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的翻盘 公孙衍的合纵,连遭了好几次打击,而身在秦国的张仪,也跟着乘胜追击:公元前323年,秦国也连续攻取了魏国的曲沃和平周。这时候的魏国,向西被秦国打,南方又被楚国打,好不容易拉上关系的齐国,也一下关系冰冷了。可谓要多失败,有多失败!焦头烂额的魏惠王,一怒把丞相惠施撤职。身为魏将的公孙衍,也跟着靠边站。而身为秦国相国的张仪,却把自己当作一颗炸弹,紧接着扔过来:入魏。这次张仪来魏国,不是出使,也不是恫吓,却是来求职。说起来,张仪也是一肚子苦水,自己在秦国,多年来风光无限,建功不断。但是仇恨也拉得多,在秦国官场上,基本就是光杆一条,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秦王的支持。但历史的教训告诉张仪,这个依靠,才是最不靠谱的,前面商鞅的例子,就是血淋淋的教训。在秦国地位越高,功劳越大,风险也就越大。而且见好就收都没用,自己一旦退一步,接着就会被各种清算。所以张仪经过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道妙计:与其在秦国过这种刀头舔血的生活,还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主动辞去相位离开秦国,既让秦国的这群仇人们称快,又能以退为进,继续变换战场,推行自己的连横政策。他找到的第一个战场,就是魏国。公元前323年,造访魏国的张仪,很快接替惠施,成为魏国的新相国,他就像一块秦国扔出去的胶水,一下就把魏国,牢牢绑在秦国的战车上。挂着魏国的相印,其实却还是秦国人,更深的战略目的,却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也就是把魏国变成秦国的小弟,给天下国家做一个表率。照着张仪的这个盘算继续下去,接下来的步骤,就是秦国以魏国作为跳板,进攻自己的主要敌人。这样秦国出兵,魏国提供战场,两家配合默契,必能横扫中原,第一个进攻目标,就是秦国的最大强敌:齐国。这时候的齐国,还是齐威王在位时期,也是国力蒸蒸日上的时候。对于秦国的这场东进行动,齐威王也并不慌张,因为此时他正拥有一个孙膑之后,堪称东方军界第一人的将星:匡章。匡章这个名字,今天知名度不高。但是在秦国这次进攻打响前,他的名号却很响亮,倒还不是军事成就,而是他的家庭纠纷。当年匡章年幼时,其母亲被父亲杀死,这段掌故被齐威王得知后,战前齐威王特意鼓励说只要你打败了秦国,回来就风光厚葬你的母亲,没想到匡章毫不领情,说就算是死,也不能这么干,因为这等于侮辱了我的父亲。对于匡章这个打脸,齐威王非但不生气,反而非常欣赏。因为先做孝子才能做忠臣,从匡章这番表现里,他看到的正是一个对父母忠孝、铁骨铮铮的汉子。因此齐威王高度信任他,给予他专断之权。这是横扫东方的齐国军队,与已经声名鹊起,以强悍战斗力名满天下的秦军之间,一次火星撞地球般的碰撞。但没想到对决还没开打,齐国这边的新闻就不断传出,最爆炸的新闻,就是传说匡章已经和秦国勾搭上,连什么时候投降都商量好了,各种消息满天飞,说得有鼻子有眼。消息传来后,齐威王倒是十分淡定,相反秦国这边十分兴奋,竟真个以为匡章要变节了,于是在毫无防备下,匡章的齐军突然发起进攻,把得意扬扬的秦军杀得大败。这是自商鞅变法之后,一直无敌的秦国军队,第一次悲惨的失败。得胜的齐国,也确立了他足以抗衡强秦的国家地位。但对张仪来说,最严重的后果却不是这个:本来想得很美满,把魏国好好拉住,然后一举打败齐国,秦国的东出大业,就可以一马平川,没想到上来就吃个瘪,被齐国好好教育了一顿。教育的后果,更是局面大反转,最感灰头土脸的倒还不是秦国,反正齐国离得远,打不过就撤回本土而已。但魏惠王却不干了:自己的魏国,可在人家齐国眼皮子底下呢!本来指望着狐假虎威,借秦国的力量暴揍一顿齐国,还能捞些好处,这下好处没捞到,秦国军队拍拍屁股走人,齐国的刀尖子却顶到了自己脸上,这可如何是好?气急败坏的魏惠王转过脸,正看到满脸懊丧的张仪:替罪羊这不是现成的吗?这下张仪苦日子来了,先被魏惠王罢免了相国职务,罢免的可不只是一个相国,更是张仪多年以来苦心营造的魏国小弟身份。