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在路上(3)
2023-09-27 | 阅:  转:  |  分享 
  
在路上 (纪念孔子诞辰2574周年) 01 山东曲阜东南去25公里余,有尼山。山南依尼水,东南一角有丘,丘下有洞,丈余深,一块粗狂的大青石
斜铺于地,口能容一人进出,好似了孔,上蒿草林木遮蔽,一派的自然。 我在站洞前,面对象形的它,脱口而出:孔丘。 弄得同行者哈哈大笑。
他的出身有些“异常”。“私生子”,若这个概念宽泛的话,有不少人都是,古之为大成者不少,可以列出一大串串,比如嬴政、霍去病……他也
是,否则他的出生就不会和这荒郊野外扯上了联系。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他:野合而生。这四个字,很令人寻味。时,他的母亲颜征在十五
六岁,他的父亲叔梁纥已经六十六七岁,“老夫少妻”,说着好听,其实可能是贵族看到美丽女子后的临时一“兴”,管它在什么地点,管它产生不
产生什么“后果”。“野”,就不是在正规的高堂大屋,“合”,更不是“规矩”的你恩我爱,这有点“强迫”的味道,可不管怎么说,他这个“果
子”来到了人间。 这丘下的洞,据传说就是他出生的地方,应了他的名字——孔丘。 无论若何,他能随了老父亲的姓——子,有了最初的“贵族
”身份,字“仲尼”。丘,是尼山的丘,小山也;仲,第二也,可能是叔梁纥的第二个儿子(据说有同父异母的哥哥叫孟皮);尼,就是了尼山。我
的“一孔之见”,千万别当真。“ 缘生”的偶然的偶然,自然的偶然必然,必然的必然,他有了一个尊称“夫子”,那洞就名曰了“夫子洞”。出
生时间: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当时的鲁国陬邑,子为姓,孔为氏,又叫了孔子。今天是他的2574年诞辰,一个让历史骨感又丰腴的历史
老人,永远走在了历史的路上。 三岁时父亲去世,本来就没有地位的母亲被逐出家门,被迫移居到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生活。此后有了那“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的著名段子,从而走在了求学、问政、教书、立说的路上。 02现在的尼山南面,有孔子铜人巨像,几公里之外就可遥见,铜像
的周围和东面是恢弘的孔庙和尼山书院。一米九十几的孔子拉长为顶天立地的伟岸,不但把尼山衬托的高耸,更把那夫子洞顶起,华盖成了民族的苍
穹。我在像前躬身下拜,轻轻的推门走进书院,跟随他的脚步,感受遥远的思想带来的激荡,聆听那滚滚车轮入天的绝响。他之于我,有着如此迷人
的吸引:第一是首开私学。穷一己之力教天下英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发等教学方法论至今都是经典而不可逾矩。他的弟子
即使在他去世之后都紧紧追随,弟子们在曲阜(鲁城)城北的泗水上寻得墓地,从各地带回各种树栽植以示于纪念,墓地似帝王陵又不似帝王陵而谐
音了“林”,就是现在的孔林。弟子子贡在这里守墓六年,亲自种下了楷树,和后来周公旦墓前种的模树合称“楷模”,是为了后世的榜样。楷模,
你得有孔子般的思想和脚步,还得有周公旦一样的政治敏锐和鞠躬尽瘁。第二是周游列国而不息,身体和思想一直“在路上”。五十五岁那年,他告
别了故乡鲁国,带着学生也开始了长途跋涉,开始周游列国、宣传布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春秋诸国大多数国君一开始都表示欢迎和尊重孔子,也愿
意给予较好的物质待遇,却完全不在意他的政治主张,更加不希望他参与国政。一次次希望来而,又一次次失望离去。仰天长叹和满怀希望交织,他
的行有了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归一,那就是心中不灭的政治信仰。正如颜回说:“老师的理想高,别人不相容,这才是显出君子本色。如果我们的学说
不完善,那是我们的耻辱;如果我们的学说完善了却依然不能被别人接受,那是别人的耻辱。”十四年,是他从五十五岁走到六十八岁。诸侯国都愿
