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单元(物态变化)测试卷及答案
2023-09-26 | 阅:  转:  |  分享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测试卷第三章 物态变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
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下列温度最接近4℃的是(   )A.冰箱冷冻室的温度B.
冰箱保鲜室的温度C.刚煮熟鸡蛋的温度D.刚温好牛奶的温度2.如图所示是利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的情景,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A.B.
C.D.3.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A.滴水成冰B.气凝结霜C.冰雪消融D.浓雾消散4.铸造青铜器时,工匠
将铜料化为铜液注入模具,铜液冷却成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态铜料化为铜液需要放热 B.固态铜料化为铜液是熔化过程C.铜
液冷却成形需要吸热 D.铜液冷却成形是凝华过程5. 天宫课堂上,王亚平老师将一个液体球“变”成了固体球。这一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和
吸放热情况是(   )A.熔化 吸热B.凝固 放热C.液化 吸热D.凝华 放热6.自然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现象中属于液
化的是(   )A.冰雪消融 B.露珠形成 C.滴水成冰 D.雾凇结成7.《诗经?国风》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句流传甚广。形
成“露”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B.汽化C.熔化D.升华 8.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A.露珠生成 B.冰雪消融
C.滴水成冰 D.叶面结霜9.“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伟大成就之一。古人通过观测天体运行,总结出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
变化的规律,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诗句“一朝秋暮露成霜”,描述了“霜降”前后的气温变化。下列对诗句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分析正确的
是(   )A.露和霜都是固体 B.露是由霜熔化形成的C.霜是由露凝固形成的 D.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10.《荀子?劝学》中记载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其中关于“冰,水为之”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正确的是(   )A.熔化吸热B.汽化吸热C.凝华放热
D.凝固放热11.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80℃C
.第10min时,该物质已完全熔化 D.该物质在10~25min内没有吸收热量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许多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
识。下列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霜的形成是升华放热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
淡万里凝”,冰的形成过程中温度不变C.“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雨的形成是液化吸热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蜡炬成泪是熔化放热13.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可以观察到瓶内的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
底浇冷水,可以看到停止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起来,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重新沸腾时水的温度可以达到100℃ B.浇水
的过程是因为沸腾过程需要吸热C.水面上方气压降低水的沸点随之降低 D.只有提高水的温度才能使水重新沸腾14.《淮南子》完整记载的“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下对有关节气谚语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立春:“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霜的形成是
凝华现象;需要放出热量B.夏至:“夏至东南风,十八天后大雨淋”——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C.秋分:“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
倒”——露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出热量D.大寒:“小寒大寒,滴水成冰”——水结冰是凝固现象;需要吸收热量15.如图所示,某实验小
组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排尽空气是为了减
少空气受热膨胀对实验的影响B.袋内酒精汽化成气体时,塑料袋体积变大C.水槽中热水的温度较高,可以缩短实验时间D.若将塑料袋从热水中
取出,袋内酒精蒸汽凝华成液体,塑料袋体积减小16.“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关于节气谚语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雷打立春节,惊垫雨不歇”,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B.“白露种高山,寒露种河边”,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C.“霜降见霜
,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17.如图所示为用液氮制作雪糕的
过程,将装有液态雪糕液的模具放入大容器中,再向大容器倒入液态氮,此时大容器周围会出现大量“白气”,雪糕液迅速变成固态雪糕,当把雪糕
从模具中取出后,雪糕外层会出现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态氮从壶中倒出后迅速升华吸热,使雪糕液变成固态B.雪糕液变为固态
是凝固过程,此过程需要放热C.产生的“白气”就是液态氮汽化后的氮气D.雪糕外层的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此过程需要吸热18.目前家庭
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汽车发动机中喷出的水蒸气液化形
成的B.汽车玻璃起雾可对玻璃吹暖风,可加速液体升华C.冬天,为汽车水箱加注防冻液后凝固点降低D.车内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
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二、非选择题(本8小题,每空1分,共46分)19.(3分)小金配合社区防疫工作,用体温计测量体温
。如图所示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35.0℃到42.0℃,最小刻度值为    ℃。消毒后用手指捏紧体温计上部,   (填写操作),使体温
计的水银柱回落到35℃以下,然后放入自己腋下5分钟,取出后直接读数。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柱不会回落的原因是    。 20.(4分
)如图所示是自制作温度计,先把小瓶放入    (填“冷水”或“热水”),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降低,然后把小瓶放入    (填“冷水
”或“热水”),观察水柱的位置升高。由此可知,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实验中要使观察到的现象更明显,可以改
进的方法是    。21.(2分)夏天的清晨绿叶上形成露珠是    (填一种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这一过程需要    (选填“吸收
”或“放出”)热量。22.(2分)在家庭实验中,小红做了一些有趣的探究。如图所示,在两只相同的烧杯中倒入体积、温度均相等的食用油和
