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入新课】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9-27 发布于甘肃

中历史教材的第一课,本导入也有特别的意义,下面教学杂志关论若干教学入及其自

设计1

202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一场疫情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疫情期间你从外面回家,保安会问你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网络上热称保安的这三个问题,是深刻的哲学三问,今天的历史课,我们同样要追问:我们是谁?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哪里?中华文明是怎样演进的?

这一导入以学生的切身感受入手,既活跃了气氛,也抛出了本节课的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张富军.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学目标的萃取与实施路径——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第3:4-7.)

设计2

据目前研究可知,中国远古人类大概出现于 170 万年前,假设,中国这片土地上在当时没有人类居住会怎样?我们会在这里探讨从170 万年前至今的发展历程吗?我想是不会的,所以是人类的存在与发展赋予了时间意义———历史的内涵。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对这句话稍加调整,就是流长必有源、枝茂要看根,是 170 万年前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人类开启了我们中华文明的历史,历史因人而有意义,那么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自评:导入环节是一堂课的起始,简单来说就是要有启发性,能够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但是激发探究也要符合历史学科的要求,即为历史的思考。从本课的教学内容来看,年代久远且与现实的联系比较弱,跟学生建立共情的思维点比较困难。所以深度思考内容的历史价值,笔者认为本课其实也是一堂解谜课,要解一解原始文明如何影响了夏、商,甚至西周,要看一看当时是如何生存发展的。也即赋予了如此久远的时间以意义,而这个意义如何决定着中华文明的产生、发展。

(赵煜.时空视域下的文明律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2,(9)59-66)

设计3

“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引入本课,随后请学生对照教科书中的地图《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找出初中教科书讲过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学生能够很快找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因初中教科书已有着更为详尽的叙述,此处不宜过多着墨。然后提出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一种非常有名的假说:“夏娃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学者依据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指出世界上的现代人都来自二十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妇女,她的后代大约在十三万年前走出非洲,并陆续迁徙到世界各地,并取代了当地的古人类。按照这一理论,当今中国人的直系祖先是非洲人。最后呈现材料并提出问题: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你是否认同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来自非洲?

自评中国境内有着非常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迄今为止已发现300余处,大部分省份都有发现,时间跨度可从100余万年前到1万年前。统编版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中都提到了元谋人和北京人,并且初中教科书中对其有着更为详尽的叙述。如果仍旧采用常规的、注解式的教学,无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而导入环节的教学设计既衔接了初中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兴趣,更符合高中生的思维特征。

(冀强.基于历史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以统编版教科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2356-61.)

设计4

教师出示''字。

设问:大家认识这个字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古代汉字的构造大多都有特定的寓意。“國'字外围大'口”指国家特定的疆域与领土范围;内部“戈”代表兵器、武器,借指军队,守卫国家;小“口”代表人,表示国是由一定的人口组成;小“口'下的“一”代表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国家拥有一定的土地。繁体的''字形象地表达了国家的内涵。中国的国家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早期国家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自评解读繁体的“國”字,激发学生兴趣,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国家的含义及构成条件,为进一步理解“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做铺垫。

(何成刚,赵剑峰,柯志强.以历史解释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以“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第11期:16-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