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史[四库本] 卷九十一 ----- 卷九十五

 新用户4541Ay47 2023-09-27 发布于上海

卷九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元史卷九十一

明翰林学士亚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宋濓等修

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亊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後嫌於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至元二十四年改行尚书省寻复如旧至大二年又改行尚书省二年复如旧每省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右丞一员左丞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甘肃岭北二省各减一员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都事二员从七品掾史蒙古笔且齐回回令史通事知印宣使各省设官有差旧制参政之下有佥省有同佥之属後罢不置丞相或置或不置犹慎於择人故往往缺焉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至元五年罢随路鄂罗官诏参政阿里佥行省事于河南等路立省二十八年以河南江北系要冲之地又新入版图宜於汴梁立省以控治之遂署其地统有河南十八路七府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至元十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治扬州二十一年以地理民事非便迁於杭州二十二年割江北诸郡隶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统有三十路一府江西等处行中书省至元十四年置十五年并入福建行省十七年仍置省于龙兴府而福建自为行省治泉州二十一年以福建行省治入江西二十三年又以福建省并入江浙本省统有十八路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至元十一年右丞相巴延伐宋行中书省事于襄阳寻以别将分省鄂州为荆湖等路行中书省十三年取潭州即署省治之十八年复徙置鄂州统有三十路三府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中统元年以商挺领秦蜀五路四川行省事三年改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治京兆至元三年移治利州十七年复还京兆十八年分省四川寻改立四川宣慰司二十一年仍合为陕西四川行省二十三年四川立行枢密院本省所辖之地惟陕西四路五府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国初其地总于陕西至元十八年以陕西行中书分省四川二十三年始置四川行省署成都统有九路五府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四年置治辽阳路统有七路一府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中统二年立行省于中兴十年罢之十八年复立二十二年复罢改立宣慰司二十三年徙治中兴省于甘州立甘肃行省三十一年分省按治宁夏寻并归之本省治甘州路统有七路三州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国初太祖定都于哈喇和琳河之西因名其城曰和琳立元昌路中统五年世祖迁都中兴始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大德十一年改立和琳等处行中书省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至大四年省右丞相皇庆元年改岭北等处行中书省设官如上置和宁路统有北边等处

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即古南诏之地初世祖征取以为郡县尝封建宗王镇抚其军民至元十一年始置行省治中庆路统有三十七路五府

征东等处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年以征日本国命高丽王置省典军兴之务师还而罢大德三年复立行省以中国之法治之既而王言其非便诏罢行省从其国俗至治元年复置以高丽王兼领丞相得自奏选属官治渖阳统有二府一司五道

各省属官

检校所检校一员从七品书吏二人

照磨所照磨一员正八品

架阁库管勾一员正八品

理问所理问二员正四品副理问二员从五品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

都镇抚司都镇抚一员副都镇抚一员

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逹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诏讨安慰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

宣慰使司秩从二品每司宣慰使三员从二品同知一员从三品副使一员从四品经历一员从六品都事一员从七品照磨兼架句管勾一员从九品凡六道山东东西道【益都路置】 河东山西道【大同路置】

淮东道【扬州置】    浙东道【庆元路置】

荆湖北道【中兴路置】  湖南道【天临置】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秩从二品使三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二员照磨兼架阁管勾一员

广东道【广州置】    大理金齿等处

蒙庆等处

右二府设官如上唯蒙庆一府使二员同知副使各一员经历都事各减一员

广西两江道【静江路置】 海北海南道

福建道       八番顺元等处

察汗诺尔等

右五府宣慰使都元帅三员副都元帅佥都元帅事各二员余同上

宣慰使兼管军万户府每府宣慰使三员同知副使各一员经历一员都事二员照磨兼管勾一员

曲靖等路      罗罗斯

临安广西道元江等处

都元帅府都元帅二员副元帅二员经历知事各一员北庭【隶吐蕃宣慰司】  察逊塔拉【都元帅三员】

蒙古军       征东【二府都元帅各一员副一员】

元帅府秩正三品逹噜噶齐一员元帅一员经历知事各一员

李店文州      帖城河里洋脱

朶甘斯       当阳

岷州        积石州

洮州路       图沙玛路

十八族

右九府唯李店文州增置同知副元帅各一员其余八府隶吐番宣慰司设官并同

宣抚司秩正三品每司逹噜噶齐一员宣抚一员同知副使各二员佥事一员计议经历知事各一员提控案牍架阁一员损益不同者各附见于後

广南西道【不置副使佥事】丽江路【以上隶云南省】

顺元等处      播州

思州【以上隶湖广省】     叙南等处【隶四川行省不置佥事计议】

安抚司秩正三品每司逹噜噶齐一员安抚司一员同知副使佥事各一员经历知事各一员损益不同者各附见于後

师壁洞【不置逹噜噶齐】    永顺等处

散毛洞【以上隶四川省】    罗番遏蛮军【不置逹噜噶齐】

程番武盛军     金石番太平军

卧龙番南宁州    小龙番静蛮军【不置同知副使】

大龙番应天府    洪番永盛军

方番河中府     芦番静海军

新添葛蛮【以上隶湖广省】

招讨司秩正三品逹噜噶齐一员招讨使一员经历一员

土番         喇嘛纲等处

天全         班布尔实

沿边溪洞【以下各置副使一员无逹噜噶齐】索纽

诸番         征缅

长河西里管军     逹哩管军

图沙玛田地

诸路万户府

上万户府管军七千之上逹噜噶齐一员万户一员俱正三品虎符副万户一员从三品虎符

中万户府管军五千之上逹噜噶齐一员万户一员俱从三品虎符副万户一员正四品金牌

下万户府管军三千之上逹噜噶齐一员万户一员俱从三品虎符副万户一员从四品金牌其官皆世袭有功则陞之每府设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从八品提控案牍一员

镇抚司镇抚二员蒙古汉人参用上万户府正五品中万户府从五品俱金牌下万户府正六品俱银牌

上千户所管军七百之上逹噜噶齐一员千户一员俱从四品金牌副千户一员正五品金牌

中千户所管军五百之上逹噜噶齐一员千户一员俱正五品金牌副千户一员从五品金牌

下千户所管军三百之上逹噜噶齐一员千户一员俱从五品金牌副千户一员正六品银牌弹压二员蒙古汉人参用上千户所从八品中下二所正九从九品内铨注

上百户所百户二员蒙古一员汉人一员俱从六品银牌

下百户所百户一员从七品银牌

儒学提举司秩从五品各处行省所署之地皆置一司统诸路府州县学校祭祀教养钱粮之事及考校呈进着述文字每司提举一员从五品副提举一员从七品吏目一人司吏二人

蒙古提举学校官秩从五品提举一员从五品同提举一员从七品至元十八年置唯江浙湖广江西三省有之余省不置

官医提举司秩从六品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掌医户差役词讼至元二十五年置河南江浙江西湖广陕西五省各立一司余省并无

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秩正三品国初两淮内附以提举马里范章专掌盐课之事至元十四年始置司于扬州使二员正三品同知一员正四品副使一员正五品运判二员正六品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从八品照磨一员从九品三十年悉罢所辖盐司以其属置场官大德四年复置批验所于真州采石等处

盐场二十九所每场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从八品管军一员从九品办盐各有差

吕四场  余东场  余中场  余西场西亭场  金沙场  石港场  掘港场丰利场  马塘场  拼苶场  角斜场富安场  安丰场  梁垜场  东台场河垜场  丁溪场  小海场  草堰场白驹场  刘庄场  五佑场  新兴场庙湾场  莞渎场  板浦场  临洪场徐渎浦场

批验所每所提领一员正七品大使一员正八品副使一员正九品掌批验盐引

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秩正三品使二员同知二员运判二员经历知事各一员照磨一员至元十四年置司杭州大德三年定其产盐之地立场有差仍于杭州嘉兴绍兴温台等处设检校四所专验盐袋毋过常度盐场三十四所每所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从八品管勾一员从九品

仁和场  许村场  西路场  下沙场青村场  表部场  浦东场  横浦场芦?场  海沙场  鲍郎场  西兴场钱青场  三江场  曹娥场  石堰场鸣鹤场  清泉场  长山场  穿山场袋山场  玉泉场  芦花场  大嵩场昌国场  永嘉场  双穗场  天富南监长林场  黄岩场  杜渎场  天富北监长亭场  龙头场

福建等处都转运盐使司秩正三品使二员同知二员运判二员经历知事各一员照磨一员至元十四年始置市舶司领煎盐徵课之事二十四年改立盐运使司二十九年罢立提举司大德四年复为运司九年复罢并入元帅府兼掌之十年复立都提举司至大四年复陞运司隶行省凡置盐七所

盐场七所每所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从八品管勾一员从九品

海口场  牛田场  上里场  惠安场浔美场  浯州场  ?州场

广东盐课提举司至元十三年始徙广州兼办盐课十六年隶江西盐铁茶都转运司二十二年并入宣慰司二十三年置市舶提举司大德四年改广东盐课提举司提举一员从五品同提举一员从六品副提举一员从七品其属附见

盐场十三所每所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从八品管勾一员从九品

靖康场  归德场  东莞场  黄田场香山场  矬峒场  双恩场  咸水场漆水场  石桥场  隆井场  招收场小江场

四川茶盐转运司成都盐井九十五处散在诸郡山中至元二年置兴元四川转运司专掌煎熬办课之事八年罢之十六年复立转运司十八年并入四道宣慰司十九年复立陕西四川转运司通辖诸课程事二十二年置四川茶盐运司秩从三品使一员同知副使运判各一员经历知事照磨各一员

盐场一十二所每所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从八品管勾一员从九品

简盐场  隆盐场  绵盐场  潼川场遂实场  顺庆场  保宁场  嘉定场长宁场  绍庆场  云安场  大宁场

广海盐课提举司至元三十一年置专职盐课秩正四品都提举二员从四品同提举二员从五品副提举二员从六品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

市舶提举司至元二十三年立盐课市舶提举司隶广东宣慰司三十年立海南博易提举司至大四年罢之禁下番船只元佑元年弛其禁改立泉州广东庆元三市舶提举司每司提举二员从五品同提举二员从六品副提举二员从七品知事一员

海道运粮万户府至元二十年置秩正三品掌每岁海道运粮供给大都逹噜噶齐一员万户一员并正三品副万户四员从三品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从八品照磨一员从九品镇抚二员正五品其属附见海运千户所秩正五品逹噜噶齐一员千户二员并正五品副千户三员从五品若温台若庆元绍兴若杭州嘉兴若崑山崇明常熟江阴等处凡五所而平江又有海运香沙糯米千户所

诸路总管府至元初置二十年定十万户之上者为上路十万户之下者为下路当冲要者虽不及十万户亦为上路上路秩正三品逹噜噶齐一员总管一员并正三品兼管劝农事江北则兼诸军卾罗同知治中判官各一员下路秩从三品不置治中员而同知如治中之秩余悉同上至元二十三年置推官二员专治刑狱下路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或二员照磨兼承发架阁一员司吏无定制随事繁简以为多寡之额译史通事各一人其属附见

儒学教授一员秩九品一路各设一员及学正一员学録一员其散府上中州亦设教授一员下州设学正一员

蒙古教授一员正九品

医学教授一员

阴阳教授一员

司狱司司狱一员丞一员

平淮行用库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

织染局局使一员副使一员

杂造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府仓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惠民药局提领一员

税务提领一员大使副使各一员

録事司秩正八品凡路府所治置一司以掌城中户民之事中统二年诏验民户定为员数二千户以上设録事司候判官各一员二千户以下省判官不置至元二十年置逹噜噶齐一员省司候以判官兼捕盗之事典史一员若城市民少则不置司归之倚郭县在两京则为警廵院独杭州置四司後省为左右两司

散府秩正四品逹噜噶齐一员知府或府尹一员领劝农鄂罗与路同同知一员判官一员推官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所在有隶诸路及宣慰司行省者有直隶省部者有统州县者有不统县者其制各有差等诸州中统五年并立州县未有差等至元三年定一万五千户之上者为上州六千户之上者为中州六千户之下者为下州江南既平二十年又定其地五万户之上者为上州三万户之上者为中州不及三万户者为下州於是陞县为州者四十有四县户虽多附路府者不改上州逹噜噶齐州尹秩从四品同知秩正六品判官秩正七品中州逹噜噶齐知州并正五品同知从六品判官从七品下州逹噜噶齐知州并从五品同知正七品判官正八品兼捕盗之事参佐官上州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员中州吏目提控案牍各一员下州吏目一员或二员

诸县至元三年合并江北诸县六千户之上者为上县二千户之上者为中县不及二千户者为下县二十年又定江淮以南三万户之上者为上县一万户之上者为中县一万户之下者为下县上县秩从六品逹噜噶齐一员尹一员丞一员簿一员尉一员典史二员中县秩正七品不置丞余悉如上县之制下县秩从七品置官如中县民少事简之地则以簿兼尉後又别置尉尉主捕盗之事别有印典史一员

廵检司从九品廵检一员

诸军唯边远之地有之各统属县其秩如下州其设官置吏亦如之

诸蛮夷长官司西南夷诸溪洞各置长官司秩如下州逹噜噶齐长官副长官参用其土人为之

各处托克托和斯掌办使臣奸伪正一员从五品副一员正七品

勲一十阶

上柱国【正一品】 柱国【从一品】   上护军【正二品】护军【从二品】  上轻车都尉【正三品】轻车都尉【从三品】上骑都尉【正四品】骑都尉【从四品】  骁骑尉【正五品】飞骑尉【从五品】

爵八等

王【正一品】   郡王【从一品】   国公【正二品】

郡公【从二品】  郡侯【正三品】   郡侯【从三品】

郡伯【正四品】  郡伯【从四品】   县子【正五品】

县男【从五品】

右勲爵若上柱国郡王国公时有除拜者余则止於封赠用之

文散官四十二阶

开府仪同三司    仪同三司

特进        崇进

金紫光禄大夫    银青荣禄大夫【以上俱正一品】

光禄大夫      荣禄大夫【以上从一品】

资德大夫      资政大夫

资善大夫【以上正二品】   正奉大夫

通奉大夫      中奉大夫【以上从二品】

正议大夫      通议大夫

嘉议大夫      太中大夫

中大夫       亚中大夫【以上从三品旧为少中延佑改亚中】

中议大夫      中宪大夫

中顺大夫【以上正四品】   朝请大夫

朝散大夫      朝列大夫【以上从四品】

奉政大夫      奉议大夫【以上正五品】

奉直大夫      奉训大夫【以上从五品】

承德郎       承直郎【以上正六品】

儒林郎       承务郎【以上从六品】

文林郎       承事郎【以上正七品】

徵事郎       从事郎【以上从七品】

登仕郎       将仕郎【以上正八品】

登仕佐郎      将仕佐郎【以上从八品】

右文散官四十二阶由一品至五品为宣授六品至九品为勑授勑授则中书署牒宣授则以制命之一品至五品者服紫六品至七品者服绯八品至九品者服緑武官以下皆如之其官常对品惟九品无散官则但举其职而已武官杂职亦如之