意欢迎一个光有名声和学问,却没有政治主张的他;任何地方都愿意赡养他、供奉他、崇拜他,只要他只是一个话语不多的偶像。但是,他绝不愿意
这样。因此,他总在路上。在冷眼、嘲讽、摇头、威胁、推拒、轰逐的现实中,他坚定地走了下来,好似他就是了行者。我这样称呼他,也是对他行
走的尊敬。回家,他已经六十八岁。从五十五岁远行,再也没有见到过妻子,妻子在一年前已经去世,七十岁时,独生子孔鲤又去世了。七十一岁时
,他最喜爱的学生颜回去世了。七十二岁时,他的忠心耿耿的学生子路也去世了。连学生都走了不少,自己也真的走不动了,怎么办?齐家、治国、
平天下,哪一样都没有完成,还走不走?腿走不了就用大脑,他思想的脚步又在了路上,不能停呀,因为是行者!整理“六经”(即《诗》、《书》
、《礼》、《乐》、《易》、《春秋》)。其中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它确定了后代中国史学的一种重要编写模式。孔子在这部书中表
达了正名分、大一统、天命论、尊王攘夷等一系列社会历史观念,深刻地塑造了千年中国精神。我停下了脚步,脚下正是他整理《春秋》的地方,现
在的春秋书院,位于曲阜息陬镇孔子大道北侧,微闭的红漆大门金色扣手,里面就是孔子结束了十四年周游后定居整理六经的居住处。“诗书日月通
三极,礼乐山河镇八埏。”三极;就是三才,天、地、人。埏:大地的边。路上人孔子,以他的智慧和思想,把天纳入,把人教化濡染,思想荫被大
地,文化了整个民族。一副对联把他一生精致的概括。第三是君子之道,中庸之道。以“君子坦荡荡”、“君子周而不比”、“君子怀德”、“君子
有礼”、“君子不器”……构化了民族的人格体系,换句话来说,就是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人”的标杆,追求共同的精神价值和所要过的生活方式,
这个人就是“君子”,它和“小人”形成鲜明的对照。有边界,有标准,最后达到“仁”,“ 仁者爱人”,以善良为出发点,以济世图强“平天下
”为目标,构画了一副最为合理的大同社会图像。中,不偏不斜,那就是“和”,因事、因人、因地制宜;庸,平常,遵循内心的自然。中庸,不偏
不倚,调和折中,天人合一,达到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拿到现在来说,就是“和谐”。 第四是礼。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人人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克己,就是克制自己,最高层次是“慎独”,不逾矩;复礼,回复周初制定的礼仪制度。由此有了“三纲五常”,它在一定时期内是维护国
家、家庭、社会稳定的现实理论。由于后来逐渐的完备,成了高于法律又不是法律的道德准绳,即使是现在,某些实践的存在还在紧固的运行,你不
得不服。孔子的思想,仁,是核心;礼,是规范;中庸,是方法。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美好的大同世界。这是中国文化的主轴。 03 丘,隆起为
峰,如泰山蔼蔼。 《史记·孔子世家》太史公赞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往之。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一手拿着未完稿的《春秋》,孔子溘然长逝。 万世师表,百代君子,思想和身体上的行者。 走了。不要遗憾,一个跨时代的帷幕却刚刚拉开,由
他的思想而灌注的鲜活的民族文化人格体系——儒学,在大地旺盛的生长着,在他的身后,路上是摩肩接踵的宏阔队伍……杨士虎,内蒙古赤峰市人。十年教师,八年学校管理,十六年基层行政。喜读书,读趣博杂;爱游历,观人文自然。有三本散文集出版。通联:13514867718 微信同号
献花(0)
+1
(本文系木石匣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