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来自何处?丨读《自下而上》

 shineboy1 2023-09-26 发布于加拿大
图片

PS:这是斯人读书会《自下而上》共读笔记,作者晓娟

1/
读书笔记参考主题
——谈一下对于演化的理解
三个引导问题:

1、请对比“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根本区别

2、请阐述演化的本质

3、请用一具体事例(如,货币的产生)来说明演化的本质
“道德是一种自发的现象,来自人类行为的结果,而非人类设计的结果。”
这是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的观点,在当时是摸了老虎(教会)屁股的。毕竟如果道德不需要教化,那么要上帝何用?
真的勇士,敢于用生命发声。这是时代齿轮滚滚向前的动力。
那么,道德到底是宗教、父母、老师、圣贤教导我们的,还是我们自发的行为?
孩子有道德感吗?没有!
没有同理心、共情能力、自私、不会分享、天然的占有欲。生存的本能使然。
孩子的第一位道德老师,是父母,教(强制)孩子怎么分享,甚至说,“不分享,没朋友”。
给三四岁的孩子立规矩,讲道德成了父母的第一堂课。那么道德还是自发的吗??
当孩子在实践中明白“不分享,没朋友”的时候,他会形成怎样的道德观念?
“真道德”是道德?“标榜的道德”是不是道德?一直维持“假”道德是不是道德?
道德的形成应该是感觉愉悦的,而不是取悦的。取悦会让“道德”畸形。
如果“分享”,只是因为害怕没有朋友,是无法获得心灵的“快乐”和持续的。
被迫的“道德感”不是道德,不仅会产生不快乐,还会产生虚伪,“伪道德”。
“孩子没有道德感,历经种种辛苦之后,才会发现什么样的行为能带来相处的愉悦。”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愿望去适应他人的愿望,从而带来共享的道德系统”~亚当斯密。
道德的形成是“自下而上”的,是人类相互协作产生的,并且由“道德家”观察记录,然后再“自上而下”的教导给人。至于,每个人的道德感如何,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书里有段话我觉得很形象“我们也会通过设立一个体现了我们良知的中立的旁观者来想想别人的反应”。我自己设立的“旁观者”挺会骂人的,总被“她”辱得羞愤不已。
有段时间求放过,读了老莫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接纳自利意识,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作出取舍,选择生活,本质上是自利的,哪怕看起来是在奉献或牺牲。一个人只有接纳了自利意识,才能真正意义上对自己负责,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所以,你看,追求道德的路上,孩童时代的“本能”还是很难无法逾越。不免一面自省,一面“一如既往”,甚是扭曲。不如放过,接纳本能,默默追求“真善美”。

“最稳妥的做法是不做任何违背人良心的事情。知道了这个奥秘,我们就可以享受生活,无惧死亡”——伏尔泰。

2/

阅后即感:

康德的道德观跟许多人的不一样,放眼整个哲学圈,也算是异类。马路上有人摔倒了,你要不要扶?如果你扶了,你是出于何种动机?比如你不希望他遭受危险,或者你想通过行善让自己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那么这在康德看来,都不叫道德,因为你是冲着结果去的。

以康德的道德观念,只有一种情形可以称得上是道德,那便是消灭动机,受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道德义务的驱使,从而把倒在马路上的路人扶起来,对结果毫无预期——道德即是此种不问结果的冲动,道德行为即是因此种冲动而发生的行为。

道德这件事即便放在整个哲学圈也没有一个确定且明晰的答案,然而生活中最不缺的,就是那些举着道德大棒喊打喊杀的傻逼们——没错,我称这些人为傻逼——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对道来自哪里一无所知,他们只是想要获得优越感,他们的道德从来都不是用来律己的,而是一尊射向别人的大炮,随时随地开火。

本质上,他们是一群虚伪的人类。

晓娟是真实的,这很难得,非常难得。并且从我认识她到现在,她的思考成熟了许多,这是思考本身带给她的。晓娟的确是一个热爱思考的人,结果不重要,热爱很重要。如康德对道德的界定,思考乃是一种本能,是自我之义务,与结果无关。

祝福晓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