这下张仪被轰回了秦国,一直竭力为联合抗秦奔走的公孙衍,身份更扶摇直上,提拔成了魏国的相国。这也就意味着,张仪之前多年的连横苦心,经过这场秦国远征大败,一下子全部白费。忙活一场,终点又回到起点。公孙衍的合纵,这下又占据了上风。 两大巨头 张仪被轰走的同年,魏惠王也溘然长逝。已经是魏国国相的公孙衍,身份地位更如火箭速度般,一路地蹿升起来。他不但是魏国的重量级首脑,而且名声更传遍列国,得到了中原国家的支持。志得意满的公孙衍,也决定趁热打铁:既然你张仪做初一,就别怪我公孙衍做十五,你能借道魏国来打齐国,我难道就不能联合中原国家来伐秦。于是合纵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联合抗秦行动,终于在公元前318年上演:公孙衍纠结了韩赵魏燕楚五大国,组成联合军队,浩浩荡荡西进,朝着秦国杀来。但比起张仪那次运气差,公孙衍这次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所谓“五国抗秦”,燕国只不过是观风景,表示一下道义上的支持,楚国倒是表现很积极,楚怀王还被推举成了纵约长,但等到要真正出兵的时候,楚国却包了,一个兵都没有派。真正拉到战场上的,只有韩赵魏三国。这反映在战场上,效果也可想而知。韩赵魏三国当时并不是强国,虽说勉强凑齐了军队,但战斗力和如日中天的秦国相比,着实不是一个档次,部队拉到函谷关,立刻就被秦国打得稀里哗啦,不但没有报仇雪耻,反而被秦国一路反击,一直打到韩国的修鱼。秦国对这次联合伐秦的态度很明确:要么不打,要打就往死里打,要各国好好看看跟秦国作对的下场。本着这样的目标,秦国不但疯狂掠夺三国土地,而且出手就是狠招。三国先后被秦国斩杀的士兵总数,保守估计就有82000多人,如此重大惨烈的伤亡,堪称战国开始以来所未见。秦国的残暴和其作战的凶悍,一下震惊天下。当然和后来长平之战比起来,这样的伤亡只能是小儿科。但在当时,秦国这一通强硬,一下就把一盘散沙的合纵给吓坏了。五个国家纷纷撇清自己,退兵的退兵,示好的示好。眼看着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合纵,就要以完败而告终时,公孙衍一招看似不经意的杀招,却一下给中原国家找回了场子:“义渠”。义渠,就是游牧在秦国西北的古老游牧部落,这个战斗力出名强悍的民族,常年是秦国北方的大患,公孙衍在进行这次合纵时,自然也没忘了这个恐怖杀星,主动派人联合。结果当秦国的军队在韩赵魏国土上大杀四方的时候,义渠的铁骑却在秦国的后方开始捣鬼了:义渠主动出击,在李帛地区大败秦军。为啥这个凶悍的民族,这么听公孙衍的话呢?这实在还是公孙衍拿捏对手心术的本事太强。一开始和义渠谈判的时候,一句话就卡住了义渠的死穴:如果秦国不和中原国家开战,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消灭你,你自己看着办!等到合纵开打的时候,秦国也不是没考虑到义渠的威胁,开打之前主动找到义渠,送上丝绸做礼物,本以为可以像以前一样把这帮蛮族稳住,没想到经过公孙衍教育,义渠已经不那么容易糊弄,秦国的礼物照收,该打却还是往死里打,背后一场突然袭击,让秦国结结实实挨了闷棍。如此一来,这场失败的合纵,虽然没能收复国土,却也拜义渠的表现所赐,给合纵大业好好地找回了场子。而公孙衍的名声,也就一下子起来了。他和张仪这番连番斗智,更引得天下人侧目,以当时的名士景清的说法:公孙衍和张仪,就是当时的大丈夫,他们如果生气,天下人都害怕,他们如果消停,天下人都高兴。其实真正让天下人高兴的,不是他们两个人的人格魅力,而是他们所代表的两大外交博弈:连横对合纵。 张仪的最大挑战 公孙衍的合纵失败后,张仪又精神了。精神抖擞的张仪,给秦惠王献上了一个堪称胆大包天的出击计划:趁热打铁进军韩国,然后搂草打兔子,把周王室给灭了,周天子也抓到咸阳来,从此把周天子捏在手里,号令天下谁敢不听。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妙笔,他要提前上演?但如此大胆的计划,得到的却是秦惠王冰冷的回答:不行!