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答案解析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9-27 发布于甘肃

1.C(C“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错,结合材料二第2段第2句可知“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是对的,再结合第3、4句,尤其第4句的“但”可知,“缘于……”强加因果了。)

2.C(A.“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错。结合材料一第1段的“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可知“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只是条件之一。B.仅剩21个得以接续发展,无中生有。D.纪事本末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才以论题分类。)

3.B(朱元璋规定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实际上是克服年号繁多带来的时间“分段化”。)

4.【答案】①首先指出中国史学家用“单轨”理论等调和朝代、年号纪年等分段时间;②接着指出史学家用通史处理长时间历史以跳出朝代史框架;③然后指出纪事本末体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④最后指出道在中国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反驳了对方偏见。

【解析】材料二第1段“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连续时间,而是'分段时间’”提出问题;

第2段开头一句“这可能是一种偏见”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接着用让步关系的句子“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指出:中国史学家用“单轨”理论等调和朝代、年号纪年等分段时间;

第3段“此外……”告诉我们这是又一反驳的理由,段首句强调了“发展起来的通史处理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指出史学家用通史处理长时间历史以跳出朝代史框架;

第4段根据“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可知,指出纪事本末体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

第5段最后部分小结,根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可知,指出道在中国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反驳了对方偏见。

最后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格式回答即可。

5.【答案】前者侧重提醒我们,历史时间的意义依据历史学家的价值观确定,具有一定的主观局限性;后者强调,历史应该服务于人类的道德和社会进步,应该秉持惩恶扬善的进步历史观。

【解析】第1段是提出中心观点,历史学是时间的科学。

第2段通过分析历史存在都有时间界限,有开端和终结,阐释历史意味着时间,历史年代学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结合举例中“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以朝代和统治纪年,如周、秦、汉等朝代各有起点和终点。历史性的存在有时间界限。

第3段的主要意思在开头两句,转折关系的句子告诉我们侧重点在转折之后,那就是在年代上编排历史事件时,年代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显然,结合“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三国残,两晋殇……”可知,歌词中秦国的灭亡,三国、两晋等时期的划分等都具有褒贬之意。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

材料二总体上就是来反驳西方学者的偏见,“二十五史剪不断”体现了各个朝代前后相续,说明中国历史时间是连续时间。

6.B(A.“愧意”不明显,原文这样写的目的只是为了反衬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冲击。C.“目的是为了介绍张元幹创作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错误,作者意在说明张姓的人也具有慷慨激昂的一面。D.“一扫张氏软弱怯懦家风”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如果张姓的人只能如此隐忍地生活,唯唯诺诺”。)

7.D(“用在不经意之间”错误,应该是作者刻意使用。“但客观表现了村落的历史悠久和张氏祖先的审美情趣”说法有误。“当然”,是作者的主观判断。单看“当然”这一个词,直接表达的是作者的自豪之情,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间接表现的是村落的历史悠久和张氏祖先的审美情趣,但从文章节选部分来看,是否为张家祖先取的名不好判断,因此也不能说是“客观表现了”。)

8.【答案】①写出张氏家族“温良恭俭让”的家风传承,丰富了文章内容;②以“百忍堂”的典故过渡,引出张元斡性情刚烈不屈的特点;③插叙历史故事使思路富于变化,让行文充满了节奏感;④以家族的历史故事写家风传承,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解析】根据原文“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一切纠纷,忍让为重,这即是'百忍堂’的来历。温良恭俭让是张家性格的组成部分”可知,作者写百忍堂典故,是为了写出张氏家族“温良恭俭让”的家风传承,这也丰富了文章内容。

根据原文“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以及下文对张元幹的重点描写可知,以“百忍堂”的典故过渡,引出张元斡性情刚烈不屈的特点。

整篇行文中,大部分是“我”的游记见闻,而在此之外,作者还穿插了对张元幹的人物评价,以及关于张氏家族“百忍堂”的历史典故,插叙历史故事使思路富于变化,让行文充满了节奏感。

