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被称为“元人冠冕”,他在书画诗文,乃至于为官,都可以称得上是元朝的楷模。纵观整个元代,能在艺术上压他一头的人恐怕没有,如果分开来看,楷行草篆隶某一字体上能与他一较高低者,还是有的。赵孟頫就曾经对一位书法家表示佩服,直言自己的草书远不如他,此人就是鲜于枢。 鲜于枢,字伯机,号困学民,1257年出生于蓟县。元朝一统天下后,他曾在南方扬州、杭州做过小官,并定居杭州。鲜于枢与赵孟頫相识很早,曾一起学书,赵孟頫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 在赵孟頫看来,鲜于枢是自己极力追赶也赶不上的高手,世人称赞自己书法好,完全是因为没见过鲜于枢这样的真高手。鲜于枢与赵孟頫志同道合,他们共举“复古”大旗,力求恢复晋唐法度。如果说赵孟頫的重心在魏晋,鲜于枢则倾心于唐法。 鲜于枢传世作品不多,其中最为精妙者是草书《石鼓歌》,他一生多次书写这一题材。相传赵孟頫看到此作后大为震撼,再次发出自己远不如他的感慨,还因此“恶向胆边生”,“迫害”起鲜于枢,导致他一直无法得到升迁。不过,这只流传于民间,他们有着数十年的友谊,赵孟頫根本不会这么么做! 鲜于枢有一版《石鼓歌》被美国视为珍宝,至今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鲜于枢草书极重法度,他曾批评过苏轼、黄庭坚,认为他们“尚意”结果“书至山谷大坏,不可复理”。所以他取法于“二王”以及唐代谨遵魏晋法度的名家:“长史(张旭)颠逸,时出法度之外;怀素守法,特多古意;高贤用笔粗,十得六七耳”。 不仅吸取魏晋用笔,他还进一步上溯,从石鼓文、金文和篆隶中求得笔法精髓。《石鼓歌》是唐代诗人韩愈所作,旨在请求朝廷保护刻有石鼓文的遗迹,鲜于枢多次书写这一题材,也能看出他对古代书法的尊崇。这卷《石鼓歌》共68行、400余字,单字大小约3.5厘米。 此作笔法丰富,起笔略带章草特征,行笔以中锋,笔画沉着浑朴,字势奇宕,尖锋、逆锋并用,多取圆笔,绞转、搭笔非常自然,波磔俊朗、锋芒十足。结字因字赋形,转折笔画方圆并用,从怀素《自叙帖》和《小草千字文》中取法甚多。 《石鼓歌》全卷一气呵成,气息畅通,章法疏密得宜,左右揖让、大小错落,断连飞白,都得心应手。鲜于枢是元代顶级草书家,他的字既深谙古法,又颇具个性,如能将他的草书练通透,对于“草法”将有更全面的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