作为一个敢把商鞅送上法场的铁腕帝王,秦惠王在历史上的形象,一直比较负面。但是这次的选择却证明:在战略眼光的取舍上,他甚至比父亲秦孝公还要强。因为公孙衍的合纵,留给秦国的最血淋淋的教训,就是后院决不能起火。要想吞并中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稳定的大后方,每次进军中原,都要这么提心吊胆,不是怕粮食不够吃,就是怕义渠打闷棍,不被打死也要被烦死。为了不再吃这个亏,秦惠王决定,放弃进军中原的大好机会,扩张的矛头,却要指向一片新国土:巴蜀!为什么要吞巴蜀?一是巴蜀拿下,关中平原就少了侧面的威胁。更重要的是,巴蜀地区地广人稀,却是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如果好好开发,就会成为秦国的粮仓,可以源源不断地支援前线战事。于是,公元前316年,秦惠王以司马错挂帅,发动了对巴蜀地区的大规模进攻,当地的巴国和蜀国两个政权相继投降,包括今天四川盆地在内的大片领土,基本都成了秦国的囊中之物。随后代代秦王,都致力于巴蜀地区的开发,大批的秦国农民移居巴蜀,终于把这个蛮荒之地,变成了秦国重要的产粮区,支撑起了秦国浩大的战争。但秦国选择这个战略,风险也是极大。如果中原国家借这个机会东进,秦国的局面可就困难了。但对这个问题,秦国一点也不担心,因为中原国家并非铁板一块。特别是五国合纵失败后,中原国家的彼此关系,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魏国这边,贵为魏国相国的公孙衍,正逐渐失去魏国的信任,而且公孙衍致力于合纵,反而合在了自己身上,魏王信任齐国人田需,反而把公孙衍放在了一边。好在这位眼光敏锐的外交家,及时自救成功,拉来了齐国国相田婴支持,自己也转而担任了韩国相国。这样一来坏事变好事,齐国、韩国、魏国,被公孙衍巧妙经营成了一个联盟。而此时秦国的相国,正是官复原职的张仪,对公孙衍这番动作,他又岂能坐视?而比起上一次来,张仪这次的应对,却是简单粗暴:公孙衍跑到哪里去,我就打哪里,就是这样认人不认国家。如此一闹,韩国又倒霉了。秦国大军长驱直入,而公孙衍则把投奔对象选在了楚国,没想到楚怀王虚张声势,答应派救兵却一直看风景。结果在岸门大战上,孤军奋战的韩国被秦国打得大败,而最丢人的是,一直主持合纵的公孙衍,关键时刻非但没冲在前面,反而撒丫子跑掉,把忠心耿耿的士兵们扔给秦国虐杀。这样一番痛打,韩国可吃了大亏,除了丢人外,更丢掉了大片国土。公元前314年,韩国再次向秦国俯首称臣,而且比起上次还屈辱,亲秦国的韩国公子政,被立为了韩国太子,也就是不但这一代要做秦国小弟,下一代更要做。秦国这次军事行动,不但打服了韩国,捎带也掠夺了魏国和赵国的大片国土。更以韩国为跳板,把赵国也跟着痛打了一番。这样一来,韩国和魏国重新倒向了秦国,张仪经过辛苦努力,再次建立起了与魏国、韩国之间的联盟。而且更叫中原国家震撼的是,秦国在这次用兵里,占据了一个重要战略要地:武关以东的商於之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淅川地区,这个地方就好似一个矛头,直接插入到了楚国边境,这也就意味着,秦国不但向东有了攻打齐国的跳板,向东南也有了攻打楚国的基地。原来还看上去很远的秦国,这下血淋淋摆在齐国和楚国面前。而张仪和他的连横,最大的挑战也就要到来了。长期以来,公孙衍的合纵之所以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他合纵最热心的,主要是韩赵魏这几个长期受秦国威胁的国家。而几个主要的大国,齐国、楚国,对这个事情的热心程度并不大。可是以韩赵魏三国的实力,就是捆绑在一起,当时也难做秦国的对手。但是到了公元前313年,韩国和魏国先后臣服秦国后,楚国却坐不住了:秦国的威胁眼看上门,于是齐国和楚国,也就走到了一起。在齐国的支持下,楚国大举出兵商於之地,先拿下了曲沃,然而又兵临于中。就在这关键时刻,张仪再次出招了,他主动出使楚国,许下了最美好的心愿:只要楚国和齐国绝交,秦国就和楚国修好,而且把六百里商於之地,全数奉送给楚国。