根据原文“月洲村出了一个状元、两个尚书、近五十个进士;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可知,文章以家族的历史故事写家风传承,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9.【答案】①取材自由,自然、人文,历史、现实皆有触及,选材不受时空限制;②手法运用自由,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表达方式无拘无束;③情感表达自由,从漠然,到惊讶,再到亲切,最后到强烈的自豪,节奏感强;④语言风格自由,用词传神,善用长句,语言表达汪洋恣肆而又文气贯通;⑤思路结构自由,从以姓氏引入,记述游踪,到插叙故事,歌颂人物,行文开合自如。

【解析】在取材上,原文第四段“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了个弯,仿佛在地面写了一个'月’字,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婆娑,树荫之中小鸟啁啾……当然是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展现了张氏聚居地月洲村的自然风貌;第六段“张元幹的词风激昂豪迈。许多人觉得,苏轼与辛弃疾之间就醒目地站着一个张元幹。他的两首《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和'曳杖危楼去’不仅名垂词史,而且张贴在月洲村的墙上……”是对人文的描写;第七段“百忍堂”典故和最后一段张元幹的人生经历叙述了历史故事,而文章开头则是对现实的描写。因此,本文取材自由,自然、人文,历史、现实皆有触及,选材不受时空限制。

在所用手法上,原文第一、二段叙述了“我”的人生经历及参观张氏家族的经历以及所述的张氏家族历史故事,是叙述;第四段对月洲村的风景,则展开了具体的景物描写;而“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等语句,则运用了议论手法。因此,全文手法运用自由,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表达方式无拘无束。

在情感表达上,根据原文“我丝毫未曾意识到与这个村庄的血缘关系……对这句话充耳不闻”“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黝黑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血脉。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内心”“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可知,作者在行文中情感表达自由,从漠然,到惊讶,再到亲切,最后到强烈的自豪,节奏感强。

在语言风格上,作者全文基本上都用长句,且用词传神,如“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等。这些长句的表达使得全文语言表达汪洋恣肆而又文气贯通。

在行文思路上,作者在第一段叙述自己因为姓氏问题而起笔名的经历展开,然后记述自己到张氏聚居地、张元幹家乡月洲村的游踪,到后面叙述张氏家族历史故事,以及对张元幹诗歌、人物的品评。行文思路自由,开合自如。

10.B(句子翻译为:如今朝廷虽然缺乏人才,但怎么会让一个受过刀锯摧残之刑的人,来推荐天下的豪杰俊才呢?我凭着先父遗留下来的事业,才能够在京城任职,到已二十多年了。第一个“人”为“乏”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绪业”为名词,作“赖”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

11.D(“'其素所蓄积也’:蓄积,通常指积聚储存的财物。司马迁认为李陵平素的蓄积有国士之风,是指他清廉自爱,和自己在获罪之后'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是一样的。因此,这也是李陵在没入匈奴后难以赎罪的原因”表述错误。这里的“蓄积”指的是李陵修身品德方面积累的修养。)

12.A(“司马迁列举了智、仁、义、勇、行五个方面的为人立世的准则和标杆,认为自己在这五个方面都是有所亏欠的,所以自己只能是'扫除之隶’这样的下等人,是没有资格为国家举荐人才的”表述错误。结合原文相关语句“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可知,“认为自己在这五个方面都是有所亏欠的”于文无据。)

13.①译文:以前,我也曾厕身于下大夫的行列,跟在外朝官员的后面发表一些微不足道的议论。(“乡”,以前;“列”,行列;“末议”,微不足道的议论。)

②译文:但是,当李陵振臂一呼,激励疲惫不堪的将士的时候,将士们没有不奋勇起身,流着眼泪,把脸上的血沫和泪水咽进口里,再次拉开空的弓弦,冒着敌人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拼死杀敌的。

14.【答案】①司马迁认为李陵为人恪守节操,躬谦有礼,勇赴国难,有国士之风。

②司马迁认为李陵在兵力对比悬殊,且无后援的情况下,仍能拼死作战,其失败是可惜且情有可原的。

③司马迁认为李陵被俘后的降敌是为了保存自身报效汉朝的长远之计。

④司马迁对那些自己明哲保身,却对李陵落井下石的人感到痛心和不耻。

【解析】

①结合原文相关语句“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可知,司马迁认为李陵不论是从为人、操守还是对国难来说,都可以说李陵是一位国士。