武散官三十四阶

龙虎卫上将军    金吾卫上将军

骠骑卫上将军【以上正二品】 奉国上将军

辅国上将军     镇国上将军【以上从二品】

昭武大将军     昭勇大将军

昭毅大将军【以上正三品】  安远大将军

定远大将军     怀远大将军【以上从三品】

广威将军      宣威将军

明威将军【以上正四品】   信武将军

显武将军      宣武将军【以上从四品】

武节将军      武德将军【以上正五品】

武义将军      武略将军【以上从五品】

承信校尉      昭信校尉【以上正六品】

忠武校尉      忠显校尉【以上从六品】

忠略校尉      忠翊校尉【以上正七品】

修武校尉      敦武校尉【以上从七品】

保义校尉      进义校尉【以上正八品】

保义副尉      进义副尉【以上从八品】

右武散官三十四阶自龙虎卫上将军至进义副尉由正二品至从八品其除授具前

内侍散官一十四阶

中散大夫【正二品】    中引大夫【从三品】

中御大夫【正三品】    侍中大夫【从三品】

中卫大夫【正四品】    中涓大夫【从四品】

通侍郎【正五品】     通御郎【从五品】

侍直郎【正六品】     内直郎【从六品】

司谒郎【正七品】     司阍郎【从七品】

司奉郎【正八品】     司引郎【从八品】

右内侍品秩一十四阶自中散至司引由正二品至从八品其除授具前

司天散官一十四阶

钦象大夫【从三品】    明时大夫

颁朔大夫【以上正四品】   保章大夫【从四品】

司玄大夫【正五品】    授时郎【从五品】

灵台郎【正六品】     候仪郎【从六品】

司正郎【正七品】     平秩郎【从七品】

正纪郎       挈壼郎【以上正八品】

司历郎       司辰郎【以工从八品】

右司天品秩一十四阶自钦象至司辰由从三品至从八品其除授具前

太医散官一十五阶

保宜大夫      保康大夫【以上从三品】

保安大夫      保和大夫【以上正四品】

保顺大夫【从四品】    保冲大夫【正五品】

保全郎【从五品】     成安郎【正六品】

保和郎【从六品】     成全郎【正七品】

医正郎【从七品】     医効郎

医候郎【以上正八品】    医痊郎

医愈郎【以上从八品】

右太医品秩一十五阶自保宜至医愈亦由从三品至从八品其除授具前

教坊司散官一十五阶

云韶大夫      僊韶大夫【以上从三品】

长宁大夫      德和大夫【以上正四品】

协律大夫【从四品】    嘉成大夫【正五品】

纯和郎【从五品】     调音郎【正六品】

司乐郎【从六品】     协乐郎【正七品】

和乐郎【从七品】     司音郎

司律郎【以上正八品】    和声郎

和节郎【以上从八品】

右教坊品秩一十五阶自云韶至和节由从三品至从八品其除授具前

元史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史部,正史类,元史>

钦定四库全书

元史卷九十二

明翰林学士亚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宋濓等修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元之官制其大要具见于前自元统至元以来颇有沿革增损之异至正兵兴四郊多垒中书枢密俱有分省分院而行中书省行枢密院增置之外亦有分省分院自省院以及郡县又各有添设之员而各处总兵官以便宜行事者承制拟授具姓名以军功奏闻则宣命勅牒随所索而给之无有考核其实者於是名爵日滥纪纲日紊疆宇日蹙而遂至于亡矣惜其掌故之文缺轶不完今据有司所送上者缉而载之以附前志庶览者得以参考其得失治乱之槩云

中书省元统三年七月中书省奏请自今不置左丞相十月令巴延独长台司诏天下至元五年十月加右丞相巴延为大丞相六年十月命托克托为右丞相复置左丞相至正七年置议事平章四人十二年二月以贾鲁为添设左丞三月以乌兰哈达为添设参知政事三月以杜秉彛为添设参政八月以哈玛尔为添设右丞十三年六月命皇太子领中书令如旧制十四年九月以吕思诚为添设左丞二十七年八月以枢密知院曼济为添设第三平章以太尉特哩特穆尔为添设左丞相中书分省至正十一年置中书分省于济宁以松寿为参知政事十二年二月中书右丞伊苏乌尔图华左丞韩大雅开分省于彰德十四年陞济宁分省参政特哩特穆尔为平章政事是後尝置右丞以守御焉十五年四月彰德分省除右丞左丞各一员十七年七月以平章达兰参政温普崔敬分省陵州十一月平章藏布分省冀宁十八年八月扫地王沙刘陷冀宁藏布遁五月王刘北行总兵官察罕特穆尔遣索珠院判来冀宁镇守藏布复囘十九年藏布卒二十年正月以右丞布哈参政王时分省冀宁三月铁甲韩至分省官遁二十一年以平章达兰镇守二十二年达兰还京师以左丞喇嘛齐拉衮参政托果尔领分省事二十三年三月又以平章阿拉克布哈镇之八月库库特穆尔兵至冀宁分省罢二十七年八月以添设平章曼济兼知院分省保定九月命太保左丞相伊苏统领军马分省山东萨兰托里仍中书左丞相知枢密院分省大同以哈嘛诺海为大同分省平章阿拉克布哈为参政又置分省于冀宁陞冀宁总管为参政铸印与之凡事必咨大同分省而後行之十月又置分省于真定

六部至元三年十二月巴延太师等奏准吏部考功郎中员外郎主事各设一员至正元年四月吏部置司绩一员正七品掌百官行止以凭叙用廕袭六月中书奏准户部事繁见设司计四员宜依前至元二十八年例添设二员十一月吏部兵刑分为二库户工二部分二库各设管勾一员十二年正月刑部添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各一员十五年十月济宁分省置兵刑工户四部

枢密院至正元年知枢密院昂吉尔奏枢密院故事亦设奏事平章二人有旨令复置十三年六月令皇太子领枢密院事如旧制十五年四月添设佥院一员院判一员

枢密分院至正十五年三月置枢密分院于卫辉四月彰德分院添设同知副枢各一员都事一员直沽分院各设副枢一员都事一员十六年又置分枢密院于沂州以指挥使司隶焉

大宗正府至元元年闰十二月中书省奏准世祖时立大宗正府至仁宗时减去大字今宜遵世祖旧制仍为大宗正府至正十年十二月大宗正府添设掌判二员宣文阁至元六年十一月罢奎章阁学士院至正元年九月立宣文阁不置学士唯授经郎及监书博士以宣文阁系衔云

崇文监至元六年十二月改艺文监为崇文监至正元年三月奉旨令翰林国史院领之

详定使司至正十七年七月置四方献言详定使司正三品掌考其所陈之言择其善者以闻于上而举行之详定使二员正三品副使二员正四品掌书记二员正七品中书官提调之

司禋监至正元年十二月奉旨依世祖故事复立司禋监给四品印掌师翁祭祀祈禳之事置内监少监监丞各二员知事一员译史令史奏差各二名自後复升为三品

延徽寺至元六年二月中书省奉旨依累朝故事起盖伊埓哲伯皇帝鄂尔多置延徽寺以掌之

规运提典所至元六年十一月罢大禧宗禋院隆祥使司十二月中书奏以宗禋院所辖会福崇福隆禧寿福四总管所并隆祥使司俱改为规运提点所正五品仍添置万宁提点所一处并隶宣政院

诸路宝泉都提举司至正十年十月置其属有鼓铸局正七品水利库从七品掌鼔铸至正铜钱印造交钞徽政院元统元年十二月依太皇太后故事为皇太后置徽政院设立官属三百六十有六员

资正院至元六年十二月中书省奉旨为谔勒哲呼图克皇后置资正院正二品院使六员同知佥院同佥院判各二员首领官经历都事各一员管勾照磨各一员将昭功万户府司属除已罢缮工司外集庆路钱粮并入有司每年验数拨付资正院其余司属并付院领之自後正宫皇后崩册立谔勒哲呼图克为皇后改置崇政院东宫官属至正六年四月立皇太子宫傅府以长吉等为宫傅官时太子犹未受册宝至九年冬立端本堂为皇太子学宫置谕德一员正二品赞善二员正三品文学二员正五品正字二员正七品司经二员正七品十三年六月册立皇太子定置皇太子宾客二员正二品左右谕德各一员从二品左右赞善各一员从二品文学二员从五品中庶子中允各一员从六品詹事院至正十三年六月立詹事院罢宫傅府置詹事三员从一品同知詹事二员正二品副詹事二员从二品詹亊丞二员正三品首领官四员中议二员从五品长史二员从六品管勾照磨各一员正八品蒙古笔且齐六人囘囘掾史二人掾史十人知印克埒穆尔齐各二人宣使十人其属有家令司家令二员正三品二员正四品家丞二员正五品典簿二员正七品照磨一员正九品有府正司府正二员正二品府丞二员正五品典簿二员从七品照磨一员正九品有典簿监典宝卿二员正三品太监二员从三品少监二员从五品监丞一员正五品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从八品照磨一员正九品有仪卫司指挥二员从四品副二员从五品知事一员从八品十一月置典藏库从五品掌收皇太子钱帛十七年十月置分詹事院詹事一员同知副使各一员詹事丞二员经历二员都事二员照磨兼架阁一员断事官二员知事一员

大抚军院至正二十七年八月乙巳命皇太子总天下军马九月皇太子置大抚军院从一品知院四员同知二员副使一员同佥一员首领官经历都事各二员照磨兼管勾一员二十八年闰七月诏罢之

大都督分府至正十八年三月东安漷州柳林日有警报京师备御四隅俱立大都督分府官吏视都府减半警巡院至正十一年七月陞左右两巡院为正五品十八年又於大都在城四隅各立警巡分院官吏视本院减半

行中书省至正十二年正月江西江淛行省皆除添设平章陕西行省除添设右丞閠三月置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于扬州以淮西宣慰司两淮盐运司扬州淮安徐州唐州安丰蕲黄皆隶焉除平章二员右丞左丞各一员参政二员及首领官属等共二十五员为头平章兼提调淮安王傅府事至十一月始铸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印给之是年江淛行省添设右丞参政四川行省添设参政十六年五月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于福州铸印设官一如各处行省之制以江淛行中书省平章左荅纳失里南台中丞阿噜乌逊为福建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福建闽海道亷访使庄嘉为右丞福建元帅吴铎为左丞司农丞努图克齐益都路总官卓思诚为参政以九月至福州罢帅府开省署十七年九月置山东行省以大司农哈喇章为平章政事铸印与之十八年福建行省右丞托迪分省建宁参政努图克齐分省泉州二十三年三月置广西行中书省以亷访使额尔吉纳为平章政事又置胶东行省于莱阳总制东方事二十六年八月置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行枢密院至元三年巴延右丞相奏准於四川及湖广江西之境及江淛凡三处各置行枢密院以镇遏好乱之民每处设知院一员同知佥院院判各一员湖广江西二省所辖地里险远添设同佥一员各院经历一员都事二员照磨一员客省副使一员断事官一员蒙古笔且齐二人掾史六人宣使六人知印克埒穆尔齐各一人断事官译史一人令史二人克埒穆尔齐知印各一人奏差二人四年二月罢之至正十三年五月岭北行枢密院添设断事官二员先已设四员共六员又立镇抚司除镇抚二员立管勾所置管勾二员兼照磨後又添设佥院二员都事一员十五年十月置淮南江北等处行枢密院于扬州十二月河南行枢密院添设院判二员十六年三月置江淛行枢密院于杭州知院二员同知二员副枢二员佥院二员同佥二员院判二员首领官经历知事各一员断事官一员经历一员十八年以参政崔敬为山东等处行枢密院副使分院於漷州兼领屯田事十九年八月以察罕特穆尔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河南山东等处行枢密院知院二十六年八月置福建江西等处行枢密院

行御史台至正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命太尉纳琳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御史大夫以次官员各依等第选用是日御史台奉旨移置行台于绍兴十二月合台官属开台署事是年置河南亷访司于沂州十八年御史台奏准江西湖东道肃政亷访司权於建宁路开司署事二十二年九月权置山北亷访司於惠州二十三年六月济南路复置肃政亷访司二十五年閠十月御史大夫鄂勒哲特穆尔奏江南诸道行御史台衙门尝奉旨於绍兴路开设近因道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北江西福建等处凡有文书北至南台风信不便径申内台未委事情虚实宜於福建置分台给降印信俾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北江南福建各道文书由分台以达内台於事体为便有旨从之十一月仍置河东亷访司于冀宁

行宣政院元统二年正月革罢广教总管府一十六处置行宣政院于杭州除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同佥院判各一员首领官经历二员都事知事照磨各一员令史八人译史二人宣使八人至元二年五月西番寇起置行宣政院以额森特穆尔为院使往讨之至正二年江淛行宣政院设崇教所儗行中书省理问官秩四品以理僧民之亊

河南山东都水监至正六年五月以连年河决为患置都水监以专疏塞之任

行都水监至正八年二月河水为患诏於济宁郓城立行都水监九年又立山东河南等处行都水监十一年十二月立河防提举司隶行都水监掌巡视河道从五品十二年正月行都水监添设判官二员十六年正月又添设少监监丞知事各一员

都水庸田使司至元二年正月置都水庸田使司于平江既而罢之至五年复立至正十二年因海运不通京师阙食诏河南洼下水泊之地置屯田八处於汴梁添设都水庸田使司正三品掌种植稻田之事庸田使二员副使二员佥事三员首领官经历知事照磨各一员司吏十二人译史二人

都总制庸田使司至正十年置河南江北等处都总制庸田使司定置都总制庸田使二员从二品副使二员从三品佥事六员从四品首领官经历二员从六品都事二员从七品照磨兼管勾承发架阁一员从八品蒙古笔且齐囘囘令史克埒穆尔齐知印各一员令史十八人宣使十八人壕寨十八人典吏四人属官则有军民屯田总管府凡五处置逹噜噶齐各一员从三品总管各一员正五品同知各一员正六品府判各一员从七品首领官经历各一员从八品知事各一员从九品提控案牍兼管勾承发架阁各一员蒙古译史各一人司吏各六人典吏各二人又有农政司置农政一员正五品农丞一员正八品大使副使各一员正九品丰盈库置提领一员正八品大使副使各一员正九品分司农司至正十三年正月命中书左丞乌兰哈达左丞乌克逊良桢兼大司农卿给分司农司印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间北至檀顺州东至迁民镇凡系官地及元管各处屯田悉从分司农司立法募民佃种之大兵农司至正十五年诏有水田去处置大兵农司招诱夫丁有事则乘机招讨无事则栽植播种所置司之处曰保定等处大兵农使司河间等处大兵农使司武清等处大兵农使司景蓟等处大兵农使司其属有兵农千户所共二十四处百户所共四十八处镇抚司各一人