水。将干冰放入油和水中,都会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这是因为干冰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但水面上方有“白气”而油面上方没有
“白气”,说明产生“白气”的物质主要来自于  (杯内/杯外)。23.(2分)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搅拌,用温度
计测量罐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出现白霜,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由此我们
想到,冬天室外的路面为防止结冰可以洒盐,这是因为加盐后冰的熔点会    (选填“升高”或“降低”)。24.(4分)某实验小组用两套
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分别研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过程。(1)如图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石蜡在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2)
海波熔化过程中不断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温度    (填“升高”、“不变”或“降低”)。(3)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海
波和石蜡,当两者全部熔化后,该实验小组继续研究海波和石蜡的凝固过程。将两支试管从烧杯中取出,静置于空气中自然冷却,每隔2min同时
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记录数据在同一个图象中画出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标号)。A.石蜡的
凝固点为48℃ B.实验室内环境温度为20℃C.0~15min内的任一时刻,石蜡和海波的温度都不可能相同25.(6分)用如图所示装
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
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2)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
出,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水蒸气遇冷    形成的。(3)分析图像可知奈的熔点是    ℃,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4)在第6min该物质处于    (选择“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根据奈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从开始熔化到
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   分钟。26.(6分)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1)在组装器材时,出现如图甲所示的情形,
其中存在的错误是    ,此时应对    (选填“A”或“B”)处进行调整。(2)器材调整好后,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某一时刻
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3)继续加热,当水温达到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
绘制了如图丙所示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此次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由此可知当地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标准大气压。(4)为探究水沸腾的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    ,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27.(5分)a、b两个实验小组用相同的酒精
灯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如图乙所示。(1)实验过程中,烧杯口出现的“白气”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2)由图象可知,水沸腾前温度不断升高,沸腾后温度    。(3)进一步分析可知,   组所用水
的质量较小。(4)a、b两组所测水的沸点均不是100℃,这是由于    (选填“实验误差”或“当地气压”)引起的。(5)对实验进行
评估可知,b组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过长,你给他们的合理化建议是:   (填写一条即可)。28.(4分)在做“观察碘的升华”实验时,
由于碘蒸气有刺激性的气味,所以设计了碘锤进行实验(将少量碘密封在玻璃管内)。查阅资料可知:酒精灯的加热温度约400~500℃,碘的
熔点约113℃。(1)如图所示的甲、乙是分别将碘锤放到酒精灯上烤和放入热水中,两种方案都可以看到实验现象,这是因为碘在升华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方案    (选填“甲”或“乙”)更合理,原因是    。(2)在观察干冰(固态二氧化碳)
的升华时,小明把干冰放入试管中,在试管口紧紧套上气球,气球会鼓起来;小强将一块干冰放入常温的水中,烧杯中的水立即“沸腾”,水中有大
量气泡上升,并且在杯口出现大量“白气”。能直接证明干冰升华的是    的实验。29.(8分)下面是小明所在的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
习了物态变化后完成了探究实验。(一)如图1甲所示是“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值。实验数据记
录如表:时间/min01234567891011海波的温度/℃4044464848484848485053(1)在1min时,温度
计的示数如图1乙所示,此时的温度为    ℃。(2)由记录的实验数据可知海波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3)由实验知
,海波熔化需要的条件是:①   ;②继续吸收热量。(二)在实验室探究几种液体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一:用图2甲所示装置探究
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1)在实验中观察到图2乙是水    (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情况。(2)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水
温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2丙所示,根据图象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该实验地点可能在    (选填字母序号)。A.拉萨 B.
北京 C.广州实验二:利用图2丁所示装置探究酒精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3)实验中,小明发现当试管内的酒精沸腾时,烧杯中的亚麻
仁油却没有沸腾,由此可知亚麻仁油的沸点比酒精    。(4)实验过程中小明闻到了酒精气味,这是    现象。参考答案第三章 物态变
化 单元测试卷1.B 2.D 3.A4.B 5. B 6. B 7.A 8.D9.D10.D 11.B12.B 13.C14.A
15.D16.D17.B18.B19.0.1;用力甩几下;玻璃管中有一段细管(弯管),水银遇冷收缩较快,在细管(弯管)处断开,上段
水银柱不回落。20.冷水;热水;热胀冷缩;改用更细的管子。21.液化;放出。22.升华;杯内23.凝华 降低24:(1)36;(2)吸收:不变 (3)B。25.(1)慢;(2)液化;(3)80;吸热,温度保持不变;(4)固态;15。26.(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A;(2)76;(3)99;低于;(4)停止加热。27.(1)液化;(2)不变;(3)a;(4)当地气压;(5)减少水的质量。28.(1)吸收;乙;碘的熔点是113℃,方案甲中碘会发生熔化现象;(2)小明。29.(一)(1)42;(2)晶体;(3)温度到达熔点;(二)(1)沸腾时;(2)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A(3)高;(4)扩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zxxk.co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献花(0)
+1
(本文系教育启航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