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无恙,我是白发渔樵。 苇茎汤中桃仁和瓜瓣都是血层面的药,所以这个也再次印证肺痈是血气层面的问题,这个条文中的“甲错”引起了我的注意,再找出几个有甲错的条文: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暗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大黄蟅虫丸的肌肤甲错是因为内有干血,这里甲错又和血有关。肠痈腹内有痈脓所以有其身甲错,之前肺痈说过了脓和血相关,也和血有关。 所以能看出甲错就是血的问题。扯开下,甲错的意思,甲就是皮肤局部变硬,指甲、甲壳虫都比较硬,错就不清楚了。再搬出一条有甲错的条文,我们今天的主角就登场了: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得轻者,久久必生瞤。瞤极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其它的不看,就看“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有甲错,桂枝加黄芪汤大概率是血气层面的方,其中桂枝汤肯定是津液层面,那么血气层面的只能是黄芪了。 再看“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这里有一个疮,在疮痈肠痈浸淫病中有条文: 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疮和亡血有关,也是血气层面的问题,再次说明黄芪是血药。 印象里,黄芪能治的症状有,出汗、水肿、手脚麻木、身体痒、加上甲错和恶疮,我突然发现,黄芪治的都是表证! 表证不应该是伤寒论里就能搞定的问题吗?伤寒论用了很多个药来治疗表证,这个如数家珍了。 疼痛用麻黄,痒是小痛也用麻黄,骨头痛用附子,屈伸不利用附子,肿重用麻黄或者白术,肌肉酸痛用芍药,汗出用桂枝,肌肉颤抖、手抖用茯苓。似乎完全用不到黄芪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 写金匮要略学习笔记系列开篇的时候我就讲过,伤寒的主要矛盾在津液层面,金匮会有更多血气层面的药方。所以伤寒论里的这些药的确能治这些症状,但都是在血气没有问题的前提下,如果血气出了问题,这些药就不够用了,伤寒论里有发汗禁忌的条文: 防己茯苓汤条文关键在“四肢聂聂动者”,因为抖动是茯苓证,但肿应该是白术证,这里没有白术有点奇怪的。如果皮水没有抖动是可以用防己黄芪汤治的,因为有条文: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肤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这条没提到抖动,只提到肿,用了发汗治,防己黄芪汤是个发汗的药方,防己茯苓汤不是。再看之前提到的治疗汗出的桂枝加黄芪汤: 黄汗之病,……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桂枝汤就能治疗汗出,这里用了黄芪仍然不是直接治汗出的。表证中的汗出、肿重、痒,黄芪配合桂枝、配合茯苓白术去治,那么表证中的疼痛呢?有没有配合麻黄或者附子的,看条文: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乌头汤: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炙) 川乌五枚(口父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豆) 好吧,虽然没有附子,但有乌头,麻黄乌头一起上,应该是治表证疼痛的极致了吧。 大致罗列了一遍黄芪的方子,可以发现黄芪虽然治的是表证,但仍然需要配合津液层面的药使用,这恰恰说明了黄芪的作用在血气层面。也就是如果表证问题出在血气层面上,虽然出现了痛痒肿重汗出等,如果只用津液层面的药不用黄芪这个血药是不行的。 以上表证都无法说明是黄芪证,那么黄芪自己的药证除了疮和甲错,还有什么呢?看黄芪桂枝五物汤条文: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身体不仁”是,因为桂枝汤治不了身体不仁。再看芪芍桂酒汤条文: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涩正黄如药汁,脉自沉,何从得为之? 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色的汗也是黄芪证,身体肿(一作重),这里没有去肿重的药,所以黄芪应该有类似白术的证。再看黄汗的定义: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久不愈,必致痈脓。”这句可以看出黄汗属于血气层面,印证黄芪是血药。四肢头面肿,说明黄芪可以有类似白术的证。所以刚才防己茯苓汤里没有白术但能治肿就没那么奇怪了吧。注意胸满,就是黄芪证可以有胸闷。再看一条风水的: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之前条文知道,风水可以用防己黄芪汤治,但是这里的“骨节疼痛”,有点奇怪,因为这个是附子证,但没有附子和黄芪配合的药方,乌头不算,严格上乌头并不算加强版附子,附子有点像能量包。或者黄芪可能有附子证。 既然已经比较确定了黄芪作用在血气层面,现在的问题是,黄芪对血起了什么作用,黄芪是一味补药,所以很可能是补血。从刚才的疮条文里也可以看出来: 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有疮的是亡血,黄芪能治疮,那么黄芪是补血药更有把握了。再看芪芍桂酒汤条文: 问曰:黄汗之为病,……发热汗出而渴,…… 注意症状渴,我们知道淤血是: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淤血。 注意“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因为有淤血导致血少所以口燥,但也因为有淤血堵住,所以但欲漱水不欲咽。那么黄芪的口渴证很可能就是单纯的血少而没有淤血,这个和亡血用黄芪相一致,坐实黄芪补血。注意淤血里也有胸满,就是胸闷,联想到黄芪证有胸闷,可以认为,血少,无论是淤血还是亡血都会导致胸闷。 先写到这里吧,累死了。 总结一下,黄芪作用位置在表,能和除了附子以外所有解表药配合,本身药证有甲错、疮、身体不仁、黄汗、白术附子证,胸闷口渴,作用是补血。 更多伤寒论观点,可参见伤寒论开蒙书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