②结合原文相关语句“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自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可知,司马迁认为李陵的失败是可惜且情有可原的,因为兵力悬殊、后援没及时跟进且自始至终都能拼死作战。

③结合原文相关语句“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可知,司马迁根据对李陵的分析与认知,司马迁认为李陵的降敌只是权宜之计。

④结合原文相关语句“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可知,司马迁对那些善于保护自己,却对陷入不幸的李陵更是穷追猛打的人感到愤怒和憎恨。

参考译文:

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如何修身,是判断他智慧的凭证;能够自修其身,这是有智慧的凭证。能够怜爱别人,乐于施舍,这是行仁德的开始。取和予是否得当,这是衡量义与不义的标志。看一个人对耻辱采取什么态度,就可以决断他是否勇敢。建立好的名声,这是德行的最高准则。志士有这五种品德,然后就可以立足于社会,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所以,没有什么灾祸比贪图私利更惨的了。没有什么悲哀比伤创心灵更为可悲了。没有什么行为比使先人受辱这件事更丑恶了,没有什么耻辱比遭受宫刑更严重了。受过宫刑后获得余生的人,社会地位是没法比类的,这并非当今之世如此,这种情况从开始以来已经很久了。从前卫灵公与宦官雍渠同坐一辆车子,孔子感到这对他是一种侮辱,便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商鞅通过姓景的太监而得以谒见秦孝公,贤士赵良为此担忧;太监赵谈陪坐在汉文帝的车上,袁丝为之脸色大变。自古以来,人们把与刑余之人相并列当做一种耻辱。就一般才智的人来说,一旦事情关系到宦官,没有不感到伤心丧气的,更何况气节高尚的人呢?如今朝廷虽然缺乏人才,但怎么会让一个受过刀锯摧残之刑的人,来推荐天下的豪杰俊才呢?我凭着先父遗留下来的事业,才能够在京城任职,到已二十多年了。我常常这样想:上不能对君王进纳忠言,献出诚实的心意,而有出谋划策的称誉,从而得到皇上的信任;其次,又不能给皇上拾取遗漏,补正阙失,招纳贤才,推举能人,使隐居在岩穴中的贤士不至被埋没;对外,又不能备数于军队之中,参加攻城野战,以建立斩将夺旗的功劳;从最次要的方面来看,又不能积累老资格,在言论方面立功,谋得尊贵的官职,优厚的俸禄,来为宗族和朋友争光。这四个方面没有哪一方面做出成绩,我只能有意地迎合皇上的心意,以保全自己的地位。我没有些微的建树,从这四方面就可以看出来了。以前,我也曾夹杂在下大夫的行列,跟在外朝官员的后面发表一些微不足道的议论。我没有利用这个机会申张国家的法度,竭尽自己的思虑,到如今已经身体残废成为打扫污秽的奴隶,处在地位卑贱的人的行列当中,还想昂首扬眉,评论是非,不也是轻视朝廷、使当世的君子们感到羞耻吗?唉!唉!像我这样的人,尚且说什么呢?尚且说什么呢?