只要看看当时的形势,就知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秦国如果拱手相送商於之地,就等于把刀把子送到楚国手里来。这样的傻事谁能干?可偏偏楚怀王就这么傻傻地相信了。结果楚国一不做,二不休,和齐国当场断交,然后大摇大摆去接收商於之地,却被秦国给轰了回来。这才知道上当了。楚怀王虽然在外交上单纯,却绝不是好脾气,知道真相后立刻大怒,公元前312年,楚国大军呼啸而来,而且先前吃亏的楚国,这次出兵却十分科学,一路由景翠率领,攻打已经倒向秦国的韩国;一路则由屈匄带兵,直扑商於之地。你不给我,我就自己来拿!这是战国时期长期处于国土最大、人口最多的楚国,与战国时期新兴霸主秦国之间,一次重量级的交锋。上次在齐国面前吃了大亏的秦国,这次还会重蹈覆辙吗?相比上次秦国的拙劣表现来,这次秦国从部署到用兵,都已经沉稳成熟了很多。楚国既然两路打,那我就三路来,除了针锋相对两路迎战外,最关键的却是第三路:特别是中路军,由张仪慧眼选拔的名将魏章统率,在商於之地反击楚军,另外还有名将甘茂的一路大军,直接进入楚国汉水流域,把战火烧到楚国国土上去了。结果魏章出手就震撼天下,在丹阳一战就斩杀楚国八万大军。号称兵源最多的楚国,在战斗力上距离秦国的差距,一下子尽显无疑。不但军队受到毁灭性打击,将领抓俘虏就抓了七十多人。更和甘茂部队会合,联手横扫楚国境内几百里,还给秦国多打了一个郡县:汉中郡。更震撼的场面,却发生在中原。救援韩国的秦将樗里疾,不但把楚军打退,更是乘胜追击,在韩国和魏国境内纵横呼啸,一下打穿韩魏两国,直打到魏国的东北面。这场战国时期一次堪称“世界大战”的秦楚交锋,就这样展现了秦国强悍的战斗力。在之后的几年里,确立优势的秦国军队,一面稳住东边和楚国绝交的齐国,一面摁住楚国猛打,到公元前311年,秦国已经拿下了楚国的昭陵,这样一来,秦国的巴蜀、汉中这几个地方,完全就已经连成一片。仅以国土和人口来说,秦国已经完全超越了楚国,成为战国时代的第一大国。在这段战争过程里,挨揍比较多的是楚国,但看热闹比较多的,却是齐国。齐国基本就是看风景,逮着机会就捡便宜。但没有想到的是,齐威王时代还和秦国旗鼓相当的齐国,已经正是在这时期与秦国拉开差距。虽然齐国国力也在上升,公认东方六国中的第一强国,却也失去了单独面对秦国的能力。 一个全身而退,一个功劳被占 如果照着张仪这时候的谋划进行下去,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也许会更加提速。但是就在一切形势大好的时候,秦国自己却出了大问题:公元前310年,秦惠王去世。这位一代英主的过世,却也害苦了他一直信任的张仪。就如商鞅当年的遭遇一样,张仪也在新国王秦武王登基后,遭到了秦国举国的清算讨伐。但好在做人方面,张仪比商鞅拉的仇恨要少。而且局势比人强,一旦张仪死在秦国,真正受影响的却是秦国大业。于是权衡利弊下,张仪和心腹魏章,只是被解除了职务,离开了秦国。张仪随后到了魏国,这位战国知名的外交家,再次担任了魏国的国相,而齐湣王得知情况后,一度也想出兵攻打魏国,借机会要张仪的命。但张仪却不慌张,反而派人告诉齐湣王:您要是真攻打魏国,那么等于替秦国分担了压力,秦国会趁机攻打韩国,直接就把周天子给端了,你就是给秦国做好事啊。果然说中了齐湣王要害,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躲过一劫的张仪,在做了一年魏国国相后,病故于魏国。相比之下,公孙衍的结局,却是相对悲情:他在韩国受到排挤后,也回到了魏国,以《韩非子》的说法,又因为卷入了大臣田需和张寿的争权事件,被魏王杀掉,合纵的倡导者,落得如此下场。而拜《史记》里的错误记录所赐,这个堪与连横媲美的外交妙笔,功劳竟记在了小字辈的苏秦身上。但经过这场博弈之后,秦武王登基后的秦国,扩张也在继续。可是没有了张仪的谋划,仅仅经过三年时间,秦武王就在与大力士孟说比试举鼎时力竭而死。而遭受重创的楚国,却在楚怀王南吞百越之地后再度强大起来。而秦国的传统对手齐国,也经过齐宣王的休养生息,力量再度强大。这几个主要对手与秦国的较量,依然也在继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