大都督兵农司至正十九年二月置大都督兵农司于西京以博罗特穆尔领之从其所请也仍置分司十道专掌屯种之事

茶运司元统元年十一月复置湖广江西等处都转运司

盐运司至正二年十一月中书省奉旨讲究盐法奏准於杭州嘉兴绍兴温台四处各处检校批验所直隶运司专掌批验盐商引目均平袋法称盘等事每所置检校批验官一员从六品相副官一员正七品

漕运司至元二年五月京畿都漕运司添设提调官运副运判各一员九年添设海道巡防官给降正七品印信掌统领军人水手防护粮船巡防官二员相副官二员

防御海道运粮万户府至正十五年七月陞台州海道巡防千户所为防御海道运粮万户府九月置分府于平江

添设兵马司至正十年十月中书省奏东南千重外妖气见合立兵马司四处掌防御之职遂置大名兵马司东平兵马司济南兵马司徐州兵马司每司置都指挥指挥各二员副指挥各四员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员译使各二人司吏各十二人奏差各八人贴书各二十四人呼拉干齐各三十人司狱各一员狱丞各一员十一年罢沂州分元帅府改立兵马指挥使司十五年十月济宁兵马司添设副指挥一员

各处宝泉提举司至正十一年十月置宝泉提举司于河南行省及济南冀宁等处凡九所江淛江西湖广行省各一所十二年三月置铜台塲于饶州路德兴县信州路铅山州韶州岑水凡三处每所置提领一员正八品大使一员从八品副使一员正九品流官内铨注直隶宝泉提举司掌浸铜事

湖南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至元元年六月奏准湖南道宣慰使司兼都元帅府总领所辖路分镇守万户军马

邦牙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至正四年十二月置先是以缅地至云南极边就立其酋长为元帅年一贡方物至是来贡故改立官府以奬异之

永昌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至正三年七月中书省奏奎腾阿哈所分地方接连西番自托克托穆尔既没之後无人承嗣达勒达人畜时被西番劫夺杀伤深为未便遂定置永昌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以治之置宣慰司三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首领官经历知事照磨各一员令史十人蒙古译史四人知印二人克埒穆尔齐一人奏差八人典吏二人

山东东西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至正六年十二月改立掌开设屯田驻军马之亊

荆湖北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至正十一年十一月奏准荆湖北道宣慰使司兼都元帅府

淛东宣慰司至正十二年正月添设宣慰使一员同知一员都事二员

淮东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至正十五年二月置统率濠泗义兵万户府并洪泽等处义兵招诱富民出丁壮五千名者为万户五百名者为千户一百名者为百户降宣勑牌面与之命置司于泗州天长县

兴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至正十五年十二月置江州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至正十六年九月奏准宣慰使都元帅廷授佐贰僚属命江西行省平章政事道通和尼齐承制署之

河南宣慰司至正十九年十月罢洛阳招讨军民万户府置宣慰司以张俊为宣慰使

东路蒙古军都元帅府至正八年正月置

分元帅府至正八年三月以福建盗起诏汀漳二州特立分元师府以讨捕之十一月命玛勒岱开分元帅府于沂州以镇御东海羣盗十一年正月湖南宝庆路置分元帅府又置宝武分元帅府三月置山东分元帅府于登州提调登莱宁海三州三十六处海口事十二年二月置安东安丰二处分元帅府

水军元帅府至正二十六年二月置河淮水军元帅府于孟津县

绍熙军民宣抚司至元四年因监察御史言四川在宋时有绍熙一府统六州二十县一百五十二镇近年雍梁淮甸人民见彼中田畴广濶开垦成业者凡二十余万户省部议定遂奏准置绍熙等处军民宣抚司正官六员宣抚司同知副使各二员首领官二员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员司狱一员蒙古儒学教授各一员令史八人译使知印克埒穆尔齐各一人奏差四人所隶资普昌隆下州四处盘石内江安岳昌元贵平下县五处巡检司一十三处各设官如制又置都总使司命御史大夫托克托兼都总使治书侍御史吉达布为副都总使六年十一月中书省又因台臣言裁减冗官事遂罢绍熙军民宣抚司

永顺宣抚司至正十一年四月改陞永顺安抚司为宣抚司

平缅宣抚司至正十五年八月以云南死可伐等降令其子莽三入贡方物乃置平缅宣抚司以羁縻之忠孝军民安抚司至正十一年七月革罢四川省所辖大奴管勾等洞长官司立忠孝军民府至十五年四月诏改为忠孝军民安抚司

忠义军民安抚司至正十五年四月罢四川羊母甲洞臭南王洞长官司置忠义军民安抚司又罢盘顺府置盘顺军民安抚司

宣化镇南五路军民府至正十五年四月命於四川置立提调军民镇抚所蛮夷军民千户所

团练安抚劝农使司至正十八年九月置奉元延安等处团练安抚劝农使司于耀州巩昌等处团练安抚劝农使司于邠州以行省丞相托多行台大夫鄂勒哲特穆尔领之各设参谋一人每道置使二人同知副使各二人检督六人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

防御使至正十七年正月准山东分省资团给义兵每州添设州判一员每县添设主簿一员诏有司正官俱兼防御使司听宣慰使司节制

屯田使司至正十五年十二月置军民屯田使司于沛县正三品

屯田打捕总管府至元四年五月陞两淮屯田打捕总管府为正三品

黎兵万户府元统二年十月湖广行省咨海南僻在极边南接占城西隣交趾环海四千余里中盘百洞黎獠杂居宜改万户府以镇之中书省奏准依广西屯田万户府例置黎兵万户府万户三员正三品千户所一十三处正五品每所领百户所八处正七品

水军万户府至正十三年十月置水军都万户府于崑山州以淛东宣慰使纳琳哈喇为正万户宣慰使董搏霄为副万户十四年二月立镇江水军万户府命江淛行省右丞佛嘉律领之十五年十月置水军万户府于黄河小清河口

义兵万户府至正十四年二月诏河南淮南两省并立义兵万户府五月置南阳邓州等处毛胡芦义兵万户府募土人为军免其差役令讨贼自効先是乡人自相团结号毛胡芦故因以名之十五年四月置汴梁等处义兵万户府十二月置忠义忠勤万户府于宿州及武安州

招讨军民万户府至正二十年以巩县为招讨军民万户府二十六年三月置嵩州军民招讨万户府

义兵千户所至正十年七月中书奏准于广西平乐等古城竹山院桑江隘尊化乡刺塲岭湖南道州路武冈路湖北靖州路等处置义兵千户所每所置千户一员弹压一员百户十员仍於义兵内推选才勇功能充千户弹压百户之职首领官都目各一员於本省都吏目内选注授并从本道帅府节制湖南道州二处千户所於帅府分司处设立本司调遣湖北靖州一处从本省标拨镇守调遣总定九十六员给降宣勑牌面印信十三年十一月立义兵千户水军千户于江西

奉使宣抚至正五年十月遣官分道奉使宣抚布宣德意询民疾苦疏涤寃滞蠲除烦苛体察官吏贤否明加黜陟有罪者四品以上停职申请五品以下就便处决民间一切兴利除害之事悉听举行其必合上闻者条具入告两淛江东道以江西行省左丞和尔多卜丹吏部尚书何执礼为之宣政院都事吴密为首领官江西福建道以云南右丞萨克繖匠作院使王士弘为之国子典簿孟昉为首领官江南湖广道以大都路达噜噶齐巴克实江淛参政秦从德为之留守司都事乌呼纳为首领官海北广东道以平江路达噜噶齐遵达实哩都水使贾惟贞为之都水照磨杨文在为首领官燕南山东道以资正院使曼济兵部尚书李献为之太医院都事贾鲁为首领官河东陕西道以兵部尚书布哈枢密院判官靳义为之翰林应奉王继善为首领官山北辽东道以宣政院同知伯嘉努宣徽佥院王伊苏岱尔为之工部主事莽赉布哈为首领官云南省以荆湖宣慰阿齐拉两淛盐运使杜德远为之通政院都事杨矩为首领官甘肃永昌道以上都留守阿雅噶齐陕西行省左丞王绅为之沁源尹乔逊为首领官四川省以大都留守达尔玛实哩河南参政王守诚为之宣政院都事武祺为首领官京畿道以西台中丞定定集贤侍讲学士苏天爵为之太史院都事留思诚为首领官河南江北道以吏部尚书达繖宣政院佥院魏景道为之中书检校哈喇丹为首领官至正十七年九月诏以中书左丞额森布哈御史中丞成遵奉使宣抚彰德大名广平东昌东平曹濮等处奨厉将帅

经略使至正十八年九月初六日命经略使问民疾苦招谕叛逆果有怙终不悛总督一应大小官吏治兵裒粟精练士卒审用成算申明纪律先定江西湖广江淛福建诸处并力犄角务收平复之効不尚屠戮之威江南各省义民忠君亲上姓名不上达者宜优加抚存量才验功授以官爵旌表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高年耆德常令有司存恤鳏寡孤独选官二员为经略使参谋官辟名士一人掌案牍设行军兵马司一员秩正五品掌军律

元史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元史卷九十三

明翰林学士亚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宋濓等修

志第四十二

食货一

洪范八政食为首而货次之盖食货者养生之源也民非食货则无以为生国非食货则无以为用是以古之善治其国者不能无取於民亦未尝过取於民其大要在乎量入为出而已传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此先王理财之道也後世则不然以汉唐宋观之当其立国之初亦颇有成法及数传之後骄侈生焉往往取之无度用之无节於是汉有告缗算舟车之令唐有借商税间架之法宋有经总制二钱皆掊民以充国卒之民困而国亡可叹也已元初取民未有定制及世祖立法一本於寛其用之也於宗戚则有岁赐於凶荒则有赈恤大率以亲亲爱民为重而尤惓惓於农桑一事可谓知理财之本者矣世祖尝语中书省臣曰凡赐与虽有朕命中书其斟酌之成宗亦尝谓丞相鄂勒哲等曰每岁天下金银钞币所入几何诸王驸马赐与及一切营建所出几何其会计以闻鄂勒哲对曰岁入之数金一万九千两银千万两钞三百六十万锭犹不足用又於至元钞本中借二十万锭矣自今敢以节用为请帝嘉纳焉世称元之治以至元大德为首者盖以此自时厥後国用寖广除税粮科差二者之外凡课之入日增月益至于天历之际视至元大德之数盖增二十倍矣而朝廷未尝有一日之蓄则以其不能量入为出故也虽然前代告缗借商经总等制元皆无之亦可谓寛矣其能兼有四海传及百年者有以也夫故仿前史之法取其出入之制可考者一曰经理二曰农桑三曰税粮四曰科差五曰海运六曰钞法七曰岁课八曰盐法九曰茶法十曰酒醋课十有一曰商税十有二曰市舶十有三曰额外课十有四曰岁赐十有五曰俸秩十有六曰常平义仓十有七曰惠民药局十有八曰市籴十有九曰赈恤具着於篇作食货志

经理

经界废而後有经理鲁之履亩汉之核田皆其制也夫民之强者田多而税少弱者产去而税存非经理固无以去其害然经理之制苟有不善则其害又将有甚焉者矣仁宗延佑元年平章章律言经理大事世祖已尝行之但其间欺隐尚多未能尽实以熟田为荒地者有之惧差而析户者有之富民买贫民田而仍其旧名输税者亦有之由是岁入不增小民告病若行经理之法俾有田之家及各位下寺观学校财赋等田一切从实自首庶几税入无隐差徭亦均於是遣官经理以章律等往江浙尚书鼐智密鼎等往江西左丞陈士英等往河南仍命行御史台分台镇遏枢密院以军防护焉其法先期揭榜示民限四十日以其家所有田自实於官或以熟为荒以田为荡或隐占逃亡之产或盗官田为民田指民田为官田及僧道以田作弊者并许诸人首告十亩以下其田主及管干佃户皆杖七十七二十亩以下加一等一百亩以下一百七以上流窜北边所隐田没官郡县正官不为查勘致有脱漏者量事论罪重者除名此其大略也然期限猝迫贪刻用事富民黠吏并缘为奸以无为有虚具於籍者往往有之於是人不聊生盗贼并起其币反有甚於前者仁宗知之明年遂下诏免三省自实田租二年时汴梁路总管塔尔海亦言其弊乃命河南自实田自延佑五年为始每亩止科其半汴梁路凡减二十二万余石至泰定天历之初又尽革虚增之数民始获安今取其数之可考者列於后云

河南省总计官民荒熟田一百一十八万七百六十九顷

江西省总计官民荒熟田四十七万四千六百九十三顷

江浙省总计官民荒熟田九十九万五千八十一顷农桑

农桑王政之本也太祖起朔方其俗不待蚕而衣不待耕而食初无所事焉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於是颁农桑辑要之书於民俾民崇本抑末其睿见英识与古先帝王无异岂辽金所能比哉中统元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二年立劝农司以陈邃崔斌等八人为使至元七年立司农司以左丞张文谦为卿司农司之设专掌农桑水利仍分布劝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举勤惰所在牧民长官提点农事岁终第其成否转申司农司及户部秩满之日注於解由户部照之以为殿最又命提刑按察司加体察焉其法可谓至矣是年又颁农桑之制一十四条条多不能尽载载其所可法者县邑所属村疃凡五十家立一社择高年晓农事者一人为之长增至百家者别设长一员不及五十家者与近村合为一社地远人稀不能相合各自为社者听其合为社者仍择数村之中立社长官司长以教督农桑为事凡种田者立牌橛於田侧书集社某人於其上社长以时点视劝诫不率教者籍其姓名以授提点官责之其有不敬父兄及凶恶者亦然仍大书其所犯於门俟其改过自新乃毁如终岁不改罚其代充本社夫役社中有疾病凶丧之家不能耕种者衆为合力助之一社之中灾病多者两社助之凡为长者复其身郡县官不得以社长与科差事农桑之术以备旱暵为先凡河渠之利委本处正官一员以时濬治或民力不足者提举河渠官相其轻重官为导之地高水不能上者命造水车贫不能造者官具材木给之俟秋成之後验使水之家俾均输其直田无水者凿井井深不能得水者听种区田其有水田者不必区种仍以区田之法散诸农民种植之制每丁岁种桑枣二十株土性不宜者听种榆柳等其数亦如之种杂果者每丁十株皆以生成为数愿多种者听其无地及有疾者不与所在官司申报不实者罪之仍令各社布种苜蓿以防饥年近水之家又许凿池养鱼并鹅鸭之数及种莳莲藕鸡头菱芡蒲苇等以助衣食凡荒闲之地悉以付民先给贫者次及余户每年十月令州县正官一员巡视境内有蝗虫遗子之地多方设法除之其用心周悉若此亦仁矣哉九年命劝农官举察勤惰於是高唐州官以勤陞秩河南陕县尹王仔以惰降职自是每岁申明其制十年令特默齐随处入社与编民等二十五年立行大司农司及营田司於江南二十八年颁农桑杂令是年又以江南长吏劝课扰民罢其亲行之制命止移文谕之二十九年以劝农司并入各道肃政亷访司增佥事二员兼察农事是年八月又命提调农桑官帐册有差者验数罚俸故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天下为户凡一千一百六十三万三千二百八十一为口凡五千三百六十五万四千三百三十七此其敦本之明效可睹也已成宗大德元年罢妨农之役十一年申扰农之禁力田者有赏游惰者有罚纵畜牧损禾稼桑枣者责其偿而後罪之由是大德之治几於至元然旱暵霖雨之灾迭见饥毁荐臻民之流移失业者亦已多矣武宗至大二年淮西亷访佥事苖好谦献种莳之法其说分农民为三等上户地一十亩中户五亩下户三亩或一亩皆筑垣墙围之以时收采桑椹依法种植武宗善而行之其法出齐民要术等书兹不备録三年申命大司农总挈天下农政修明劝课之令除牧养之地其余听民秋耕仁宗皇庆二年复申秋耕之令惟大都等五路许耕其半盖秋耕之利掩阳气於地中蝗蝻遗种皆为日所曝死次年所种必盛於常禾也延佑三年以好谦所至植桑皆有成效於是风示诸道命以为式是年十一月令各社出地共莳桑苗以社长领之分给各社四年又以社桑分给不便令民各畦种之法虽屡变而有司不能悉遵上意大率视为具文而已五年大司农司臣言亷访司所具栽植之数书於册者类多不实观此则惰於劝课者又不独有司为然也致和之後莫不申明农桑之令天历二年各道亷访司所察勤官内丘何主簿等凡六人惰官濮阳裴县尹等凡四人其可考者盖止於此云

