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敬以立其本 古人讲秋季养生养的就是膘和肺。 养膘——即所谓的「贴秋膘」——大家都懂,为过冬储备一些脂肪,既可以转化能量,又能够保持体温,一举两得。 那么,养肺算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1. 在传统文化中肺气与秋气相应的。 这说的是,肺脏对气候变化——尤其气温下降——非常敏感(《素问》:「心恶热,肺恶寒。」)。这很明显,天气转凉,毛孔就会收缩,皮肤容易起鸡皮疙瘩(《素问》:「肺主身之皮毛。」)。 这个时候,要做的是让肺脏慢慢适应天气的变化,要不然秋去冬来、气温骤降麻烦可就大了。怎么做呢?古人想到了一个很简单、很粗暴也很有效的的办法,那就是——冻(即春捂秋冻之「冻」)! 当然也有一些很讲究的养肺法门。 《遵生八笺》里头就提到了不少。 (1)修养肺脏法 在秋季三个月的初一、十五日出时分(朔望旭日)面西平坐。注意,要面向西方哦,因为秋、西、肺在五行当中同属金,这仪式感得有、得足。接下来呢,完成两个动作:一是「鸣天鼓」(两手掌心紧按两耳的外耳道,两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轻轻敲击脑后枕骨六十下,然后手指按着枕骨不动、双手掌心骤然抬离,这时耳中有放炮一样的声响,如此连续开闭九下);二是「饮玉泉」(舌头抵住上腭,等到津生满口,嗽而咽之)。书中强调,「鸣天鼓」做七次,「饮玉泉」做三次。随后,闭上眼睛,平心静气,想象着呼吸西方的清气(思吸兑宫白气入口),吞咽七次,闭会儿气(闭气七十息)。 不难发现,这里头的讲究还挺多: 首先,日出前后,一方面空气质量好,另方面气温变化大,这时练习吐纳让肺脏提前适应秋冬气温是再好不过的了; 其次,想到通过在耳(《灵枢》:「肾气通于耳。」)、目(《灵枢》:「肝气通于目。」)、口(《灵枢》:「脾气通于口。」)、舌(《灵枢》:「心气通于舌。」)上做手脚沟通五脏,够周到; 第三,考虑到心理暗示的分量了,比如「面西」以及很多数字都颇具仪式感,借此可以帮助人变得专注、减少内耗。 显然,这能调补心气、安神定魄。 这样,养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2)六气治肺法 嘘、呵、呼、呬、吹、嘻谓六法。 治肺得用「呬」法(吐纳用呬)。 这当中要注意的是:鼻子吸气时,气息要细微、悠长(以鼻微长引气);嘴巴吐气时,保持发「呬」音的口型就好,不要真的发出声音(勿使耳闻);另外,在吐纳之前做些准备工作,比如心理建设(先须调气令和,然后呬之)。古人说了,这能治疗气壅咳嗽、四肢劳烦、胸背疼痛之类的疾病;为了提升效果,呬时可以双手擎天导引肺经(手太阴肺经由胸走手);与此同时,一旦病好,立即停用呬法,否则伤身体(病去即止,过度则损)。 使用「呬」法如同服药得留点神! 感受一下,是不是特别的神奇呢? 这个呼吸方法类似有氧运动——比如长距离跑步、游泳、骑行——时的呼吸,最大的讲究就在于让呼吸和身体合拍! 我们知道,身体需要劳烦肺脏不停歇地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在这过程中肺脏也需要仰赖身体提供能量的支持。 这意味着,合拍是极重要的事儿。 不同的身体状态合不同的「拍」。 古人强调,呬法只能合——病时——的「拍」(《遵生八笺》:「肺有疾,用呬以抽之。无故而呬,不祥也。」)。 为什么呢?采用呬法的时候,肺脏负荷最小化,仿佛偷奸耍滑搭便车。这样搞下去,其他脏器肯定有意见、不合作! 试想,这样下去身体还能有个好? 所以,「病去即止,过度则损」! (3)肺脏导引法 可以通过肢体运动进行肺脏导引。 导引,做一些无氧运动就可以了。 比如,我们特别熟悉的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就可以提升肺活量、改善血循环;此外,捶背、叩齿也能产生积极影响。 总之,让气血津液动起来就很好! 2. 书中讲肺「下有七魄,如婴儿」。 有意思的是七魄都有自己的名字,即尸狗、伏尸、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辟臭。古人指出,夜晚睡觉及早晨起床时口中呼叫七魄的名字可以安五脏。这背后有些什么依据呢?小孩常常通过捣乱吸引注意;在古人看来,七魄——跟小孩一样——也会通过捣乱吸引注意,喊七魄的名字表示已经注意到七魄了,七魄就没必要继续捣乱了,肺乃至五脏也就大安了。 ©明·高濂《遵生八笺》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平时受到惊吓,总是习惯性地用力拍打胸口、口中念念有词(反复念「×××不怕。」)? 这个安抚身心的手法,渊源有自! 3. 在这,我们还是来做一个总结吧。 第一,考虑肺脏对气温的敏感性,秋季确实是调理肺脏的关键时机,而最大的关键就是让肺脏逐渐适应气温的变化; 第二,为了肺脏——乃至整个身体——的健康,最好让呼吸方式和身体节律合拍,这样子才可能有一个双赢的局面; 第三,「呬」法比较适合病时用! ▼穷理以进其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