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看章丘】要找圣水泉,先找鲁班庙,大胡山的圣水灵泉,你去看过吗?

 爱看章丘 2023-09-25
胡山是离章丘明水城区最近的高山,也是章丘的历史文化名山。据清康熙《章丘县志·山水考》记载:“胡山在县治(旧章丘城)南五十里,脉自黄巢顶来,至此五十余里,陡起一峰,极高大,东南一望,连峰杳嶂,与长白山摩柯峰南北对峙,为章丘之镇山。”

胡山气势磅礴,陡绝高耸,云遮雾绕,广深幽远。山上古寺庙、古碑碣、古石刻等历史文化遗迹众多,自然风光清幽秀丽,是人们周末闲暇最爱攀爬的户外名山。

在胡山东麓的一条黝深的峡谷中,有一眼清泉,名叫圣水灵泉,历史上曾经非常有名,现在却人迹罕至。

要找圣水泉,先找鲁班庙。鲁班庙坐落在明清古村朱家峪村南两山相接的山口平坦处,此处被称为“风门口”,据说在明、清时期,这里的“风门三庙”和“胡山道场”曾经香火鼎盛。

从横沟村游大胡山的游客,沿着山北的道路一直向东,翻过被称为细狗腰的山垭口,继续东行,一座小石庙坐落在路北边,这就是鲁班庙。

鲁班庙坐落在由四层青石垒成的石基上,鲁班庙全部为青石雕凿咬合相扣而成。建筑的式样为仿硬山顶,前接卷棚抱厦。屋顶正脊上两端有石刻兽吻,脊背上有二龙戏珠。整个小石庙简直就是一座小巧而精致的微型建筑模型。

鲁班庙的大门两侧是一副对联:
上联:规矩千秋不易
下联:准绳百世之师
横批:大匠师表

这幅对联是清末朱家峪村的秀才——朱延鸿为建庙所题。从对联的内容可知,小石庙祭祀的神人是木工的祖师爷——鲁班。庙内的鲁班像已早已损毁,室内空空荡荡。不过庙内的三面石壁上留存的石刻壁画却保存完好。壁画的内容全部是花鸟。枝头花下,造型各异的鸟儿或立于枝间,或盘旋于空中,或回首望日,或甜蜜嬉戏。雕刻逼真,色彩依旧,实属雕刻艺术的精品之作。

鲁班庙坐北朝南。鲁班庙的对面立有一块文物保护标志碑。这块碑就是圣水灵泉庙的保护碑。正面文字为:“章丘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圣水灵泉庙 章丘市人民政府 二000年一月二十八日公布”。背面文字为:“圣水灵泉庙保护范围:北至西配殿北墙向东延伸线以北10米处,南至正北屋后墙以南2米处,西至西厢房后墙以西5米处,东至正殿以东20米处”。这段石刻的文字有两处明显的被改动之处,“西至西配殿后墙”被改成了“西至西厢房后墙”,“ 东至正殿以东10米处”被改成了“东至正殿以东20米处”,不知是何原因被何人所改,破坏了文物保护的严肃性。

圣水灵泉就位于这块文物保护碑南面的山谷之中。这条山谷也因此泉被称为圣水峪。沿着圣水峪的土石路向下走,仔细观察右手边,找到一条被荒草掩盖的羊肠小道,沿着这条小道就能到达圣水灵泉。

圣水灵泉坐落在胡山东麓的半山腰。清代的《济南府志》和《章丘县志》对此泉都有记载:“圣水灵泉,在胡山东,泉出山半,流入石井,不溢不涸,祷雨辄应。形家谓之地池,又谓之卫龙,臬司黄炳碑记”。形家也叫堪舆家,俗称风水先生,可见按照堪舆学,这里是一处风水宝地,是胡山最有灵气的地方,就连康熙六十年(1721)时任济南臬台(济南按察使)的高级官员都亲自题写碑记,足见这眼清泉在当时的名气和地位还真不一般。

圣水灵泉位于一堵高大的石墙中,泉洞为拱型券洞,洞口券顶处原来嵌有一块石匾,上书“圣水灵泉”四钢劲有力的个大字,落款为海州黄炳敬题。黄炳,海州(今连云港)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时任济南臬台(即济南按察使)。此匾是当年黄炳随山东巡抚来胡山求雨所题书。现在石匾已不知去向,券洞上方留下一个长方形的孔洞。

传说此泉旱时求雨颇灵验。横沟村的老人传说,过去横沟村人求雨时,先从琅沟请来“皇姑”,然后来此圣水灵泉取水,取回村里设坛上供,将取来的神水供于坛桌,然后虔诚祈祷,不久果然天降甘霖,众民皆惊且喜。

圣水灵泉洞深约三米,进洞一米余有两级台阶通往泉池。泉水自石雕的虎头中流出,汇入下方的圆型深池中。现在虎头已被砸毁大半,然泉水依然从半边的虎嘴中滴淌。圆型泉池中的泉水清澈见底,碧绿幽深,水质甚佳。站在台阶上向池中看,水下四壁为乱石堆砌,池深近三米余,愈往深处,颜色愈深,似乎无底一般。