税粮

元之取民大率以唐为法其取於内郡者曰丁税曰地税此仿唐之租庸调也取於江南者曰秋税曰夏税此仿唐之两税也丁税地税之法自太宗始行之初太宗每户科粟二石後又以兵食不足增为四石至丙申年乃定科徵之法令诸路验民户成丁之数每丁岁科粟一石驱丁五升新户丁驱各半之老幼不与其间有耕种者或验其牛具之数或验其土地之等徵焉丁税少而地税多者纳地税地税少而丁税多者纳丁税工匠僧道验地官吏商贾验丁虚配不实者杖七十徒二年仍命岁书其数於册由课税所申省以闻违者各杖一百逮及世祖申明旧制於是输纳之期收受之式关防之禁会计之法莫不备焉中统二年远仓之粮命止於沿河近仓输纳每石带收脚钱中统钞三钱或民户赴河仓输纳者每石折输轻齎中统钞七钱五年诏僧道伊噜勒昆达实密儒人凡耕者白地每亩输税三升水地亩五升军站户除地四顷免税余悉徵之至元三年诏窵户耕他所者其丁税於附籍之郡验丁而科地税於种田之所验地而取散户逃於河南等路者依见户纳税八年又定西夏中兴路西宁州乌梁海三处之税其数与前僧道同十七年遂命户部大定诸例全科户丁税每丁粟三石驱丁粟一石地税每亩粟三升减半科户丁税每丁粟一石新收交参户第一年五斗第二年七斗五升第三年一石二斗五升第四年一石五斗第五年一石七斗五升第六年入丁税协济户丁税每丁粟一石地税每亩粟三升随路近仓输粟远仓每粟一石折纳轻齎钞二两富户输远仓下户输近仓郡县各差正官一员部之每石带纳鼠耗三升分例四升凡粮到仓以时收受出给朱钱权势之徒结揽税石者罪之仍令倍输其数仓官攒典斗脚人等飞钞作币者并置诸法输纳之期分为三限初限十月中限十一月末限十二月违者初犯笞四十再犯杖八十成宗大德六年申明税粮条例复定上都河间输纳之期上都初限次年五月中限六月末限七月河间初限九月中限十月末限十一月秋税夏税之法行於江南初世祖平宋时除江东浙西其余独徵秋税而已至元十九年用姚元之请命江南税粮依宋旧例折输绵绢杂物是年二月又用耿左丞言命输粟三之一余并入钞以折焉以七百万锭为率岁得羡钞十四万锭其输米者止用宋斗斛盖以宋一石当今七斗故也二十八年又命江淮寺观田宋旧有者免租续置者输税其法亦可谓寛矣成宗元贞二年始定徵江南夏税之制於是秋税止命输租夏税则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其所输之数视粮以为差粮一石或输钞三贯二贯一贯或一贯五百文一贯七百文输三贯者若江浙省婺州等路江西省龙兴等路是已输二贯者若福建省泉州等五路是已输一贯五百文者若江浙省绍兴路福建省漳州等五路是已皆因其地理之宜人民之衆酌其中数而取之其折输之物各随时估之高下以为直独湖广则异於是初阿尔哈雅克湖广时罢宋夏税依中原例改科门摊每户一贯二钱盖视夏税增钞五万余锭矣大德二年宣慰张国纪请科夏税於是湖湘重罹其害俄诏罢之三年又改门摊为夏税而并徵之每石计三贯四钱之上视江浙江西为差重云其在官之田许民佃种输租江北两淮等处荒闲之地第三年始输大德四年又以地广人稀更优一年令第四年纳税凡官田夏税皆不科泰定之初又有所谓助役粮者其法命江南民户有田一顷之上者於所输税外每顷量出助役之田具书於册里正以次掌之岁收其入以助充役之费凡寺观田除宋旧额其余亦验其多寡令出田助役焉民赖以不困因并着於此云

天下岁入粮数总计一千二百十一万四千七百八石腹里二百二十七万一千四百四十九石

行省九百八十四万三千二百五十五石辽阳省七万二千六十六石河南省二百五十九万一千二百六十九石陕西省二十二万九千二十三石四川省一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四石甘肃省六万五百八十六石云南省二十七万七千七百一十九石江浙省四百四十九万四千七百八十三石江西省一百一十五万七千四百四十八石湖广省八十四万三千七百八十七石

江南三省天历元年夏税钞数总计中统钞一十四万九千二百七十三锭三十三贯

江浙省五万七千八百三十锭四十贯

江西省五万二千八百九十五锭一十一贯

湖广省一万九千三百七十八锭二贯

科差

科差之名有二曰丝料曰包银其法各验其户之上下而科焉丝料之法太宗丙申年始行之每二户出丝一斤并随路丝线顔色输于官五户出丝一斤并随路丝线顔色输于本位包银之法宪宗乙卯年始定之初汉民科纳包银六两至是止徵四两二两输银二两折收丝绢顔色等物逮及世祖而其制益详中统元年立十路宣抚司定户籍科差条例然其户大抵不一有元管户交参户漏籍户协济户於诸户之中又有丝银全科户减半科户止纳丝户止纳钞户外又有摊丝户诸伊苏岱尔所管纳丝户复业户并渐成丁户户既不等数亦不同元管户内丝银全科系官户每户输系官丝一斤六两四钱包银四两全科系官五户丝户每户输系官丝一斤五户丝六两四钱包银之数与系官户同减半科户每户输系官丝八两五户丝三两二钱包银二两止纳系官丝户若上都隆兴西京等路十户十斤者每户输一斤大都以南等路十户十四斤者每户输一斤六两四钱止纳系官五户丝户每户输系官丝一斤五户丝六两四钱交参户内丝银户每户输系官丝一斤六两四钱包银四两漏籍户内止纳丝户每户输丝之数与交参丝银户同止纳钞户初年科包银一两五钱次年递增五钱增至四两并科丝料协济户内丝银户每户输系官丝十两二钱包银四两止纳丝户每户输系官丝之数与丝银户同摊丝银每户科摊丝四斤诸伊苏岱尔所管户每户科细丝其数与摊丝同复业户并渐成丁户初年免科第二年减半第三年全科与旧户等然丝料包银之外又有俸钞之科其法亦以户之高下为等全科户输一两减半户输五钱於是以全科之数作大门摊分为三限输纳被灾之地听输他物折焉其物各以时估为则凡儒士及军站僧道等户皆不与二年复定科差之期丝料限八月包银初限八月中限十月末限十二月三年又命丝料无过七月包银无过九月及平江南其制益广至元二十八年以至元新格定科差法诸差税皆司县正官监视人吏置局均科诸夫役皆先富强後贫弱贫富等者先多丁後少丁成宗大德六年又命止输丝户每户科俸钞中统钞一两包银户每户科二钱五分摊丝户每户科摊丝五斤八两丝料限八月包银俸钞限九月布限十月大率因世祖之旧而增损云

科差总数

中统四年丝七十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一斤钞五万六千一百五十八锭

至元二年丝九十八万六千九百一十二斤包银等钞五万六千八百七十四锭布八万五千四百一十二匹

至元三年丝一百五万三千二百二十六斤包银等钞五万九千八十五锭

至元四年丝一百九万六千四百八十九斤钞七万八千一百二十六锭

天历元年包银差发钞九百八十九锭?一百一十三万三千一百一十九索丝一百九万八千八百四十三斤绢三十五万五百三十匹绵七万二千一十五斤布二十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三匹

海运

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衆无不仰给於江南自丞相巴延献海运之言而江南之粮分为春夏二运盖至于京师者一岁多至三百万余石民无挽输之劳国有储蓄之富岂非一代之良法欤初巴延平江南时尝命张瑄朱清等以宋库藏图籍自崇明州从海道载入京师而运粮则自浙西涉江入淮由黄河逆水至中滦旱站陆运至淇门入御河以达于京後又开济州泗河自淮至新开河由大清河至利津河入海因海口沙壅又从东阿旱站运至临清入御河又开胶莱河道通海劳费不赀卒无成效至元十九年巴延追忆海道载宋图籍之事以为海运可行於是请於朝廷命上海总管罗璧朱清张瑄等造平底海船六十艘运粮四万六千余石从海道至京师然剏行海洋沿山求?风信失时明年始至直沽时朝廷未知其利是年十二月立京畿江淮都漕运司二仍各置分司以督纲运每岁令江淮漕运司运粮至中滦京畿漕运司自中滦运至大都二十年又用王积翁议令阿巴齐等广开新河然新河候潮以入船多损坏民亦苦之而孟古岱言海运之舟悉皆至焉於是罢新开河颇事海运立万户府二以朱清为中万户张瑄为千户孟古岱为万户府达噜噶齐未几又分新河军士水手及船於扬州平滦两处运粮命三省造船二千艘於济州河运粮犹未专於海道也二十四年始立行泉府司专掌海运增置万户府二总为四府是年遂罢东平河运粮二十五年内外分置漕运司二其在外者於河西务置司领接运海道粮事二十八年又用朱清张瑄之请并四府为都漕运万户府二止令清瑄二人掌之其属有千户百户等官分为各翼以督岁运至大四年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时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率令海船从洋子江逆流而上江水湍急又多石矶走沙涨浅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於是以嘉兴松江秋粮并江淮江浙财赋府岁办粮充运海漕之利盖至是博矣凡运粮每石有脚价钞至元二十一年给中统钞八两五钱其後递减至於六两五钱至大三年以福建浙东船户至平江载粮者道远费广通增为至元钞一两六钱香糯一两七钱四年又增为二两香糯二两八钱稻谷一两四钱延佑元年斟酌远近复增其价福建船运糙粳米每石一十三两温台庆元船运糙粳香糯每石一十两五钱绍兴浙西船每石一十一两白粳价同稻谷每石八两黑豆每石依糙白粮例给焉初海运之道自平江刘家港入海经扬州路通州海门县黄连沙头万里长滩开洋沿山?而行抵淮安路盐城县历西海州海宁府东海县密州胶州界放灵山洋投东北路多浅沙行月余始抵成山计其水程自上海至杨村马头凡一万三千三百五十里至元二十九年朱清等言其路险恶复开生道自刘家港开洋至撑脚沙转沙觜至三沙洋子江过匾檐沙大洪又过万里长滩放大洋至青水洋又经黑水洋至成山过刘岛至之罘沙门二岛放莱州大洋抵界河口其道差为径直明年千户殷明略又开新道从刘家港入海至崇明州三沙放洋向东行入黑水大洋取成山转西至刘家岛又至登州沙门岛於莱州大洋入界河当舟行风信有时自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日而已视前二道为最便云然风涛不测粮船漂溺者无岁无之间亦有船坏而弃其米者至元二十三年始责偿於运官人船俱溺者乃免然视河漕之费则其所得盖多矣

岁运之数

至元二十年四万六千五十石至者四万二千一百七十二石 二十一年二十九万五百石至者二十七万五千六百一十石 二十二年一十万石至者九万七百七十一石 二十三年五十七万八千五百二十石至者四十三万三千九百五石 二十四年三十万石至者二十九万七千五百四十六石二十五年四十万石至者三十九万七千六百五十五石 二十六年九十三万五千石至者九十一万九千九百四十三石 二十七年一百五十九万五千石至者一百五十一万三千八百五十六石 二十八年一百五十二万七千一百五十石至者一百二十八万一千六百一十五石 二十九年一百四十万七千四百石至者一百三十六万一千五百一十三石 三十年九十万八千石至者八十八万七千五百九十一石 三十一年五十一万四千五百三十三石至者五十万三千五百三十四石 元贞元年三十四万五百石 二年三十四万五百石至者三十三万七千二十六石 大德元年六十五万八千三百石至者六十四万八千一百三十六石二年七十四万二千七百五十一石至者七十万五千九百五十四石 三年七十九万四千五百石四年七十九万五千五百石至者七十八万八千九百一十八石 五年七十九万六千五百二十八石至者七十六万九千六百五十石 六年一百三十八万三千八百八十三石至者一百三十二万九千一百四十八石 七年一百六十五万九千四百九十一石至者一百六十二万八千五百八石 八年一百六十七万二千九百九石至者一百六十六万三千三百一十三石 九年一百八十四万三千三石至者一百七十九万五千三百四十七石 十年一百八十万八千一百九十九石至者一百七十九万七千七十八石 十一年一百六十六万五千四百二十二石至者一百六十四万四千六百七十九石 至大元年一百二十四万一百四十八石至者一百二十万二千五百三石 二年二百四十六万四千二百四石至者二百三十八万六千三百石三年二百九十二万六千五百三十二石至者一百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十三石 四年二百八十七万三千二百一十二石至者二百七十七万三千二百六十六石 皇庆元年二百八万三千五百五石至者二百六万七千六百七十二石 二年二百三十一万七千二百二十八石至者二百一十五万八千六百八十五石 延佑元年二百四十万三千二百六十四石至者二百三十五万六千六百六石 二年二百四十三万五千六百八十五石至者二百四十二万二千五百五石 三年二百四十五万八千五百一十四石至者二百四十三万七千七百四十一石 四年二百三十七万五千三百四十五石至者二百三十六万八千一百一十九石 五年二百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四石至者二百五十四万三千六百一十一石 六年三百二万一千五百八十五石至者二百九十八万六千一十七石 七年三百二十六万四千六石至者三百二十四万七千九百二十八石 至治元年三百二十六万九千四百五十一石至者三百二十三万八千七百六十五石 二年三百二十五万一千一百四十石至者三百二十四万六千四百八十三石 三年二百八十一万一千七百八十六石至者二百七十九万八千六百一十三石 泰定元年二百八万七千二百三十一石至者二百七万七千二百七十八石 二年二百六十七万一千一百八十四石至者二百六十三万七千五十一石 三年三百三十七万五千七百八十四石至者三百三十五万一千三百六十二石 四年三百一十五万二千八百二十石至者三百一十三万七千五百三十二石 天历元年三百二十五万五千二百二十石至者三百二十一万五千四百二十四石 二年三百五十二万二千一百六十三石至者三百三十四万三百六石