我和李陵都在朝中为官,向来并没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从不曾在一起举杯饮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观察李陵的为人,确是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奉事父母讲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钱财很廉洁,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义,能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恭敬谦卑自甘人下,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急难。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做人臣的,从出于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奔赴国家的危难,这已经是很少见的了。现今他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儿女利益的臣子们,便跟着挑拨是非,夸大过错,陷人于祸,我确实从内心感到沉痛。况且李陵带领的兵卒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到达单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挂诱饵,向强大的胡兵四面挑战,面对着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匈奴君长都十分震惊恐怖,于是就征调左、右贤王,出动了所有会开弓放箭的人,举国上下,共同攻打李陵并包围他。李陵转战千里,箭都射完了,进退之路已经断绝,救兵不来,士兵死伤成堆。但是,当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气的时候,兵士没有不奋起的,他们流着眼泪,一个个满脸是血,强忍悲泣,拉开空的弓弦,冒着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拼死杀敌。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而饮食不甜,处理朝政也不高兴。大臣们都很忧虑,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尽一点我那款款愚忠。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的行动,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没能超过的。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我内心打算向皇上陈述上面的看法,而没有得到适当的机会,恰逢皇上召见,询问我的看法,我就根据这些意见来论述李陵的功劳,想以此来宽慰皇上的胸怀,堵塞那些攻击、诬陷的言论。我没有完全说清我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认为我是攻击贰师将军,而为李陵辩解,于是将我交付狱官处罚。我的虔敬和忠诚的心意,始终没有机会陈述和辩白,被判了诬上的罪名,皇上终于同意了法吏的判决。我家境贫寒,微薄的钱财不足以拿来赎罪,朋友们谁也不出面营救,皇帝左右的亲近大臣又不肯替我说一句话。我血肉之躯本非木头和石块,却与执法的官吏在一起,深深地关闭在牢狱之中,我向谁去诉说内心的痛苦呢?这些,正是少卿所亲眼看见的,我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正是这样吗?李陵投降以后,败坏了他的家族的名声,而我接着被置于蚕室,更被天下人所耻笑,可悲啊!可悲!这些事情是不容易逐一地向俗人解释的。

15.A(“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沉重心情”理解有误。首联是说,归巢栖息的鸟儿惊动飞起,孤雁发出声声哀号。“我”独自凭着幽雅的茶几而坐,一洗白天的尘劳,表现出诗人超然的心境。)

16.【答案】①心境淡泊宁静。诗人虽倦于尘劳,却能淡泊超然,内心宁静,悠然自得。

②性情豪迈洒脱。“霜威重”“雪意高”“遣酒争豪”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③为学勤奋精进。墨水已结冰,灯花也即将燃尽,诗人却仍然裹紧破旧的棉袄勤奋苦读。

④对友感情真挚。诗人将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与远方的友人分享,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首联“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写诗人在大寒之夜“独凭幽几”,虽倦于尘劳,却能淡泊超然,“静尘劳”写出作者获得内心的宁静,悠然自得。

颔联“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写在寒冷的书斋中,诗人心中仍然气象万千,有吞吐天地之气势。“霜威重”“雪意高”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颈联“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则是写作者深夜难眠,须要遣送美酒来助豪气干云,也表现其“性格之豪迈”。

尾联“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则是写砚台里的墨水已经结冰,灯花也即将燃尽,诗人却仍然裹紧破旧的棉袄勤奋苦读,表现了诗人为学勤奋精进的品质。

作为一首酬和诗,诗人将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与远方的友人分享,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表现出两人的真挚感情。

译文:

栖鸟惊飞,孤雁哀号,凭几而坐,一洗尘劳。霜威气重,北风呼啸,密云低垂,大雪将到。夜深难眠,茶之功效,大寒之夜,酒有功劳。砚台结冰,灯已燃尽,独对群书,裹紧敝袍。

赏析:

首联描写诗人在大寒之夜“独凭幽几”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诗人倦于尘劳,却能感到淡泊超然。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只有冬夜闲居,才能感到悠然自得,获得内心的宁静。颔联对仗工整,精巧地塑造了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的景象,也反衬作者内心的心情。颈联,夜深之时,诗人饮茶失眠。寒冷夜晚,诗人遣酒争豪。这也体现了作者的性格豪迈,安贫乐道,洒脱不羁。尾联作者“对群书”“拥敝袍”,乐享宁静,珍视友情。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同时也酬和友人仲蒙,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综上,文同的这首酬和诗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在表现诗人自身性格特点的同时,也体现了和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答案】(1)问长缨何时入手 缚将戎主(重点字:缨)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重点字:究)

(3)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重点字:染)

【点评】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18.【答案】①言简意赅②出神入化③捉襟见肘

【解析】

(1)①根据“只用了二十个音节就已完备”可知古汉语语言简单意思完备,可用“言简意赅”。言简意赅: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

