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机升降与五行 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中医认为,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处于动态中的。 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 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中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各位可记住了,中医认为,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随着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中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口渴,眼睛红,口舌生疮,可下面的腿还是凉的。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嘴里吃入的东西进入了胃,然后也是向下走的,所以胃气要下降。在中医里,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才对。 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就是我们说的“胆随胃降”。现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气上逆,胆汁反流,这就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各位同样要注意了,这个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所以,如果人体的右边有病,要考虑一下气机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烦。 您现在再看看,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这就是黄元御的理论,他最后把一切病都归入到这个圆圈的运转失常,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了,把圆圈的运动给“咔嚓”一下挡在了那里,不能转动了,就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要使用药物,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自己就会恢复健康的。 这个圆圈我说得简单,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黄元御自己论述得还要仔细,术语比较多,各位可以参看他的书。 这个圆圈有道理吗?能治病吗? 我还跟您说了,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麻瑞亭老中医,就是从黄元御的书里拿出了一个叫“下气汤”的方子(麻老的这个方子我后面会给大家讲的),稍微给加减了一下,变成了一个药性有升有降,调和脾胃的方子,这位老人家一辈子基本就用这一个方子治病,来个患者,他就给调调方子,稍微加减,把气机这么一调,患者就好了。您看他的医案,那就是一个升降,我的感觉,他就是用药在人家的身上拨了一下,把这个不大转动的圆圈给重新启动了,结果麻老一辈子“活人无算”,患者如云。尤其是有很多严重的血液病,还真都被他给治好了。 自从黄元御悟出这个人体气机的运行规律后,临床的疗效那是越来越好,于是就有很多人找上门来,这可就成全我们了,我们可以借机会多观摩一下黄老师都是怎么应用这个圆圈的。 各位,甭管您是不是学医的,这个气机升降的道理明白以后,有些情况自己就能解释了,否则一定有人特奇怪,为什么我的腿就特别的冷,可脸上却总起红色的包啊?