钞法

钞始於唐之飞钱宋之交会金之交钞其法以物为母钞为子子母相权而行即周官质剂之意也元初仿唐宋金之法有行用钞其制无文籍可考世祖中统元年始造交钞以丝为本每银五十两易丝钞一千两诸物之直并从丝例是年十月又造中统元宝钞其文以十计者四曰一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以百计者三曰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以贯计者二曰一贯文二贯文每一贯同交钞一两两贯同白银一两又以文绫织为中统银货其等有五曰一两二两三两五两十两每一两同白银一两而银货盖未及行云五年设各路平准库主平物价使相依凖不至低昂仍给钞一万二千锭以为钞本至元十二年添造厘钞其例有三曰二文三文五文初钞印用木为板十三年铸铜易之十五年以厘钞不便於民复命罢印然元宝交钞行之既久物重钞轻二十四年遂改造至元钞自二贯至五文凡十有一等与中统钞通行每一贯文当中统钞五贯文依中统之初随路设立官库贸易金银平准钞法每花银一两入库其价至元钞二贯出库二贯五文赤金一两入库二十贯出库二十贯五百文伪造钞者处死首告者赏钞五锭仍以犯人家产给之其法为最善至大二年武宗复以物重钞轻改造至大银钞自二两至二厘定为一十三等每一两准至元钞五贯白银一两赤金一钱元之钞法至是盖三变矣大抵至元钞五倍於中统至大钞又五倍於至元然未及期年仁宗即位以倍数太多轻重失宜遂有罢银钞之诏而中统至元二钞终元之世盖常行焉凡钞之昏烂者至元二年委官就交钞库以新钞倒换除工墨三十文三年减为二十文二十二年复增如故其贯伯分明微有破损者并令行用违者罪之所倒之钞每季各路就令纳课正官解赴省部焚毁隶行省者就焚之大德二年户部定昏钞为二十五样泰定四年又定焚毁之所皆以亷访司官监临隶行省者行省官同监其制之大略如此若钱自九府圜法行於成周历代未尝或废元之交钞宝钞虽皆以钱为文而钱则弗之铸也武宗至大三年初行钱法立资国院泉货监以领之其钱曰至大通宝者一文准至大银钞一厘曰大元通宝者一文准至大通宝钱一十文历代铜钱悉依古例与至大钱通用其当五当三折二并以旧数用之明年仁宗复下诏以鼓铸弗给新旧资用其弊滋甚与银钞皆废不行所立院监亦皆罢革而专用至元中统钞云

岁印钞数

中统元年中统钞七万三千三百五十二锭 二年中统钞三万九千一百三十九锭 三年中统钞八万锭 四年中统钞七万四千锭至元元年中统钞八万九千二百八锭 二年中统钞一十一万六千二百八锭 三年中统钞七万七千二百五十二锭 四年中统钞一十万九千四百八十八锭 五年中统钞二万九千八百八十锭 六年中统钞二万二千八百九十六锭 七年中统钞九万六千七百六十八锭 八年中统钞四万七千锭 九年中统钞八万六千二百五十六锭 十年中统钞一十一万一百九十二锭 十一年中统钞二十四万七千四百四十锭 十二年中统钞三十九万八千一百九十四锭 十三年中统钞一百四十一万九千六百六十五锭 十四年中统钞一百二万一千六百四十五锭 十五年中统钞一百二万三千四百锭 十六年中统钞七十八万八千三百二十锭十七年中统钞一百一十三万五千八百锭 十八年中统钞一百九万四千八百锭 十九年中统钞九十六万九千四百四十四锭 二十年中统钞六十一万六百二十锭 二十一年中统钞六十二万九千九百四锭 二十二年中统钞二百四万三千八十锭 二十三年中统钞二百一十八万一千六百锭 二十四年中统钞八万三千二百锭至元钞一百万一千一十七锭 二十五年至元钞九十二万一千六百一十二锭 二十六年至元钞一百七十八万九十三锭 二十七年至元钞五十万二百五十锭 二十八年至元钞五十万锭 二十九年至元钞五十万锭 三十年至元钞二十六万锭三十一年至元钞一十九万三千七百六锭 元贞元年至元钞二十一万锭 二年至元钞四十万锭大德元年至元钞四十万锭 二年至元钞二十

九万九千九百一十锭 三年至元钞九十万七十五锭 四年至元钞六十万锭 五年至元钞五十万锭 六年至元钞二百万锭 七年至元钞一百五十万锭 八年至元钞五十万锭 九年至元钞五十万锭 十年至元钞一百万锭 十一年至元钞一百万锭 至大元年至元钞一百万锭 二年至元钞一百万锭 三年至大银钞一百四十五万三百六十八锭 四年至元钞二百一十五万锭中统钞一十五万锭 皇庆元年至元钞二百二十二万二千三百三十六锭中统钞一十万锭 二年至元钞二百万锭中统钞二十万锭 延佑元年至元钞二百万锭中统钞一十万锭 二年至元钞一百万锭中统钞一十万锭 三年至元钞四十万锭中统钞一十万锭 四年至元钞四十八万锭中统钞一十万锭 五年至元钞四十万锭中统钞一十万锭 六年至元钞一百四十八万锭中统钞一十万锭 七年至元钞一百四十八万锭中统钞一十万锭 至治元年至元钞一百万锭中统钞五万锭二年至元钞八十万锭中统钞五万锭 三年至元钞七十万锭中统钞五万锭 泰定元年至元钞六十万锭中统钞一十五万锭 二年至元钞四十万锭中统钞一十万锭 三年至元钞四十万锭中统钞一十万锭 四年至元钞四十万锭中统钞一十万锭 天历元年至元钞三十一万九百二十锭中统钞三万五百锭 二年至元钞一百一十九万二千锭中统钞四万锭

元史卷九十三

元史卷九十三考证

至元七年颁农桑之制一十四条 按元典章载是时颁农桑制几十五条俱详着其目志云十四条误

新收交参户第一年五斗第二年七斗五升 原本脱第二年一句据续通考改增

卷九十四

<史部,正史类,元史>

钦定四库全书

元史卷九十四

明翰林学士亚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宋濓等修

志第四十三

食货二

岁课

山林川泽之产若金银珠玉铜铁水银朱砂碧甸子铅锡矾硝鹻竹木之类皆天地自然之利有国者之所必资也而或以病民者有之矣元兴因土人呈献而定其岁入之课多者不尽收少者不强取非知理财之道者能若是乎产金之所在腹里曰益都檀景辽阳省曰大宁开元江淛省曰饶徽池信江西省曰龙兴抚州湖广省曰岳澧沅靖辰潭武冈宝庆河南省曰江陵襄阳四川省曰成都嘉定云南省曰威楚丽江大理金齿临安曲靖元江罗罗会川建昌德昌栢兴乌撒东川乌蒙产银之所在腹里曰大都真定保定云州般阳晋宁怀孟济南宁海辽阳省曰大宁江浙省曰处州建宁延平江西省曰抚瑞韶湖广省曰兴国郴河南省曰汴梁安丰汝宁陕西省曰商州云南省曰威楚大理金齿临安元江产珠之所曰大都曰南京曰罗罗曰硕达勒达曰广州产玉之所曰于阗曰费里沙产铜之所在腹里曰益都辽阳省曰大宁云南省曰大理澂江产铁之所在腹里曰河东顺德檀景济南江浙省曰饶徽宁国信庆元台衢处建宁兴化邵武漳福泉江西省曰龙兴吉安抚袁瑞赣临江桂阳湖广省曰沅潭衡武冈宝庆永全常宁道州陕西省曰兴元云南省曰中庆大理金齿临安曲靖瀓江罗罗建昌产朱砂水银之所在辽阳省曰北京湖广省曰沅潭四川省曰思州产碧甸子之所曰和林曰会川产鈆鍚之所在江浙省曰铅山台处建宁延平邵武江西省曰韶州桂阳湖广省曰潭州产矾之所在腹里曰广平冀宁江浙省曰鈆山邵武湖广省曰潭州河南省曰庐州河南产硝鹻之所曰晋宁若竹木之产所在有之不可以所言也初金课之兴自世祖始其在益都者至元五年命于从刚高兴宗以漏籍民户四千於登州栖霞县淘焉十五年又以淘金户二千佥军者付益都淄莱等路淘金总管府依旧淘金其课於太府监输纳在辽阳者至元十年听李德仁於龙山县胡碧峪淘采每岁纳课金三两十三年又於辽东双城及和州等处采焉在江浙者至元二十四年立提举司以建康等处淘金夫凡七千三百六十五户隶之所辖金场凡七十余所未几以建康无金革提举司罢淘金户其徽饶池信之课皆归之有司在江西者至元二十三年抚州乐安县小曹周岁办金一百两在湖广者至元二十年拨常德澧辰沅靖民万户付金场转运司淘焉在四川者元贞元年以其病民罢之在云南者至元十四年诸路总纳金一百五锭此金课之兴革可考者然也银在大都者至元十一年听王庭璧於檀州奉先等洞采之十五年令关世显等於蓟州丰山采之在云州者至元二十七年拨民户於望云煽炼设从七品官掌之二十八年又开聚阳山银场二十九年遂立云州等处银场提举司在辽阳者延佑四年惠州银洞三十六眼立提举司办课在江浙者至元二十一年建宁南剑等处立银场提举司煽炼在湖广者至元二十三年韶州路曲江县银场听民煽炼岁输银三千两在河南者延佑三年李允直包罗山县银场课银三锭四年李珪等包霍丘县豹子崖银洞课银三十锭其所得矿率以十分之三输官此银课之兴革可考者然也珠在大都者元贞元年听民於杨村直沽口捞采命官买之在南京者至元十一年命密且安山等采於松阿哩江阿雅古江呼兰果江采之在广州者采於大步海他如鄂诺吹达尔呼图克三河之珠至元五年徙凤格等户捞焉胜州延州纳延等城之珠十三年命图鲁卜岱等捞焉此珠课之兴革可考者然也玉在费哩沙者至元十一年穆尔玛哈穆特阿里三人言淘玉之户旧有三百经乱散亡存者止七十户其力不充而费哩沙之地旁有民户六十每同淘焉於是免其差徭与淘户等所淘之玉於古都斯和尔锡喇卜丹三人所立水站递至京师此玉课之兴革可考者然也铜在益都者至元十六年拨户一千於临朐县七宝山等处采之在辽阳者至元十五年拨采木夫一千户於锦瑞州鸡山巴山等处采之在澂江者至元二十二年拨漏籍户於赛音山煽炼凡一十有一所此铜课之兴革可考者然也铁在河东者太宗丙申年立炉於西京州县拨冶户七百六十煽焉丁酉年立炉於交城县拨冶户一千煽焉至元五年始立洞冶总管府七年罢之十三年立平阳等路提举司十四年又罢之其後废置不常大德十一年听民煽炼官为抽分至武宗至大元年复立河东都提举司掌之所隶之冶八曰大通曰兴国曰惠民曰利国曰益国曰润富曰丰宁丰宁之冶盖有二云在顺德等处者至元三十一年拨冶户六千煽焉大德元年设都提举司掌之其後亦废置不常至延佑六年始罢两提举司并为顺德广平彰德等处提举司所隶之冶六曰神德曰左村曰丰阳曰临水曰沙窝曰固镇在檀景等处者太宗丙申年始於北京拨户煽焉中统二年立提举司掌之其後亦废置不常大德五年始并檀景三提举司为都提举司所隶之冶有七曰双峰曰暗峪曰银崖曰大峪曰五峪曰利贞曰锥山在济南等处者中统四年拘漏籍户三千煽焉至元五年立洞冶总管府其後亦废置不常至至大元年复立济南都提举司所隶之冶有五曰宝成曰通和曰昆吾曰元国曰富国其在各省者独江浙江西湖广之课为最多凡铁之等不一有生黄铁有生青铁有青瓜铁有蕳铁每引二百斤此铁课之兴革可考者然也朱砂水银在北京者至元十一年命蒙古达实以率宾人户於扎色茂之地采炼在湖广者沅州五寨萧雷发等每年包纳朱砂一千五百两罗管寨包纳水银二千二百四十两潭州安化县每年办朱砂八十两水银五十两碧甸子在和林者至元十年命乌玛喇采之在会川者二十一年输一千余磈此朱砂水银碧甸子课之兴革可考者然也铅锡在湖广者至元八年辰沅靖等处转运司印造锡引每引计锡一百斤官收钞三百文客商买引赴各冶支锡贩卖无引者比私盐减等杖六十其锡没官此铅锡课之兴革可考者然也矾在广平者至元二十八年路鹏举献磁州武安县矾窑一十所周岁办白矾三千斤在潭州者至元十八年李日新自具工本於浏阳永兴矾场煎烹每十斤官抽其二在河南者二十四年立矾课所於无为路每矾一引重三十斤价钞五两此矾课之兴革可考者然也竹之所产虽不一而腹里之河南怀孟陕西之京兆凤翔皆有在官竹园国初皆立司竹监掌之每岁令税课所官以时采斫定其价为三等易於民间至元四年始命制国用使司印造怀孟等路司竹监竹引一万道每道取工墨一钱凡发卖皆给引至二十二年罢司竹监听民自卖输税明年又用郭畯言於卫州复立竹课提举司凡辉怀嵩洛荆襄益都宿开等处竹货隶焉在官者办课在民者输税二十三年又命陕西竹课提领司差官於辉怀办课二十九年丞相鄂勒哲言怀孟竹课频年斫伐已损课无所出科民以输宜罢其课长养数年世祖从之此竹课之兴革可考者也若夫硝鹻木课其兴革无籍可考故不着焉

天历元年岁课之数

金课腹里四十锭四十七两三钱 江浙省一百八十锭一十五两一钱 江西省二锭四十两五钱湖广省八十锭二十两一钱 河南省三十八两六钱 四川省麸金七两二钱 云南省一百八十四锭一两九钱

银课腹里一锭二十五两 江浙省一百二十五锭三十九两二钱 江西省四百六十二锭三两五钱湖广省二百三十六锭九两 云南省七百三十

五锭三十四两三钱

铜课云南省二千三百八十斤

铁课江浙省额外铁二十四万五千八百六十七斤课钞一千七百三锭一十四两 江西省二十一万七千四百五十斤课钞一百七十六锭二十四两湖广省二十八万二千五百九十五斤 河南省三千九百三十斤 陕西省一万斤 云南省一十二万四千七百一斤

铅锡课江浙省额外铅粉八百八十七锭九两五钱铅丹九锭四十二两二钱墨锡二十四锭一十两二钱 江西省锡一十七锭七两 湖广省铅一千七百九十八斤

矾课腹里三十三锭二十五两八钱 江浙省额外四十二两五钱 河南省额外二千四百一十四锭三十三两一钱

硝鹻课晋宁路二十六锭七两四钱

竹木课腹里木六百七十六锭一十五两四钱额外木七十三锭二十五两三钱竹二锭四十两额外竹一千一百三锭二两二钱 江浙省额外竹木九千三百五十五锭二十四两 江西省额外竹木五百九十锭二十三两三钱 河南省竹二十六万九千六百九十五竿板木五万八千六百条额外竹木一千七百四十八锭三十两一钱

