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平聊耳朵的主页

 jhzjinjinkk 2023-09-27 发布于上海
大家好,我是高级听力师黄青平,今天正式入驻头条平台。退休前,我是军医大学陆军西南医院耳鼻喉科的高级听力师,副主任技师,具备高校教师资格,兼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听力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从事耳鼻咽喉科临床听力中心工作20余年,擅长:

1、以人为本的听力学服务;
2、结合各年龄段的病理、生理、心理特点,做到安全、精准的一对一听力康复服务,包括老人、成人与儿童的助听器验配;
3、在儿童的助听器验配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结合儿童特点开展安全、愉悦、精准的听力检查、助听器验配及康复效果评估工作;
4、对耳鸣的治疗和心理疏导有较深入的探索;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接诊了上万名听障者,他们中的许多人从一个正常耳,由于对听力健康知识的“无知”,对听力问题的忽视,对助听器验配的误解、排斥,没有及时得到正确的听力康复,给人生带来了很大影响。

有个留守儿童5岁了还不会说话,家人都以为是“贵人语迟”,后来到医院检查才知道是先天性重度听力障碍;

有个11岁的孩子,因为听不清,吐字不准,被误诊为“智力低下”“舌系带过短或大舌头”“自闭症”等问题,走了很多弯路才查出来孩子一切正常只是听力有问题;

有个优秀的校长候选人,因为听力障碍只能默默地在后台出谋划策,不能站在心仪的讲台上讲课、讲话,他的妻子也离开了他。

还有些老人因为害怕戴上助听器被人贴上“老了”“残了”的标签,孤独地活在“无声”的世界里,有些甚至出现了抑郁、孤僻的心理问题,严重的发展为老年痴呆。

听力问题就是这样被忽略、被延误。其原因之一是听力知识的普及严重不够,人们对听力康复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甚至雷区。

不仅如此,更令人痛惜的是,现在听障人士越来越“年轻化”。

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发布报告说,由于长时间和过度暴露于娱乐环境中的噪音,目前全球12-35岁的年轻人中,近50%,约11亿人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其中,噪音,包括长时间戴耳机,是听力问题年轻化的头号“公敌”。

除此之外,很多人每天都在重复做着伤害耳朵、伤害听力的事情,比如:频繁地掏耳朵、错误地擤鼻涕、滥用耳毒性药物、常在噪声环境却不戴防噪音耳塞……遗憾的是,他们对此习以为常,毫不自知。他们完全不知道,听力损失对人生的影响有多大!

听力损失失去的不仅仅是听力,还有家庭、朋友、工作以及健康的心理和身体。

作为医者,作为听力师,我切切实实地体会到,听力康复知识科普和听力康复治疗同样重要,任重道远。我们不仅要掌握听力学专业技能,还要关注听障人士的心理、生理、思想、家庭及社会关系,以人为本的听力学服务才是听力健康的终极需求。

然而在日常门诊中,我发现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非常有限,就算我一天忙到晚,也看不了几个病人,没有办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关照到每个听障者的生理、心理、家庭和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更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改变他们的“认知”。

为此,2021年,我写了一本书《听见》,这是一本听力医学科普故事,记录了我从医20多年来遇到的最典型的一群听障人士。

他们年龄不同,身份各异,最小的6个月,最大的106岁。有婴儿、中小学生、大学生,也有刚毕业的年轻人;有大学教授、退休老干部,也有建筑工人、退伍军人……他们的病因、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不同,听力康复过程也各有曲折。但是,他们大多都经历了从发现听力损失到恐慌逃避,到坚持坚强,再到听力康复后喜悦的心路历程。

我希望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给予听障人士更多的信心和启示,更希望让全民尽早尽快了解听力健康对人生的重大影响,同时也希望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了解听力康复的重要作用,了解助听器验配的规范化、专业化;在此,我也希望警醒更多的健听人士做好一级预防,保护好自己的耳朵,千万不要忽视24个小时都在为你工作的耳朵!

我也知道,听力知识科普任重道远,光靠写一本《听见》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科普宣传渠道太单一,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为此,今年退休后,我成立了个人工作室,希望能继续发光发热。

今后我还将借助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等新媒体平台,通过图文、视频等方式,和大家聊聊听力健康知识,尽可能帮助到更多人。

您或者您的家人、朋友有任何听力健康方面的疑问,请留言告诉我,我会努力帮到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