这上下像是冰火一样悬殊,为什么啊? 看个例子 让我们再来看个例子吧,这位姓赵,叫赵彦威,他患的病叫“齁(读hōu)喘”,就是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哮喘。有的人可能见到过这种病,一犯病张口抬肩,上不来气,喉咙里发出非常刺耳的声音,著名歌星邓丽君就是这个病发作,来不及拿药去世的。我们这位赵同志的病发作还挺有特点,就是在秋天和冬天的时候特别容易犯,一犯起病来,先是开始打喷嚏,然后流出鼻涕,再接着就感觉喉咙发堵了,然后就开始喘。 这可太难受了,这喉咙堵的滋味估计各位没感受过,呼吸这在平常人是最正常的事情,在他们那里却简直是可望不可及的啊。 这可怎么办啊,大家都愁坏了,这事儿要搁现在,还有好多方法,西药有很多喷雾的制剂,可以缓解喉部痉挛的,也有好多的激素类的药物,可以救急,但是容易产生依赖,这辈子总不能靠着激素活着啊? 那会儿可什么西药都没有,赵同志简直觉得生活要绝望了,这个时候,有人说昌邑的黄元御学问好,因为身体残疾,发誓攻读医学,现在那是颇有心得,不如我们把他请来吧。 于是,黄元御就来到了赵同志的家里。此时的黄元御,已经彻底地摆脱了伤残所带来的悲伤,他已经从救治别人的过程中,重新找到了自信。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的诊病过程吧! 黄元御问患者:“你除了齁喘,还有什么症状呢?”赵同志说:“我总是觉得腹胀(这个很关键,我下面给各位解释),有时候还呕吐(这就更说明问题了),但是如果矢气后就好转了。”黄元御点点头,其实此刻他的心里就全明白了,但还是问了问:“这病是怎么得上的呢?” 赵同志和家里人对望了一下,说:“那是我在二十多岁时的一个秋天,傍晚吃饭,一只该死的黑猫,从房檐上掉下来,掉到我的后背,把我吓了一下,从此就作病了,打那儿以后,不敢吃晚饭。如果夜里被冷风吹到了,或者碰到了阴雨天,或者白天吃多了些,都要犯病,一发作就是两三天,有的时候还要八九天,二十几天才好,现在已经病了十二年了!” 黄元御一听,天啊,十二年,这个患者可真是够痛苦的啊,想到这儿,他顿起恻隐之心。于是,黄元御就又不怕麻烦地开始给患者和他的家属讲起了圆圈的故事。这个圆圈的故事太重要了,明白了它,其实好多病我们自己都可以分析了。 黄老师讲的这个故事大意如下:这个哮喘啊,是一个肺气上逆的病,就是肺气不降了,正常的我们体内是有一个圆圈的,这个肺处于圆圈的最顶端,那么肺为什么不降了呢?是因为胃气不降了,我们说过,这脾胃是这个圆圈中心的轴,胃气是从右边下降的,如果胃气不降,那么肺气就没有了下降的道路,被堵在那儿了,于是就上逆作病。 可这胃为什么不降呢?那是因为脾土被水湿给郁住了,不再上升,也不把胃接受的食物给吸收(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吸收,中医的脾的部分功能实际是肠道的功能),脾这里不吸收,那胃从嘴那儿接受的东西还不都堵在胃里了?结果就没法儿下降了。 您看这赵同志为什么腹胀啊?那就是脾胃都堵在那儿了。为什么呕吐啊?这是胃气不能下降,上逆的缘故啊。 您再看他患病的诱因吧,吃饭的时候被吓到了,本来这个圆圈运转的就要出问题了,被这么一吓,“咔嚓”一下,食物就停在胃里了,圆圈的转动就受到了阻碍,结果就病了,黄元御的说法是“平日湿旺而胃逆,相火之下蛰不秘,一遇非常之事,动其神志,胆木上拔而惊生,肾水下沦而恐作。己土侮于寒水,故脾气下陷;戊土贼于甲木,故胃气上逆”,他是从神志受惊这方面来论述的圆圈是怎么异常的,这是根本。 那为什么碰到阴雨天会发病呢?因为阴雨天湿气重,使本来就湿气重的脾气更加不升;吃饱饭发病,那是胃气本来就堵在那里了,您再给他增加负担,还不发病? 那怎么治疗呢?黄元御说:我把你的湿气给去掉,这样脾土之气就可以上升了,我再疏调肝气,那么脾土升得就更痛快了,这样,我再用点降胃气的药,那这个圆圈不就转动起来了吗? 方子是:茯苓、甘草、半夏、干姜、细辛、橘皮、桂枝、砂仁。 就是这么个小方子,我们看着都眼熟,其中茯苓是去湿气的,让脾土上升,甘草是坐镇中州,补脾胃的,半夏燥湿,药性下行,是让胃气下降的,这三味药我讲过了,是个典型的车轴的构思;干姜是暖脾肾的,因为湿气大,不用热药湿气不能去; 细辛这味药我给各位说说,这个药是散风寒的,药性比较猛烈,有一定的毒性,所以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不过那是指入散剂,如果是熬汤药,其实没有问题,但是现在药店绝对是三克以上不给抓药。