盐法

国之所资其利最广者莫如盐自汉桑弘羊始榷之而後世未有遗其利者也元初以酒醋盐税河泊金银铁冶六色取课於民岁定白银万锭太宗庚寅年始行盐法每盐一引重四百斤其价银一十两世祖中统二年减银为七两至元十三年既取宋而江南之盐所入尤广每引改为中统钞九贯二十六年增为五十贯元贞丙申每引又增为六十五贯至大己酉至延佑乙卯七年之间累增为一百五十贯凡伪造盐引者皆斩籍其家产付告人充赏犯私盐者徒二年杖七十止籍其财产之半有首告者於所籍之内以其半赏之行盐各有郡邑犯界者减私盐罪一等以其盐之半没官半赏告者然岁办之课难易各不同有因自凝结而取者解池之颗盐也有煮海而後成者河间山东两淮两浙福建等处之末盐也惟四川之盐出於井深者数百尺汲水煮之视他处为最难今各因其所产之地言之

大都之盐太宗丙申年初於白陵港三义沽大直沽等处置司设熬煎办每引有工本钱世祖至元二年又增宝坻二盐塲竈户工本每引为中统钞三两与清沧等八年以大都民户多食私盐因亏国课验口给以食盐十九年罢大都及河间山东二盐运司设户部尚书员外郎各一员别给印令於大都置局卖引盐商买引赴各场关盐发卖每岁竈户工本省台遣官逐季分给之十九年改立大都芦台越支三义沽盐使司一二十五年复立三义芦台越支三盐使司二十八年增竈户工本每引为中统钞八两二十九年以岁饥减盐课一万引入京兆盐运司添办大德元年遂罢大都盐运司并入河间

河间之盐太宗庚寅年始立河间税课所置盐场拨竈户二千三百七十六隶之每盐一袋重四百斤甲午年立盐运司庚子年改立提举盐榷所岁办三万四千七百袋癸卯年改立提举沧清盐课使所岁办盐九万袋定宗四年改真定河间等路课程所为提举盐榷沧清盐使所宪宗二年又改河间课程所为提举沧清深盐使所八年每袋增盐至四百五十斤世祖中统元年改立宣抚司提领沧清深盐使所四年改沧清深盐提领所为转运司是年办银七千六十五锭米三万三千三百余石至元元年又增三之一焉二年改立河间都转运司岁办九万五千袋七年始定例岁煎盐十万引办课银一万锭十二年改立都转运使司添竈户九百余增盐课二十万引十八年以河间竈户劳苦增工本为中统钞三贯是年又增竈户七百八十六十九年罢河间都转运司改立清沧盐使司至二十二年复立河间等路都转运盐使司增盐课为二十九万六百引二十三年改立河间都转运司通办盐酒税课二十五年增工本为中统钞五贯二十七年增竈户四百七十办盐三十五万引至大元年又增至四十五万引延佑元年以亏课停煎五万引自是至天历皆岁办四十万引所隶之场凡二十有二

山东之盐太宗庚寅年始立益都课税所拨竈户二千一百七十隶之每银一两得盐四十斤甲午年立山东盐运司中统元年岁办银二千五百锭三年命课税隶山东都转运司四年令益都山东民户月买食盐三斤竈户逃亡者招民户补之是岁办银三千三百锭至元二年改立山东转运司办课银四千六百锭一十九两是年户部造山东盐引六年增岁办盐为七万一千九百九十八引自是每岁增之至十二年改立山东都转运司岁办盐一十四万七千四百八十七引十八年增竈户七百又增盐为一十六万五千四百八十七引竈户工本钱亦增为中统钞三贯二十三年岁办盐二十七万一千七百四十二引二十六年减为二十二万引大德十年又增为二十五万引至大元年之後岁办正余盐为三十一万引所隶之场凡一十有九

河东之盐出解州盐池池方一百二十里每岁五月场官伺池盐生结令夫搬摝盐花其法必值亢阳池盐方就或遇阴两则不能成矣太宗庚寅年始立平阳府徵收课税所从实办课每盐四十斤得银一两癸巳年拨新降户一千命盐使姚行简等修理盐池损坏处所宪宗壬子年又增拨一千八十五户岁捞盐一万五千引办课银三千锭世祖中统二年初立陕西转运司仍置解盐司於路村三年以太原民户自煎小盐岁办课银一百五十锭五年又增小盐课银为二百五十锭至元三年谕陕西四川以所办盐课赴行制国用使司输纳盐引令制国用使司给降四年立陕西四川转运司六年立太原提举盐使司直隶制国用使司十年命捞盐户九百八十余每丁捞盐一石给工价钞五钱岁办盐六万四千引计中统钞一万一千五百二十锭二十三年改立陕西都转运司兼办盐酒醋竹等课二十九年减大都盐课一万引入京兆盐司添办是年五月又革京兆盐司一止存盐运司大德十一年增岁额为八万二千引至大元年又增煎余盐为二万引通为一十万二千引延佑三年以池为雨所坏止办课钞八万二千余锭於是晋宁陕西之民改食常仁红盐怀孟河南之民改食沧盐五年乃免河南怀孟南阳三路今岁陕西盐课仍授盐运使暨所临路府州县正官兼知渠堰事责以疏通壅塞六年改陕西运司为河东解盐等处都转运盐使司直隶中书省十月罢陕西行省所委巡盐官六十八员添设通判一员别铸分司印二又罢捞盐提领二十员改立提领所二增余盐五百料是年实捞盐一十八万四千五百引天历二年办课钞三十九万五千三百九十五锭

四川之盐为场凡一十有二为井凡九十有五在成都夔府重庆叙南嘉定顺庆潼川绍庆等路万山之间元初设拘榷课税所分拨竈户五千九百余隶之从实办课後为盐井废坏四川军民多食解盐至元二年立兴元四川盐运司修理盐井仍禁解盐不许过界八年罢四川茶盐运司十六年复立之十八年并盐课入四川道宣慰司十九年复立陕西四川转运司通办盐课二十二年改立四川盐茶运司分京兆运司为二岁煎盐一万四百五十一引二十六年一万七千一百五十二引皇庆元年以竈户艰辛减煎余盐五千引天历二年办盐二万八千九百一十引计钞八万六千七百三十锭

辽阳之盐太宗丁酉年始命北京路徵收课税所以大盐泊硬盐立随车随引载盐之法每盐一石价银七钱半带纳匠人米五升癸卯年海兰路岁办课白布二千匹率宾路布一千匹至元四年立开元等路运司三年禁东京?州奇尔实勒盐不许过涂河界是年谕各位下盐课如例输纳二十四年泺州四处盐课旧纳羊一千者亦令如例输钞延佑二年又命食盐人户岁办课钞每两率加五焉

两淮之盐至元十三年命提举玛哩范章依宋旧例办课每引重三百斤其价为中统钞八两十四年立两淮都转运使司每引始改为四百斤十六年额办五十八万七千六百二十三引十八年增为八十万引二十六年减一十五万引三十年以襄阳民改食扬州盐又增八千二百引大德四年谕两淮盐运司设关防之法凡盐商经批验所发卖者所官收批引牙钱其不经批验所者本仓就收之八年以竈户艰辛遣官究议停煎五万余引天历二年额办正余盐九十五万七十五引计中统钞二百八十五万二百二十五锭所隶之场凡二十有九其工本钞亦自四两递增至十两云

两淛之盐至元十四年立运司岁办九万二千一百四十八引每引分作二袋每袋依宋十八界会子折中统钞九两十八年增至二十一万八千五百六十二引十九年每引於旧价之上增钞四贯二十一年置常平局以平民间盐价二十三年增岁办为四十五万引二十六年减十万引三十年置局卖盐鱼盐於海滨渔所三十一年并煎盐地四十四所为三十四塲大德三年立两浙盐运司检校所四五年增额为四十万引至大元年又增余盐五万引延佑六年罢四检校所立嘉兴绍兴等处盐仓官三十四塲各塲监运官一员岁办五十万引七年各运司盐课以十分为率收白银一分每银一锭凖盐课四十锭其工本钞浙西一十一塲止盐每引递增至二十两余盐至二十五两浙东二十三塲正盐每引递增至二十五两余盐至三十两云

福建之盐至元十三年始收其课为盐六千五十五引十四年立市舶司兼办盐锞二十年增至五万四千二百引二十四年改立福建等处转运盐使司岁办盐六万引二十九年罢福建盐运司及盐使司改立福建盐课提举司增盐为七万引大德四年後立盐运司九年又罢之并入本道宣慰司十年又立盐课都提举司增盐至十万引至大元年又增至十三万引四年改立福建盐运司至顺元年实办课三十八万七千七百八十三锭其工本钞煎盐每引递增至二十贯晒盐每引至一十七贯四钱所隶之场有七

广东之盐至元十三年克广州因宋之旧立提举司从实办课十六年立江西盐铁茶都转运司所辖盐使司六各场立管勾是年办盐六百二十一引二十二年分江西盐隶广东宣慰司岁办一万八百二十五引二十三年并广东盐司及市舶提举司为广东盐课市舶提举司每岁办盐一万一千七百二十五引大德四年增至正余盐二万一千九百八十二引十年又增至三万引十一年三万五千五百引至大元年又增余盐二万五千引延佑二年岁煎五万五百引五年又增至五万五百五十二引所隶之场凡十有三

广海之盐至元十三年初立广海盐课提举司办盐二万四千引三十年又立广西石康盐课提举司大德十年增一万一千引至大元年又增余盐一万五千引延佑二年正余盐通为五万一百六十五引

凡天下一岁总办之数唯天历为可考今并着於后盐总二百五十六万四千余引

盐课钞总七百六十六万一千余锭

茶法

榷茶始於唐德宗至宋遂为国赋额与盐等矣元之茶课由约而博大率因宋之旧而为之制焉世祖至元五年用运使白赓言榷成都茶於京兆巩昌置局发卖私自采卖者其罪与私盐法同六年始立西蜀四川盐榷茶场使司掌之十二年既平宋复用左丞吕文焕言榷江西茶以宋会五十贯准中统钞一贯十三年定长引短引之法以三分取一长引每引计茶一百二十斤收钞五钱四分二厘八毫短引计茶九十斤收钞四钱二分八毫是岁徵一千二百余锭十四年取三分之半增至二千三百余锭十五年又增至六千六百余锭十七年置榷茶都转运司于江州总江淮荆湖福广之税而遂除长引专用短引每引收钞二两四钱五分草茶每引收钞二两二钱四分十八年增额至二万四千锭十九年以江南茶课官为置局令客买引通行货卖岁终增二万锭二十一年转运使言各处食茶课程抑配於民非便於是革之而以其所革之数於正课每引增一两五分通为三两五钱二十三年又以李起南言增为五贯是年徵四万锭二十五年改立江西等处都转运司二十六年丞相僧格增引税为一十贯三十年又改江南茶法凡管茶提举司一十六所罢其课少者五所并入附近提举司每茶商货茶必命賫引无引者与私茶同引之外又有茶由以给卖零茶者初每由茶九斤收钞一两至是自三斤至三十斤分为十等随处批引局同每引收钞一钱元贞元年有献利者言旧法江南茶商至江北者又税之其在江南卖者亦宜更税如江北之制於是朝议复增江南课二千锭而弗税是年凡征八万三千锭至大元年以龙兴瑞州为皇太后汤沐邑其课入徽政院四年增额至一十七万一千一百三十一锭皇庆二年更定江南茶法又增至一十九万二千八百六十六锭延佑元年改设批验茶由局官五年用江西茶副法和尔丹言立减引添课之法每引增税为一十二两五钱通办钞二十五万锭七年遂增至二十八万九千二百一十一锭天历二年始罢榷司而归诸州县其岁征之数盖与延佑同至顺之後无籍可考他如范殿帅茶西番大叶茶建宁胯茶亦无从知其始末故皆不着

酒醋课

元之有酒醋课自太宗始其後皆着定额为国赋之一焉利之所入亦厚矣初太宗辛卯年立酒醋务坊场官榷酤办课仍以各州府司县长官充提点官隶徵收课税所其课额验民户多寡定之甲午年颁酒麯醋货条禁私造者依条治罪世祖至元十六年以大都河间山东酒醋商税等课并入盐运司二十二年诏免农民醋课是年二月命随路酒课依京师例每石取一十两三月用右丞卢世荣等言罢上都醋课其酒课亦改榷酤之制令酒户自具工本官司拘卖每石止输钞五两二十八年诏江西酒醋之课不隶茶运司福建酒醋之课不隶盐运司皆依旧令有司办之二十九年丞相鄂勒哲等言杭州省酒课岁办二十七万余锭湖广龙兴岁办止九万锭轻重不均乃减杭州省十分之二令湖广龙兴南京三省分办大德八年大都酒课提举司设槽房一百所九年并为三十所每所一日所醖不许过二十五石之上十年复增三所至大三年又增为五十四所其制之可考者如此若夫累朝以课程拨赐诸王公主及各寺者凡九所云

天下每岁总入之数

酒课腹里五万六千二百四十三锭六十七两一钱辽阳行省二千二百五十锭一十一两二钱 河

南行省七万五千七十七锭一十一两五钱 陕西行省一万一千七百七十四锭三十四两四钱 四川行省七千五百九十锭二十两 甘肃行省二千七十八锭三十五两九钱 云南行省?二十万一千一百一十七索 江浙行省一十九万六千六百五十四锭二十一两三钱 江西行省五万八千六百四十锭一十六两八钱 湖广行省五万八千八百四十八锭四十九两八钱

醋课腹里三千五百七十六锭四十八两九钱 辽阳行省三十四锭二十六两五钱 河南行省二千七百四十锭三十六两四钱 陕西行省一千五百七十三锭三十九两二钱 四川行省六百一十六锭一十二两八钱 江浙行省一万一千八百七十锭一十九两六钱 江西行省九百五十一锭二十四两五钱 湖广行省一千二百三十一锭二十七两九钱

商税

商贾之有税本以抑末而国用亦资焉元初未有定制太宗甲午年始立徵收课税所凡仓库院务官并合千人等命各处官司选有产有行之人充之其所办课程每月赴所输纳有贸易借贷者并徒二年杖七十所官扰民取财者者罪亦如之世祖中统四年用阿哈玛王光祖等言凡在京权势之家为商贾及以官银卖买之人并令赴务输税入城不吊引者同匿税法至元七年遂定三十分取一之制以银四万五千锭为额有溢额者别作增余是年五月以上都商旅往来艰辛特免其课凡典卖田宅不纳税者禁之二十年诏各路课程差亷干官二员提调增羡者迁赏亏兑者赔偿降黜凡随路所办每月以其数申部违期不申及虽申不圆者其首领官初犯罚俸再犯决一十七令史加一等三犯正官取招呈省其院务官俸钞於增余钱内给之是年始定上都税课六十分取一旧城市肆院务迁入都城者四十分取一二十二年又增商税契本每一道为中统钞三钱减上都税课於一百两之中取七钱半二十六年从丞相僧格之请遂大增天下商税腹里为二十万锭江南为二十五万锭二十九年定诸路输纳之限不许过四孟月十五日三十一年诏天下商税有增余者毋作额元贞元年用平章琳沁言又增上都之税至大三年契本一道後增作至元钞三钱逮至天历之际天下总入之数视至元七年所定之额盖不啻百倍云商税额数

