”之意,将村名改为留村,即现在的即墨城东3公里处。

在崂山,则传说是汉王刘秀打天下时退到崂山,口渴之极,一老媪烧米汤为他解渴,刘秀感激不尽,叫她插艾为记,免遭杀戮。

二是给小孩子的手腕上系彩绳,通常是三到五根,有红色的、黄色的等各种鲜艳颜色。大人还会再三叮嘱孩子,过完端午节必需在第一个下雨天,才可以摘下扔到水沟里,随着雨水冲走,以求平安和风调雨顺。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红、绿、黄、白、黑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前就要扯好五色绒线,亦称端午线。旧时,货郎手摇着货郎鼓串街走巷,听到声响而出门的大闺女、小媳妇就会叫住脚。扯端午线不使尺量,交上1角钱,能买多少全凭货郎的手与口的配合:“一五根,一十根,十五根,二十根……俺的绒线颜色好,我再给大婶拽上根。”看见那没结婚的闺女就说:“抽一根、拉一根,大姐摸样长的好,再给大姐拽上根,大姐摸样长的强,再给大姐加上根,最后装出亏本的样子狠狠的说再拽上根!再拽上根!再拽上!……”越这样,越会招引更多的顾客。

端午这天一早,有些家长会给儿童手脖、脚脖、手指上系五彩线(用五色线配成,也意在避蝎、蛇、蜈蚣、壁虎、蟾蜍等“五毒”,亦叫长命线)。七岁以下小女孩要带石榴花,民谣云:“五月端午不带花,死了变成癞蛤蟆”。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农村妇女、小孩还要带香布袋,叫“香荷包”。香布袋用花布缝制,内装多种中草药、香料,戴在身上香气四溢,玲珑可爱,此俗可以“驱瘟避邪”。

端午前,女儿家都会赶做荷包,最简单的样式是缠粽子。用纸壳叠成粽子形状,到药铺讨些香草放上,用彩丝将其缠绕好后,安上坠子和挂绳即成了。也有手巧的女人,用黑线当头发做出小胖孩样式的荷包。端午节这天挂在胸前,据说能避邪防病灾,身上挂着的荷包也会散发出阵阵香气。

三是用露水洗脸,端午那天清晨,男女老少都会到野坡、地里去采露水,将庄稼青苗或草、树上的露珠沾到手掌上,用它擦脸、擦眼,说这样擦眼明目,擦脸神爽,不得眼疾不生病。有人还把用露水沾湿的毛巾带回家,给不能出门的老人擦脸、擦胳臂和脖子,说这样不会生疮疤癞疖。

家里有小孩的,大人会在端午清早,将还在睡懒觉的孩子叫醒,把带回的露水给孩子洗脸擦脸,寓意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

第四就是吃粽子了,现在大家都知到过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但在过去在即墨还有一种传说,当地人把端午节念成“耽误节”,话说过去有一个老农在地里种了芋头,五月初五这天来到地里,看见芋头都没长出来,就说“耽误了、耽误了”,遂流传开来,当然这只是一种地区民间的传说罢了。

五月端午小麦收割回来,庄稼人将青麦穗上的麦粒煮熟,搓去外皮,用石磨磨成长条食用,这种食品叫“粘占”,要拿去给老人吃。把晾干扬净的麦子扛回家去,女人们忙着磨面,做馒头,青岛人叫饽饽,做好后挎着篓子,里面装上饽饽走亲戚,好后挎着篓子,里面装上饽饽(馒头),走亲访友,有些村庄还有五月端午新麦上场时儿媳妇给独居的公婆送第一锅饽饽的风俗。

后来,受全国习俗影响,开始吃粽子。但因过去青岛地区只产大黄米不产糯米,所以青岛人过端午节大多人家都包黄米粽子。大人们包好的大黄米粽子上锅一煮,家中弥漫着竹香、米香与艾蒿香、荷包香汇成一片,香气袭人心脾。“吃了端午粽,就把棉袄扔”的民谚,因为过去农村贫困,农民没有毛衣、绒衣,到农历四月还要披着棉袄下地。天暖和了,麦子收家里啦,贫困的农民有了盼头了日子相较好过了些。

端午节除家家吃粽子、鸡蛋,即墨外加“荷叶”(荷叶形的面食)。有的人家过节时还会喝雄黄酒,儿童不能喝酒则将酒点在耳孔里,此俗可以“避虫蛇”。

建国前,端午节在青岛市区的习俗主要是根据居民原籍的传统习惯,和当地部分习俗,除包粽子外,其次亦有居民门插艾叶、儿童系五彩线者等等。随着时间的迁移,一些民俗只是徒有其表了,更多的年轻人吃个棕子就算过了端午,谁还理会那些传统呢?

参考源自

青岛新闻网《青岛地区端午节习俗》

宋立嘉《青岛地区端午节的习俗》

搜狐青岛论坛《记忆中的青岛端午节习俗》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