②语境是艺术达到了最高境界,可填“出神入化”。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或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还形容超脱了神通达到了自由国度的境界。

③语境是古汉语有短板,在科学面前缺乏严密性,可填“捉襟见肘”。捉襟见肘:整理一下衣襟,就露出了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生活窘困;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19.【答案】唐宋诗词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它音韵和谐,言不尽意,是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

【解析】提取句子主干“唐诗宋词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再把修饰成分“音韵和谐、言不尽意的”“作为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改写成句子,“唐诗音韵和谐,言不尽意”“唐诗是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

20.【答案】①比喻:将历代著名诗人比作璀璨的“巨星”,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在诗的国度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之情;②反问:用反问句表达“中国……,巨星……”与古代汉语特点密不可分这一肯定的意思,能起到突出强调、增强气势的作用,可以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解析】“巨星璀璨代不乏人”是比喻句,本体是“历代著名诗人”,喻体是“璀璨的'巨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在中国这一时的国度拥有重要的地位,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难道不是跟古代汉语的这个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吗”是反问句,语气强烈,有气势,突出强调了中国作为是的国度与古代汉语的这个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让读者印象深刻。

21.B(文中的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递进。C.表示转折。D.对前文内容的总结。)

22.【答案】①三个重叠词语“牢牢”“常常”“轻轻”与“牢”“常”“轻”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

②“牢牢”是牢固的意思,比“牢”的程度更甚,能突出家的踏实感之重。

③“常常”是经常的意思,比“常”频率更高,突出了妈妈的叮咛、唠叨对孩子的影响之深。

④“轻轻”是轻微之意,突出了家给我的踏实感被颠覆的偶然性,颠覆在不经意间。

【解析】叠词相较于单个字的使用,有强化语意的作用。

“牢牢”,牢固,比“牢”的程度更甚,故能突出家的踏实感之重。

“常常”是经常的意思,比“常”频率更高,突出了妈妈的叮咛、唠叨的次数之多和对孩子的影响之深。

“轻轻”是轻微之意,突出了家给我的踏实感那么轻易就被颠覆,以及被颠覆的偶然性,颠覆在不经意间。

23.

【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这则材料主要就两个关键词进行了具体的解释,一个是“内卷”,一个是“佛系”。简单概括题目意思,内卷指的是努力的“通货膨胀”。佛系指的是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材料就此提出了疑问,认为好像“面对内卷的焦虑,普通人也只有用佛系的心态去化解”。实际上出题人的意图是引导考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反对盲目佛系的形式,用更科学的方式,用更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内卷的焦虑。考生写作时可以摒弃佛系这一思想,阐明如何积极向上,做一个入世者,也可以不全盘否定佛系,将佛系的有利之处用于生活,去化解内卷的矛盾,从而更好的风轻云淡。

参考立意:

①积极向上抵内卷,青春正昂扬。

②用佛系的态度云淡风舒解决内卷焦虑。

【例文】

面对内卷与佛系:积极态度的重要性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内卷”和“佛系”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两个词汇都反映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压力和心态。内卷现象指的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个体不断加大投入,但获得的收益却越来越少,而佛系则是一种看淡一切、不争不抢的生活态度。然而,面对内卷的焦虑,普通人是否真的需要用佛系的心态去化解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内卷现象并非孤立存在。它往往与社会的竞争压力、资源有限等现实情况相关。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付出和努力往往会被淹没在无尽的竞争中。但是,如果我们只依靠佛系的态度来应对这种局面,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变成一个被动、消极的人。内卷是时代的产物,但我们不应当被简单裹挟。

相反,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内卷现象。在竞争中,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积极的态度。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并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策略。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好的成果和收益。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正确的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要盲目地参与竞争。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目标,避免过度追求和不切实际的结果。

佛系的态度并不应该成为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避风港。虽然佛系文化强调看淡一切、不争不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追求和奋斗。相反,我们应该在保持内心平静的同时,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佛系的态度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无为”,相反,它也可以成为一种“有为”的桥梁。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化解困难,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同时,我们还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面对内卷的焦虑,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积极的态度。在竞争中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注重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化解困难,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点评】

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