大都宣课提举司一十万三千六锭一十一两四锭大都路八千二百四十二锭九两七钱 上都留

守司一千九百三十四锭五两 上都税课提举司一万五百二十五锭五两 兴和路七百七十锭一十七两一钱 永平路二千二百七十二锭四两五钱 保定路六千五百七锭二十三两五钱 嘉定路一万七千四百八锭三两九钱 顺德路二千五百七锭九两九钱 广平路五千三百七锭二十两二钱 彰德路四千八百五锭四十二两八钱 大名路一万七百九十五锭八两五钱 怀庆路四千九百四十九锭二两 卫辉路三千六百六十三锭七两 河间路一万四百六十六锭四十七两二钱东平路七千一百四十一锭四十八两四钱 东

昌路四千八百七十九锭三十二两 济宁路一万二千四百三锭四两一钱 曹州六千一十七锭四十六两三钱 濮州二千六百七十一锭七钱 高唐州四千二百五十九锭六两 泰安州二千一十三锭二十五两四钱 冠州七百三十八锭一十九两七钱 宁海州九百四十四锭三钱 德州二千九百一十九锭四十二两八钱 益都路九千四百七十七锭一十五两 济南路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二锭三十六两六钱 般阳路三千四百八十六锭九两 大同路八千四百三十八锭一十九两一钱冀宁路一万七百一十四锭三十四两六钱 晋

宁路二万一千三百五十九锭四十两二钱

岭北行省四百四十八锭四十五两六钱 辽阳行省八千二百七十三锭四十一两四钱 河南行省一十四万七千四百二十八锭三十二两三钱 陕西行省四万五千五百七十九锭三十九两二钱四川行省一万六千六百七十六锭四两八钱 甘肃行省一万七千三百六十一锭三十六两一钱江浙行省二十六万九千二十七锭三十两三钱江西行省六万二千五百一十二锭七两三钱 湖广行省六万八千八百四十四锭九两九钱

市舶

互市之法自汉通南粤始其後历代皆尝行之至宋置市舶司于浙广之地以通诸番货易则其制为益详矣元自世祖定江南凡邻海诸郡与番国往还互易舶货者其货以十分取一麤者十五分取一以市舶官主之其?舶回帆必着其所至之地验其所易之物给以公文为之期日大抵皆因宋旧制而为之法焉於是至元十四年立市舶司一於泉州令孟古岱领之立市舶司三於庆元上海澉浦令福建安抚使杨发督之每岁招集舶商於番邦博易珠翠香货等物及次年回帆依例抽解然後听其货卖时客舶自泉福贩土产之物者其所徵亦与番货等上海市舶司提控王楠以为言於是定双抽单抽之制双抽者番货也单抽者土货也十九年又用耿左丞言以钞易铜钱令市舶司以钱易海外金珠货物仍听舶户通贩抽分二十年遂定抽分之法是年十月孟古岱言舶商皆以金银易香木於是下令禁之唯铁不禁二十一年设市舶都转运司於杭泉二州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凡权势之家皆不得用已钱入番为贾犯者罪之仍籍其家产之半其诸番客旅就官船卖买者依例抽之二十二年并福建市舶司入盐运司改曰都转运司领福建漳泉盐货市舶二十三年禁海外博易者毋用铜钱二十五年又禁广州官民毋得运米至占城诸番出粜二十九年命市船验货抽分是年十一月中书省定抽分之数及漏税之法凡商旅贩泉福等处已抽之物於本省有市舶司之地卖者细色於二十五分之中取一麤色於三十分之中取一免其输税其就市舶司买者止於卖处收税而不再抽漏舶物货依例断没三十年又定市舶抽分杂禁凡二十一条条多不能尽载择其要者録焉泉州上海澉浦温州广东杭州庆元市舶司凡七所独泉州於抽分之外又取三十分之一以为税自今诸处悉依泉州例取之仍以滥州市舶司并入庆元杭州市舶司并入税务凡金银铜铁男女并不许私贩入番行省行泉府司市舶司官每年於回帆之时皆前期至抽解之所以待舶船之至先封其堵以次抽分违期及作弊者罪之三十一年成宗诏有司勿拘海舶听其自便元贞元年以舶船至岸隐漏物货者多命就海中逆而閲之二年禁海商以细货於马八儿呗喃梵荅剌亦纳三番国交易别出钞五万锭令沙布鼎等议规运之法大德元年罢行泉府司二年并澉浦上海入庆元市舶提举司直隶中书省是年又置制用院七年以禁商下海罢之至大元年复立泉府院整治市舶司事二年罢行泉府院以市舶提举司隶行省四年又罢之延佑元年复立市舶提举司仍禁人下番官自发船贸易回帆之日细物十分抽二麤物十五分抽二七年以下番之人收丝银细物易于外国又并提举司罢之至治二年复立泉州庆元广东三处提举司申严市舶之禁三年听海商贸易归徵其税泰定元年诸海舶至者止令行省抽分其大略如此若夫中买宝货之制泰定三年命省臣依累朝呈献例给价天历元年以其蠧耗国财诏加禁止凡中献者以违制论云

额外课

元有额外课谓之额外者岁课皆有额而此课不在其额中也然国之经用亦有赖焉课之名凡三十有二其一曰历日二曰契本三曰河泊四曰山场五曰窑冶六曰房地租七曰门摊八曰池塘九曰蒲苇十曰食羊十一曰荻苇十二曰煤炭十三曰撞岸十四曰山查十五曰麯十六曰鱼十七曰漆十八曰酵十九曰山泽二十曰荡二十一曰柳二十二曰牙例二十三曰乳牛二十四曰抽分二十五曰蒲二十六曰鱼苗二十七曰柴二十八曰羊皮二十九曰磁三十曰竹苇三十一曰姜三十二曰白药其岁入之数唯天历元年可考云

历日总三百一十二万三千一百八十五本计中统钞四万五千九百八十锭三十二两五钱内腹里七万二千一十本计钞八千五百七十锭三十一两一钱行省二百五十五万一千一百七十五本计钞三万七千四百一十锭一两四钱大历二百二十万二千二百三本每本钞一两计四万四千四十四锭三两小历九十一万五千七百二十五本每本钞一钱计一千八百三十一锭三十二两五钱囘囘历五千二百五十七本每本钞一两计一百五锭七两契本总三十万三千八百道每道钞一两五钱计中统钞九千一百一十四锭内腹里六万八千三百三十二道计钞二千四十九锭四十八两行省二十三万五千四百六十八道计钞七千六十四锭二两河泊课总计钞五万七千六百四十三锭二十三两四钱内腹里四百六锭四十六两二钱行省五万七千二百三十六锭二十七两一钱

山场课总计钞七百一十七锭四十九两一钱内腹里二百三十九锭一十三两四钱行省四百八十锭三十五两六钱

窑冶课总计钞九百五十六锭四十五两九钱内腹里一百九十七锭三十二两四钱行省七百五十九锭一十三两

房地租钱总计钞一万二千五十三锭四十八两四钱内腹里九百六十六锭五两三钱行省一万一千八十七锭四十三两一钱

门摊课总计钞二万六千八百九十九锭一十九两一钱内湖广省二万六千一百六十七锭三两四钱江西省三百六十锭一两五钱河南省三百七十二锭一十四两一钱

池塘课总计钞一千九锭二十六两五钱内江浙省二十四锭二十二两七钱江西省九百八十五锭三两八钱

蒲苇课总计钞六百八十六锭三十三两四钱内腹里一百四十二锭五两八钱行省五百四十五锭二十七两六钱

食羊等课总计钞一千七百六十锭二十九两七钱内大都路四百三十八锭上都路三百锭兴和路三百锭大同路三百九十三锭羊市二百二十九锭二十九两七钱煤木所一百锭

荻苇课总计钞七百二十四锭六两九钱内河南省六百四十四锭五两八钱江西省八十锭一两八钱煤炭课总计钞二千六百一十五锭二十六两四钱内大同路一百二十九锭一两九钱煤木所二千四百九十六锭二十四两五钱

撞岸课总计钞一百八十六锭三十七两五钱内般阳路一百六十锭二十四两宁海州二十六锭一十三两五钱恩州一十三两八钱

山查课总计钞七十五锭二十六两四钱内真定路一锭二十五两八钱广平路四十锭五两一钱大同路三十三锭四十五两四钱

麯课江浙省钞五十五锭三十七两四钱

鱼课江浙省钞一百四十三锭四十两四钱

漆课总计钞一百一十二锭二十六两内四川省广元路一百一十一锭二十五两八钱

酵课总计钞二十九锭三十七两八钱内腹里永平路二十三锭二十五两四钱江西行省六锭一十二两五钱

山泽课总计钞二十四锭二十一两一钱内彰德路一十三锭四十两怀庆路一十锭三十一两一钱荡课平江路八百八十六锭七钱

柳课河间路四百二锭一十四两八钱

牙例课河间路二百八锭三十三两八钱

乳牛课真定路二百八锭三十两

抽分课黄州路一百四十四锭四十四两五钱蒲课晋宁路七十二锭

鱼苗课龙兴路六十五锭八两五钱

柴课安丰路三十五锭一十一两七钱

羊皮课襄阳路一十锭四十八两八钱

磁课冀宁路五十八锭

竹苇课奉元路三千七百四十六锭三两六钱姜课兴元路一百六十二锭二十七两九钱

白药课彰德路一十四锭二十五两

元史卷九十四

元史卷九十四考证

大德元年罢大都盐运司并入河间 成帝纪作七年食货志末卷载王思诚等盐法议文内并同此云元年误

至元十三年定长引长引收钞五钱四分二厘八毫按续集通考定长引收钞六钱四分有奇

卷九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元史卷九十五

明翰林学士亚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宋濂等修

志第四十四

食货三

岁赐

自昔帝王於其宗族姻戚必致其厚者所以明亲亲之义也元之为制其又厚之至者欤凡诸王及后妃公主皆有食采分地其路府州县得荐其私人以为监秩禄受命如王官而不得以岁月通选调其赋则五户出丝一斤不得私徵之皆输诸有司之府视所当得之数而给与之其岁赐则银币各有差始定於太宗之时而增於宪宗之日及世祖平江南又各益以民户时科差未定每户折支中统钞五钱至成宗复加至二贯其亲亲之义若此诚可为厚矣至矣至於勲臣亦然又所以大报功也故详着其所赐之人及其数之多寡于後诸王

太祖叔达尔扎官人位

岁赐银三十锭段一百匹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宁海州一万户延佑六年实有四千五百三十二户计丝一千八百一十二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拨南丰州一万一千户计钞四百四十锭

太祖弟楚齐格尔大王子淄川王位

岁赐银一百锭段三百匹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般阳路二万四千四百九十三户延佑六年实有七千九百五十四户计丝三千六百五十六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三年分拨信州路三万户计钞一千二百锭

太祖弟哈准大王子济南王位

岁赐银一百锭绵六百二十五斤小银色丝五千斤段三百匹羊皮一千张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济南路五万五千二百户延佑六年实有二万一千七百八十五户计丝九千六百四十八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建昌路六万五千户计钞二千六百锭

太祖弟鄂齐尔诺延位

岁赐银一百锭绢五千九十八匹绵五千九十八斤段三百匹诸物折中统钞一百二十锭羊皮五百张金一十六锭四十五两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益都路等处六万二千一百五十六户延佑六年实有二万八千三百一户计丝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建宁路七万一千三百七十七户计钞二千八百五十五锭

太祖弟伯勒格台大王子广宁王位

岁赐银一百匹段三百匹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恩州一万一千六百三户延佑六年实有二千四百二十户计丝一千三百五十九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铅山州一万八千户计钞七百二十锭

太祖长子卓沁大王位

岁赐段三百匹常课段一千匹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平阳四万一千三百二户戊戌年真定晋州一万户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永州六万户计钞二千四百锭

太祖次子察罕台大王位

岁赐银一百锭段三百匹绵六百二十五斤常课金六锭六两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太原四万七千三百三十户戊戌年真定深州一万户延佑六年实有一万七千二百一十一户计丝六千八百三十八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澧州路六万七千三百三十户计钞二千六百九十三锭

太祖第三子太宗子定宗位

岁赐银一十六锭三十三两段五十匹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大名六万八千五百九十三户延佑六年实有一万二千八百三十五户计丝五千一百九十三斤

太祖第四子睿宗子额哷布格大王位

岁赐银一百锭段三百匹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真定路八万户延佑六年实有一万五千二十八户计丝五千一十三斤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抚州路一十万四千户计钞四千一百六十锭

太祖第五子乌拉齐太子无嗣

太祖第六子科尔戬太子子河间王位

岁赐银一百锭段三百匹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河间路四万五千九百三十户延佑六年实有一万一百四十户计丝四千四百七十九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衡州路五万三千九百三十户计钞二千一百五十七锭

太宗子哈坦大王位

岁赐银一十六锭三十三两段五十匹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汴梁在城户至元三年改拨郑州延佑六年实有二千三百五十六户计丝九百三十六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常宁州二千五百户计抄一百锭

太宗子默哷大王位

岁赐银一十六锭三十三两段五十匹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汴梁在城户至元三年改拨钧州一千五百八十四户延佑六年实有二千四百九十六户计丝九百九十七斤

太宗子哈斯大王位

岁赐银一十六锭三十三两段五十匹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汴梁路在城户至元三年改拨蔡州三千八百一十六户延佑六年实有三百八十八户计丝一百五十四斤

太宗子库春太子位

岁赐银六十六锭三十三两段一百五十匹五户丝丁巳年分拨汴梁路在城户至元三年改拨睢州五千二百一十四户延佑六年实有一千九百三十七户计丝七百六十四斤

太宗子奎腾太子位

岁赐银十六锭三十三两段五十匹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东京路四万七千七百四十一户延佑六年实有一万七千八百二十五户计丝三千五百二十四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常德路四万七千七百四十户计钞一千九百九锭

睿宗长子宪宗子乌苏岱大王位

岁赐银八十二锭段三百匹又泰定二年鸿和特穆尔大王改封并王增岁赐银十锭巴尔图大王银八锭又泰定三年明埓克和塔拉皇后位下添岁赐中统钞千锭段五十匹绢五十匹五户丝癸丑年查过卫辉路三千三百四十四户延佑六年实有二千二百八十户计丝九百一十六斤

睿宗子世祖次子裕宗位

裕宗妃伯奇音济齐

岁赐银五十锭

江南户钞延佑三年分拨江州路德化县二万九千七百五十户计钞一千一百九十锭

裕宗子顺宗子武宗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怀庆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二户

江南户钞大德八年分拨瑞州路六万五千户计钞二千六百锭

睿宗子锡里库大王位

岁赐银一百锭段二百匹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彰德路二万五千五十六户延佑六年实有二千九百二十九户计丝二千二百一斤

睿宗子额哷布格大王位【见前】

睿宗子默格大王位

岁赐银五十锭段三百匹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河南府五千五百五十二户延佑六年实有八百九户计丝三百三十三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茶陵州八千五十二户计钞三百二十四锭

睿宗子博绰大王位

岁赐银五十锭段三百匹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真定蠡州三千三百四十七户延佑六年实有一千四百七十二户计丝六百一十二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耒阳州五千三百四十七户计钞二百一十三锭

睿宗子苏都勒噶大王位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认济南等处五千户延佑六年实有五十户计丝二十斤

世祖长子多尔济太子位

腹里江南无分拨户

世祖次子裕宗后位

岁赐段一千匹绢一千匹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龙兴路一十万五千户计钞四千二百定又四集赛伴当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拨瑞州上高县八千户计钞三百三十锭