细辛这味药的特点是可以动用肾中的真气,来把风寒给顶出去,所以对某些顽固的风寒头痛、咳喘等都有效果,但是有个问题,在用了细辛以后,肾气虚的人很可能需要补一下肾,因为动用了肾气了。我曾经开方子治疗顽固咳嗽,用了细辛以后,患者很快就好了,但是在舌头的中后部,舌苔出现了一个硬币大小的缺苔,就是这个地方舌苔没有了,这是肾气虚损的表现,我马上让患者服用了金匮肾气丸,结果几天后,这块舌苔就长上去了。 方中的橘皮是梳理肺经之气的,可以止咳降逆;桂枝黄元御的说法是暖肝升陷,使肝气上升的(这是黄元御的独特心得);砂仁这味药是行气调中的,可以醒脾开胃,如果这胃气被食物堵住了,用点儿砂仁,可以使得胃气立刻振奋起来。而且砂仁还暖肾燥湿,引气归肾,这是个一药多用的好东西。 就这么个方子,主要的思路就是把脾胃给疏导开,也没什么止咳的药物,顶多说橘皮能有点作用。估计有些同志都会问,这么简单的方子,还没有止咳的药物,能治疗哮喘吗? 让我们来看看赵同志服药后怎么样了吧?赵彦威同志,在服用药物十几服以后,这个病就痊愈了,后来一直没有发作过。那么黄老师的这套理论到底有什么道理呢?难道所有的疾病都这么画个圆圈就可以治愈了? 黄元御的这个“中土回环”的理论,其实说白了,就是说明:人体各个脏腑的机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出现了问题,会影响其他所有的脏腑的功能。我们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来调整,都可以促使人体向正常的方向运转,而黄元御认为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环是脾胃。 附:脾胃中宫心法 天地化生五行,故有青、黄、赤、白、黑之说焉。肝青象木,主东方春令;肺白象金,主西方秋令;心赤象火,主南方夏令;肾黑象水,主北方冬令;脾黄象土,主中央湿令。五行各司一气,各主一经,各有生克制化。《内经》云:“肝布于左,肺布于右,心布于表,肾布于里,脾为四方之使”,历代注家,俱在方位上论,而不在一气上论,五行之实义,渐不明矣,余特直解之。 夫人身与天地无异,天地以五行之气,塞满乾坤,人身以五脏之气,塞满周身,何也?骨本属肾,而周身无处非骨;筋本属肝,而周身无处非筋;血本属心,而周身无处非血;肌肉本属脾,而周身无处非肌肉;皮毛本属肺,而周身无处非皮毛。以此推之,五行原是一块,并非专以左肝、右肺、心表、肾里、脾中为主。盖以左肝、右肺、心表、肾里、脾中者,是就五行立极之处言之也。若执五方以求五行,而五行之义便失,以五行作一块论五行,而五行之义即彰。五行不出二气之中,二气即在五行之内,二气乃人身立极主宰,既生五行,又以五行为归。 然五行之要在中土:火无土不潜藏,木无土不植立,金无土不化生,水无土不停蓄。故曰:土为万物之母,后天之四象咸赖焉。不独后天之四象赖之,而先天立极之二气,实赖之也。故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后天专重脾胃。人日饮食水谷入脾胃,化生精血,长养神气,以助先天之二气,二气旺,脾胃运行之机即旺,二气衰,脾胃运行之机即衰。然脾胃旺,二气始能旺,脾胃衰,二气亦立衰,先后互赖,有分之无可分,合之不胜合者也。至于用药机关,即在这后天脾土上,仲景故立建中、理中二法。 因外邪闭其营卫,伤及中气者,建中汤为最;因内寒湿气,伤及中气者,理中汤如神。内、外两法,真千古治病金针,医家准则,惜人之不解耳。况一切甘温苦寒之品,下喉一刻,即入中宫,甘温从阳者,赖之以行,苦寒从阴者,赖之以运,故曰中也者,上下之枢机也。后贤李东垣立补中汤,以治劳役伤脾,是套建中汤之法也,亦可遵从。俗语云:百病从口入,是伤中之意也。余谓凡治一切阴虚、阳虚,务在中宫上用力。以上三法,皆可变通,但阴虚、阳虚,辨认不可不澈,上卷辨认法,切切熟记。 【阐释】五行说虽不尽合于科学,但古医家以配五脏而进行诊治,亦有一定效果。只是有些医家过于拘泥,坚持在方位上立论,自不免有扞隔之处。郑氏认为五行不出二气之中,二气即在五行之内,二气乃人身立极主宰,而五行之枢要即在中土。