在泉池的上方是一块珍贵的带有石刻画像的碑刻。碑刻记载的是康熙六十年岁次辛丑初秋,黄炳随同山东巡抚来胡山祈雨“辄有应效”,喜降甘露法雨的故事。碑刻的撰书者是朱家峪村进士朱士豸。最为精美的是碑刻的下方保存有线刻的一幅观音神像,碑上的观音像线条富有立体感,雕刻细致,是章丘地区现存十分珍贵的画像碑。画像中间的观音菩萨面目慈祥,乌发高簪,上刻佛字,顶带璎珞,衣带飘然流畅,赤足立于祥云之上。观音一手执净瓶,一手执柳枝,右侧是一童子,仰视观音,双手捧一钵,似在承接甘露。整幅画像俨然一幅“观音喜降甘露圣水”图。

可惜的是历经300年岁月沧桑,这碑刻的文字已难辨认,观音神像也已模糊不清了。经查阅史料记载,碑文为:窃闻佛力无边,必有以理测其端,妙应无穷,亦可以心感其意。故菩萨之显化,未有不合夫人心者也。诵《大士经》云: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则天下名山大川,洞天福地,在皆有菩萨之灵应,即分井闾里,亦籍菩萨之生成,往往有求必应,非诚则拂者也。是岁春夏,雨水衍期,旱魃为虐,余奉皋宪之诚,顶礼胡山,祈祷圣水古泉,恍然斯洞中见大士之法身,瞬息立渺,毫无形影。询及乡民父老,皆云从无此像,咸以为奇,今悟《天上经》云:澍甘露法雨或缘此而显应耶。取水有倾,未数里而风云变色,随即沛泽,遍野甘霖,则佛力无边,岂非以理测其端,妙应无穷,而心每每感其意也哉?兹因皋宪法捐资重修斯泉,余亦感菩萨之慈悲,凿斯以示后人,雨旸偶不时,凡临此洞祈祷者,亦如此洞大士之灵云尔,是为序。康熙六十年岁次辛丑实秋谷旦,处士朱士豸薰手敬题。由碑文记载可知,黄炳来此祈雨时,恍惚之中似见到了观音大士的法身,且“取水有顷”而“遍野甘霖”有感于此泉之神奇灵验,在洞内立菩萨画像碑,题“圣水灵泉”石匾悬于洞门之上,并镌刻石联:“祈数滴渊潜散长空而成时雨,保万家烟火借斯泉以度丰年。”自此,古泉灵气之名传遍四方。

圣水灵泉洞外是台坪,石栏护卫。栏边坪角有石槽与石桌。石桌面中间有一碗口大小的石臼窝,据说臼窝中原有一石球,与臼窝结合得严丝合缝,臼窝无水时,轻轻一提便能将石球提起,但是当臼窝有水时,无论你用怎样大的力气,也很难将石球提起,所以当地百姓便将石球冠以“千斤石”的名字。如今,石球不知何处去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圣水灵泉的石堰上方,是早已破败的庙宇。“五圣祠”坐北朝南,正殿为三间,精工青石筑墙,屋顶青砖拱圈。正殿前墙上镶嵌有一方石碑,为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所立的《重修五圣祠碑记》,重修距今已有430多年历史,不知始建于何年。

许多残缺的碑碣和石构件散落在殿前的荒草中。其中有一方立于“道光岁次乙巳荷月”(1845)的重修柴王庙碑记,还有一方立于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九月的《创建四圣老母庙碑序》。

这方石碑记载了一个悲凄的故事:“李家庄有李氏妇者……其家素贫,而孝翁姑,睦邻里。夫远贾,屡出不归,妇乃十指计生活。翁姑相继殁,代夫殡葬,诸事悉尽礼。”然而,更大的不幸又向她袭来——丈夫猝死在了异土他乡。李氏妇强忍悲痛,“泣凂亲族,多方乞贷,迎夫骨归葬,且立石焉。”残酷的人生命运,五雷击顶般的打击,使这位李氏妇精神崩溃了。她“猖狂若颠,扬言:'吾四圣老母,能决吉凶’”,于是,乡党里人,便劝其四乡口募,为神灵立祠,弥补前世的罪孽,积修来世的善果。李氏妇不辞劳苦,不避风雨霜雪,颠簸流浪,不知用了多长的时间,化缘募集了一笔资金。李家庄人利用这部分资金于民国十四年重修了四圣母祠。

四圣母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主殿建筑和五圣祠基本一致,亦是“内拱外坡”无梁硬山独脊黛瓦的建筑形式,不同的是主殿内拱为方石,比五圣祠更为坚实。殿前增加了由四根八棱青石石柱支撑起来的前厦,前厦的占地面积和主殿差不多,额枋和挑檐桁虽然被历史的风雨所摧残,但八棱石柱笔直挺立,棱线鲜明,同样显示出了当年营造工匠的高超技艺,增添了这座建筑的庄严与华丽。

圣水灵泉和圣水灵泉庙,虽隐藏在深山峡谷之中,几乎被世人所遗忘,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神奇的传说故事和幽静秀丽的自然风光,是胡山历史文化和风景的组成部分,期待随着胡山森林公园的保护开发,圣水灵泉能够重现往日的辉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