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你真的理解对了吗? 先看三个案例。 案例一、不是四个,是四百个 孙平: “在兴县地区,一支支很小的、五至四十名士兵组成的日本警备队占领了一些村庄这些村庄被数量上占优势的贺龙部队包围了。我问他们,歼灭这些讨伐队很容易,为什么他们不把村子夺过来。八路军战士看着他们逍遥自在。他们纠正我的话说“他们那边有四百个士兵,不是四个!” 我们下马和战士一块抽起烟来。他们承认;“我们得到通知,叫我们不要去动他们。上头说,我们端了这个堡,日本人就会派援军来。那怎么办?所以,我们不去碰人家,人家也不来碰我们。” 是不是很矛盾?这个事物里的这个矛盾,原来是这样的。 案例二、不是40万,是4万 毛泽东: “敌人虽然有40多个师,近40万人马,分3路进犯,其实只能算3个师,4万人马。 在敌人3路人马中,右路军余汉谋部,系广东陈济棠的属下。陈济棠一向与蒋介石不和,出兵助战,只是防止红军进入广东,一定不肯为蒋介石尽力。左路军蔡廷锴部,以19路军为主,19路军在上海对日作战受国人敬仰,一定不愿再打内战,不会全力进攻红军。因此,这两路军不足为惧,交给地方红军就行了。 中路军是敌人围剿的主力,然而总指挥陈诚仗着自己是蒋介石的亲信,为人骄狂,排斥异己,先是吞并郭宗华43师,后又改编了川军52师。所以中路军十几个师中,只有第11师、第52师、第59师3个师,自成一纵队,听命于陈诚,其余各师,都害怕被陈诚吞并,一定不肯卖力。可利用敌军派系冲突,设法消灭陈诚这3个师,那么敌人近40万大军,就会自行瓦解。因此,我说敌人近40万军队,只能当有4万人。” 是不是很矛盾?这个事物里的这个矛盾,原来是这样的。 案例三、20个师当60个师、60个师当20个师 叶剑英: “敌人的全面跳 跃作战,还可以用少数兵力进攻我多数 兵力。为说明这一点,我们用数字计算做个比方。我在华北布置二十个 师,华中、华南各二十个师。敌若以二十个师来犯华中时,我华北、华南两 地军队,因交通限制无法应援,仅华中二十个师单独对抗。将来敌转移兵力 向华北或华南时亦然,这就是说,我六十个师的兵力只能当作二十个师用。 而敌之二十个师则可利用交通工具迅速调动,自由进犯我华北、华中、华南。 这就是说敌二十个师可能当作六十个师用。” 是不是很矛盾?这个事物里的这个矛盾,原来是这样的。 可见,存在这样一些情况, 第一种、你以为的少,其实是多。 第二种、你以为的多,其实是少。 第三种、你以为的多,是少;你以为的少,是多。 第四种、你以为的差不多,其实是远远的不如。 由此可见, 1、一个数字,往往是表象。 2、在以多对少的时候,要找出其多,从而避免以少对多;在以少对多的时候,要找出其少,从而实现以多对少。 3、你以为的以多对少,其实并不成立;你以为的以少对多,其实也并不成立。 这里,多和少构成正反面。 由此,推而广之,得出辩证法的一个妙用——找出对方的反面部分。 1、把对方的正面和反面部分一起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2、把自己与对方的反面部分比较,就会发现新的形势和条件,才能看到新的利益、才能看到新的风险。 找出其反面部分,才能判断攻击点的是合适、还是不合适。 反之,也要找出自己的反面部分,把自己的正面部分和反面部分一起考虑,才能对自己有形成相对敌人的准确的认知。 1、把自己与对方的反面部分进行比较,以发现利益和风险。 2、把自己与对方的反面部分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新的形势。 辩证法通过这样的方式 ,就可以避坑、不跳入坑中去。所以,
走错了道路,就是走入坑中、跳到了坑中去。 所以,以少胜多,绝不是把多的那部分的每一个都挨个打过去,而只是挑多的某个部分打,这部分打的好,其他的就退走了。在这种情况下,就终于形成了真正的各个击破。其实质仍然是以多胜少。
所以,这个弱点,其实是全局崩溃点、是整体致命点。 比如,我党为什么要以最强的蒋委员长为对手呢?而从来不以地方军阀为对手。就是因为把蒋委员长打败了,国党的全局就崩溃了、这是国党的致命点。 而打击地方军阀,则只会加强蒋委员长。 所以,这个弱点,不是普通意义的弱点,即使是弱点,也是打的弱点中的最强点——因为其对弱点整体构成致命。 比如,我军向来喜欢攻击敌人的指挥系统。
通常指挥机关,往往是最强的。但以一个整体压它一个点,它也承受不住。而指挥机关却是整体和全局的崩溃点和致命点。 世界真奇妙,你以为的,不是你以为的,你不以为的,偏是你以为的。只有寻找你以为的反面,才能发现和确认世界的真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