人日饮食水谷,入脾胃化生精血,长养神气,而先后天之阴阳二气始旺,故治病用药机关,当在后天脾土上用力。仲景立建中、理中二法,以分治外、内、寒湿之邪伤及中气,李东垣立补中益气汤以治劳役伤脾,亦套建中之法,俱因能掌握五行之枢要为治病之根本准则,故能历久应用不替。末段谓凡治一切阴虚、阳虚,务在中宫脾胃上用力,只要将阴虚、阳虚辨确,三法皆可变通,将五行说落到实处,实较一般空论更有价值。 问曰:《内经》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可另有说乎? 答曰:冬月既伤于寒,岂有延至春月始发之理?然亦有说焉。以为天地闭塞,阳气潜藏,人身之气机亦潜藏,感之轻者,随气机而潜藏,不即为病,至春日春风和畅,气机发泄于外,这点寒邪种子亦向外,故病作。如春日布种,而夏日收割,夏日布种,而秋日收割,病温之说,其意如斯也。推之“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理无二义也。余亦有说焉。夫冬月寒令,天地之气寒,人身之气亦寒,潜藏是天地自然之机,人身同然,此正气也。客寒乃外之贼邪,邪正原不两立,无论一丝一毫客邪,着于人身,未有不即病者。感之即轻,不能闭塞气机,遇经气旺时,邪亦可以默化,感之若重,邪气即能蔽束气机,未有不即病者。 况冬月伤寒而死者亦多,以此推之,此说殊不尽然。余再三追索,疑是内伤于生冷之寒湿,不能闭其卫外气机,故不即病,伏于其中,感天地闭塞,潜藏之气机裹束,不能发泄,延至春月,寒气化为热邪,随气机发泄而外出,春月温和,故名之曰温病。如此推求,方得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实据。诸书纷纷言温,而曰风温、寒温、温热、湿温、温燥,更立大头、杨梅、捻颈、软脚诸瘟,难以尽举。各家之说,以春为风温,夏为温热,长夏为湿温,俱在六气节候上论之。余意春月温和节令,而加以温之名方妥,外此候而名温,即属不当。所谓寒温者,指发病之来脉说也。所谓风温者,指发病之时令言之也。 所谓温热者,指寒变为热言之也。所谓湿温者,指挟内湿言之也。所谓温燥者,指邪入阳明燥地,伏而不出言之也。如此言温,而温之名始不错,舍此而在六气节候上言温,而温之名即诬,六气各有发病,试问又当何名?再按温病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以后但热而不恶寒,明明是春月温和节中不正之气则为温邪,温字即热字看,先犯太阳,太阳为寒水之区,热不胜寒,故直趋阳明,伏于膈间,阳明主燥,燥亦热也,此刻温燥混为一家,故但热不憎寒,乃为阳明的确不易之症。仲景立麻杏石膏甘草汤,早已为此等症候具法也。 按麻黄开腠里,杏仁利气机,石膏清阳明之肌热,甘草和中,俾邪之从太阳而入者,仍从太阳而出,真丝丝入彀之方也。后人立升降散一法,解表清里,而曰此为风温设也,不知此刻气机,气即是温,温即是气,气即是风也,何必多方立名?后人不得其旨归,即以此方为风温设,而不知与麻杏石甘汤同一法也。他如白虎汤、人参白虎汤、苍术白虎汤,因其所兼而用之也。温病总是一热病,是二阳之正病也。他书纷纷讲解,愈出愈奇,不可为法,学者须知。 【阐释】《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一种伏气温病。温病学派所谓风温、寒温、湿热、湿温,温燥诸症,多是时令温病。郑氏提出春天发生的温病,是由于内伤生冷寒湿潜伏而发,并且只有在春月发生的始可名为温病,这只是一家之言,自不能为治温病学者所同意。但谓温病是热病,是二阳之正病,故多但热不憎寒,仲景麻杏石甘汤及诸白虎汤,俱可应用于此等症候,则是确切的。 温病学派导源于金刘完素的火热论,其弟子马宗素认为凡有发热症状的,不论其是内、外所伤,不论其发生季节,不论其伤于何邪,都是热病,不能作伤寒医治,持论未免过偏。后经明代吴又可的《瘟疫论》,及清代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诸家著作的阐述,使温热病的病因病机的特殊性,于伤寒之外,自成体系,从理论到临床,均有一定价值,不能认为都是不可为法。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