世祖次子安西王莾噶拉木位

岁赐段一千匹绢一千匹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吉州路六万五千户计钞二千六百锭

世祖次子北安王诺木罕位

岁赐段一千匹绢一千匹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二年分拨临江路六万五千户计钞二千六百锭

世祖次子平远王库库楚位

岁赐段匹物料折钞一千六百五十六锭银五十锭折钞一千锭

江南户钞泰定元年分拨永福县一万三千六百四户计钞五百四十四锭

世祖次子西平王鄂罗齐位

岁赐段匹物料折钞一千六百五十六锭银五十锭折钞一千锭

江南户钞大德七年分拨南恩州一万三千六百四户计钞五百四十四锭

世祖次子阿雅噶齐大王位

岁赐银五十锭折钞一千锭段匹物料折抄一千六百五十六锭

江南户钞皇庆元年分拨邵武路光泽县一万三千六百四户计钞五百四十四锭

世祖次子镇南王托欢位

岁赐银五十锭段匹物料折钞一千六百五十六锭

江南户钞皇庆元年分拨福州路宁德县一万三千六百四十户计钞五百四十四锭

世祖次子云南王和克齐位

岁赐银五十锭折钞一千锭段匹物料折钞一千六百五十六锭

江南户钞皇庆元年分抚福州路福安县一万三千六百四户计钞五百四十四锭

世祖次子和塔拉特穆尔太子位

岁赐银五十锭折钞一千锭段匹物料折钞一千六百五十六锭

江南户钞皇庆元年分拨泉州路南安县一万三千六百四户计钞五百四十四锭

裕宗长子晋王噶玛拉位

岁赐段一千匹绢一千匹又多尔济延佑元年为始年例支中统钞一千锭

五户丝库库布哈所管益都二十九户

江南户钞皇庆元年分拨南康路六万五千户又德勒格尔布哈湘宁王分拨湘乡县六万五千户计钞二千六百锭

顺宗子阿克尔克魏王位

江南户钞皇庆元年分拨庆元路六万五千户计钞二千六百锭

顺宗子武宗子明宗位

江南户钞延佑二年分拨湘潭州六万五千户计钞二千六百锭

哈呾大王位

五户丝戊午年分拨济南漏籍二百户延佑六年实有一百九十三户计丝七十七斤

阿尔衮彻尔大王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广平三十户延佑三年实有五户计丝二斤

呼喇济大王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广平等处一百五十户延佑三年实有八十七户计丝三十四斤

喇特纳实哩豫王

天历元年分拨江西行省南康路

后妃公主

太祖四大鄂尔多

大鄂尔多

岁赐银四十三锭红紫罗二十匹染绢一百匹杂色绒五千斤针三千个段七十五匹常课段八百匹

五户丝乙卯年分拨保定路六万户延佑六年实有一万二千六百九十三户计丝五千二百七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赣州路二万户计钞八百锭

第二鄂尔多

岁赐银五十锭段七十五匹常课段一千四百九十匹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河间青城县二千九百户延佑六年实有一千五百五十六户计丝六百五十七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赣州路一万五千户计钞六百锭

第三鄂尔多

岁赐银五十锭段七十五匹常课段六百八十二匹

五户丝壬子年查认过真定等处畸零三百一十八户延佑六年实有一百二十一户计丝四十八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赣州路二万一千户计钞八百四十锭

第四鄂尔多

岁赐银五十锭段七十五匹

五户丝壬子年分拨真定等处二百八十三户延佑六年实有一百一十六户计丝四十六斤又巴拜岱及妃子位至元二十五年分拨河间清州五百一十户计丝二百四斤

世祖四鄂尔多

大鄂尔多

岁赐银五十锭

江南户钞大德三年分拨袁州路宜春县一万户计钞一千六百锭

第二鄂尔多

岁赐银五十锭又七锭段一百五十匹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袁州路分宜县四千户计钞一百六十锭大德四年分拨袁州路萍乡州四万二千户计钞一千六百八十锭

第三鄂尔多

岁赐银五十锭

江南户钞大德十年分拨袁州路宜春院二万九千七百五十户计钞一千一百九十锭

第四鄂尔多

岁赐银五十锭

江南户钞大德十年分拨袁州路万载县二万九千七百五十户计钞一千一百九十锭

顺宗后位

岁赐段五百匹

江南户钞大德二年分拨三万二千五百户

武宗鄂尔多

珍珍格皇后位

岁赐银五十锭钞五百锭

江南户钞延佑二年分拨湘阴州四万二千户计钞一千六百八十锭

鄂勒哲岱皇后位

岁赐银五十锭

江南户钞延佑二年分拨潭州路衡山县二万九千七百五十户计钞一千一百九十锭

额斯伦公主位

至元六年分拨葭州等处种田三百户

赵国公主位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高唐州二万户延佑六年实有六千七百二十九户计丝二千三百九十九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柳州路二万七千户计钞一千八十锭

鲁国公主位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济宁路三万户延佑六年实有六千五百三十户计丝二千二百九斤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汀州四万户计钞一千六百锭

昌国公主位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一万二千六百五十二户延佑六年实有三千五百三十一户计丝二千七百六十六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广州路二万七千户计钞一千八十锭

郓国公主位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濮州三万户延佑六年实有五千九百六十八户计丝一千八百三十六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横州等处四万户计钞一千六百锭

达春驸马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真定等处畸零二百七十户延佑六年实有二百三十二户计丝九十五斤

多罗干公主位

岁赐银四锭八两段一十二匹

五户丝延佑六年实有代支户六百二十户计丝二百五十四斤

逹赉公主位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延安府九千七百九十六户延佑六年实有代支户一千八百九户计丝七百二十二斤

巴图噶尔驸马

五户丝庚辰年分拨银户五百七十三户延和六年实有五十六户计丝二十二斤

特默根公主位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平阳二千一百户延佑六年实有五百六十户计丝二百二十四斤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梅州程乡县一千四百户计钞五十六锭

勲臣

穆呼哩国王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东平三万九千一十九户延佑六年实有八千三百五十四户计丝三千三百四十三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韶州等路四万一千一十九户计钞一千六百四十锭

博罗先锋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广平等处种田一百户延佑六年实有七十户计丝二十八斤

青彻尔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大名种田一百户延佑六年实有三十八户计丝一十五斤

库库布哈先锋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益都等处畸零二百七十五户延佑六年实有一百二十七户计丝一十五斤

萨奇森布哈先锋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汴梁等处二百九十一户延佑六年实有一百二十七户计丝一十五斤

阿里罕断事官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济宁等处三十五户计丝一十四斤

奇尔台巴图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东平一百户计丝四十斤

博罗罕巴图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德州等处一百五十三户计丝六十一斤

实廸官人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东平等处畸零一百一十二户计丝八十四斤

巴纳官人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东平五十二户延佑六年实有四十户计丝一十八斤

实讷岱先锋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东平一百户延佑六年实有七十八户计丝三十一斤

岱逊郡王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东平东阿县一万户延佑六年实有一千六百七十五户计丝七百二十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韶州路乐昌县一万七千户计钞四百二十八锭

阿勒达尔色辰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泰安州二万户延佑六年实有五千九百七十一户计丝二千四百二十五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桂阳州二万一千户计钞八百四十锭

卓沁台郡王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德州二万户延佑六年实有七千一百四十六户计丝二千九百四十八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连州路二万一千户计钞八百四十锭

阿尔斯兰官人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浔州路三千户计钞一百二十锭

布尔古妻佟氏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真定一百户延佑六年实有三十九户计丝一十五斤

巴达克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顺德路一万四千八十七户延佑六年实有四千四百四十六户计丝二千四百六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钦州路一万五千八十七户计钞六百二锭

右手万户三投下博罗台万户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广平路洺水州一万七千三百三十三户延佑六年实有四千七百三十三户计丝一千七百三十八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全州路清湘县一万七千九百一十九户计钞七百一十六锭

特穆尔台驸马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广平路磁州九千四百五十七户延佑六年实有二千四百七户计丝九百八十九斤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二年分拨全州路録事司九千八百七十六户计钞三百九十五锭

翁鄂罗色勒必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广平路一万五千八百七户延佑六年实有一千七百三户计丝六百八十斤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年分拨全州路灌阳县一万六千一百五十七户计钞六百四十六锭

左手九千户哈达达实千户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河间路齐东县一千二十三户延佑六年实有三百六十六户计丝一百六十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藤州苍梧县一千二百四十四户计钞九锭

伊苏布哈等四千户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河间路陵州一千三百一十七户延佑六年实有五百五十九户计丝二百二十三斤

伊苏乌哷等三千户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河间路宁津县一千七百七十五户延佑六年实有七百二十二户计丝二百八十八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藤州等处三千七百三十二户计钞二百八十锭

特哩古图千户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河间路临邑县一千四百五十户延佑六年实有三百五十四户计丝二百六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藤州一千二百四十四户计钞四十九锭

和实衮两投下一千二百户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曹州一万户延佑六年实有一千九百二十八户计丝七百四十八斤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贵州一万五百户计钞四百二十锭

呼图克官人

五户丝壬子年查认过广平等处四千户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韶州曲江县五千三百九户计钞二百十二锭

穆尔古齐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凤翔府实有一百三十户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二年分拨永州路祁阳县五千户计钞二百锭

塔斯和尔齐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东平种田户并壬子年续查户共六百八十户延佑六年实有三百八十九户计丝一百五十五斤

逹春万户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平阳等处一百八十六户延佑六年实有八十一户计丝三十七斤

察罕官人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怀孟等处三千六百六户延佑六年实有五百六十户计丝二百二十四斤

博罗干官人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保定等处四百一十五户丁巳年分拨卫辉路淇州一千一百户延佑六年实有一千九十九户计丝四百四十九斤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七年大德六年分拨四千户计钞一百六十锭

苏布特官人

五户丝下已年分拨汴梁等处一千一百户延佑六年实有五百七十七户计丝二百三十斤江南户钞至元二十年分拨钦州灵山县一千六百户计钞六十四锭

苏克敦官人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真定一千一百户延佑六年实有六十四户计丝二十八斤

伊克千户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东平等处一千一百户延佑六年实有二百九十五户计丝一百一十八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梅州一千四百户计钞五十六锭

阿古尔

五户丝癸丑年分拨益都路高苑县一千户延佑六年实有一百九十六户计丝七十八斤

巴拜千户

五户丝癸丑年分拨太原一千一百户延佑六年实有三百五十一户计丝一百四十斤

乌兰哈达千户

五户丝戊午年分拨东平等处一千户延佑六年实有四百七十九户计丝一百九十一斤

图萨官人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兴元等处种田六百户延佑六年实有二百户计丝八十斤

塔齐尔官人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平阳二百户延佑六年实有二百户计丝八十斤

济密斯巴图尔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怀孟等处一百户延佑六年实有五十户计丝二十斤

儒古官人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平阳一千户延佑六年实有六百户计丝二百四十斤

布格特穆尔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真定等处五十八户计丝二十三斤

额斯伦千户

五户丝壬子年分拨真定路一百六十九户延佑六年实有四十户计丝一十六斤

镇海相公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保定九十五户延佑六年实有五十三户计丝二十一斤

安扎尔官人

户丝壬子年分拨太原等处五百五十户延

佑六年实有九十八户计丝二十九斤

阿勒坦官人

五户丝中统元年元查平阳路种田户六十户延佑六年实有四十户计丝一十六斤

阿穆尔巴图

五户丝壬子年查大名等处三百一十户延佑六年实有三百一户计丝一百二十斤

博罗口下裴塔纳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广平等处八十二户延佑六年实有三十户计丝一十二斤

特穆尔台行省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大同等处七百五十一户延佑六年实有二百五十五户计丝一百一十斤

缫图千户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年分拨浔州三千户计钞一百二十锭

伊克太傅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上都五百四十户延佑六年实有三百户计丝一百二十斤

德格官人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大名清丰县一千七百一十三户延佑六年实有一千三百七户计丝五百七斤

博多纳巴图尔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怀孟八十八户延佑六年实有四十户计丝一十六斤

鸿和尔塔海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平阳一百四十四户延佑六年实有一百户计丝四十斤

齐喇千户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年分拨浔州路三千户计钞一百二十锭

哈喇昆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真定三十二户

苏拉中书乌尔图萨哈勒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大都等处八百七十户延佑六年实有四百四十九户计丝一百一十七斤

奇塔特穆尔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曹州三十四户延佑六年实有三十四户

奇塔特昆

岁赐绢一百匹弓弦一千条

江南户钞至元十九年分拨梅州安仁县四千户计钞一百六十锭

卓巴呼娘子

岁赐常课段四百七十匹

鱼儿泊巴拉千户

五户丝大德元年分拨真定等处一千户延佑三年实有六百户计丝二百四十斤

实保齐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衡州路安仁县四千户计钞一百六十锭

巴喇噶齐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台州路天台县四千户计钞一百六十锭

阿都齐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常德路沅江县四千户计钞一百六十锭

笔且齐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袁州路万载县三千户计钞一百二十锭

桂齐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和州历阳县四千户计钞一百六十锭

珠拉齐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婺州永康县五十户计钞二十锭

巴尔齐布尔古特齐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衡州路县六百户计钞二十四锭

阿实克巴图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卢州等处三千四百九户计钞一百三十六锭

伊克集赛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武冈路武县五千户计钞二百钞

呼图克岱尔集赛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武冈路新宁县五千户计钞二百锭

特古勒德尔集赛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常德路龙阳县五千户计钞二百锭

伊彻察喇集赛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武冈路绥宁县五千户计钞二百锭

伊噜音特穆尔千户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年分拨浔州三千户计钞一百二十锭

巴古千户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年分拨浔州三千户计钞一百二十锭

绰和尔王

江南户钞延佑二年为始支中统钞二百锭无城池

和木哈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大名等处三十三户

哈喇齐托克托呼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饶州路四千户计钞一百六十锭

塔塔古尔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真定一百户

贾达尔罕

五户丝壬子元查大都一十四户

额哷博罗齐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真定五十五户

呼图克诺延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大名二十户

呼逊和卓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真定二十七户

大特穆尔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真定二十二户

本巴和尔齐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大都八十四户

达兰官人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大宁三户

哈喇格尔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保定二十一户

锡里济万户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大都七十九户

清河县达噜噶齐伊苏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大名二十户

达尔罕刘元帅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顺德一十九户

集赛台文济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泰安州七户

笔且齐翁格台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汴梁等处四十六户

阿喽罕万户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保定一户

实都官人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大都三十一户

西川城左翼蒙古汉军万户图埒实

岁赐常课段三十五匹

巴延岱千户

岁赐段二十四匹

丹达尔

岁赐常课段六十四匹

雅克特穆尔太平王

岁赐天历元年定金十锭银五十锭钞一万锭分拨江东道太平路地五百顷

元史卷九十五

元史卷九十五考证

太祖叔逹尔札官人位 按官人在唐为士人之称杜甫逢刘主簿诗劒外官人冷是也志於太祖叔及下文勲臣并书官人考明代郡王府自镇海将军而下呼官人盖亦仍元时旧称而尊崇视唐有别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