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从垃圾站里找回80万张旧底片,复原了20年旧时光

 luzhoutj 2023-09-28 发布于天津

泛黄的陈旧感

迷人的色调

每一张老照片的背后

都是一段关于时光的故事

30年前的中国

也许你未曾经历

也许你已记不清晰

可那段斑驳的旧时光

却被一个外国人从北五环的垃圾站里

重新“挖”了出来

托马斯 ▪ 苏文是个法国人

但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在中国生活的十几年里

这位“一眉大侠”对北京有着深深的情感

很多人说苏文是

“中国记忆碎片的打捞者”

一个《北京银矿》非盈利个人项目

苏文坚持做了9年

并且仍在继续

他说“哪天小马不送底片来了

也许就是真正结束的时候

只要小马继续送底片来

我想我会一直持续下去”

小马

北五环附近的一个废品收购商

专门收集含有硝酸银的垃圾

比如医院的X光片、光盘,还有底片

然后把上面的银提炼出来

卖给一些化学实验室

在小马的仓库里

堆满了这些看似无用的材料

但在苏文看来

那些底片就像是块宝藏

“那么多照片就这样失踪,会非常遗憾”

为了留住已经逝去的记忆

苏文向小马提出

按公斤收购那些底片

此后每隔一段时间

苏文就能从回收站获得几麻袋底片

他从中细细挑选、扫描、分类编号

至今收集了超过80万张照片

苏文给他们取名叫

《北京银矿》

《北京银矿》涵盖了

从1985到2005

整整20年的民间影像

通过这些中国百姓纪念照

一个有关中国城市记忆的影像脉络

渐渐地浮现了出来

80 年代的合影标配

“三大件”和天安门

改革开放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几乎所有人都张开怀抱热烈迎接

一个由 80 年代的三大件

“冰箱、彩电、洗衣机”

所开启的新时代

渐渐地

彩电、冰箱进入家庭

如果谁家能置备齐了“三大件”

在当时那可是

足以引起邻里围观的大事件

苏文发现那时的人们

都很爱和家里的电器合影

尤其是女人

那时的天安门

更多地存在于北京人的日常

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全都体现在人们整齐划一的乐观表情上

那时的人们

对于天安门总是充满了向往

谁要没在天安门前照张相

那就不算到过北京

90年代来了

“大石头”和公共雕塑很上镜

到了90年代

旅行成为人们生活的另一个主题

有意思的是

那时的人们最喜欢和

“全国各地的大石头和雕塑合影”

老人爱和弥勒佛同框

小孩的心思全在鬼马精灵的事物上

看到造型奇特的雕塑

总得来上一张合照

那时不论大人小孩

都喜欢逛动物园

被大象举高高,与孙悟空同框

都是难忘的回忆

世纪之交

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到了90年代末

国内掀起了一股出国旅行的风潮

首先是“新马泰”,其次是巴黎

越来越多的家庭把目光投向了国外

在卢浮宫与名画合影

总会开着闪光灯

在名画上留下过度曝光产生的白点

在苏文收集的所有旧底片中

有1500 张旅游纪念照

是属于一对夫妇的

几乎囊括了他们所有的旅行

80、90年代的婚礼

那时候婚纱才刚刚兴起

新娘都会梳一个通风透气的刘海

还要给到场的宾客敬烟

将几根烟插在瓶中

让新郎一口抽下

是中国婚宴上的特色游戏

十几亿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那时候

人们打牌输了

会顶着枕头当惩罚

那时候

几乎每户家庭的相簿里

都会有和麦当劳叔叔的合照

那时候

电脑还是个新奇玩意

能有台电脑是件很值得炫耀的事

那时候

小年轻们也和现在一样

喜欢臭美赶时髦

那时候

“日流”“韩流”都还没刮来

穿衣打扮全向港台明星看齐

摩登得不行

那时候

人们都喜欢拍摄

刚刚出生的孩子在秤上的照片

那时候

人们家里都至少有一张

玛丽莲 ▪ 梦露的海报

面对这些越来越少的底片

苏文说“我得好好享受它们”

在他眼里这些照片

“朴实并且令人喜爱”

“我还有个愿望

就是也许20年后或者更久

中国的美术馆或博物馆愿意收藏这些底片

让它们留在最了解它们的人手里

好好研究”

在胶片相机已成历史的时代

有那么一本中国相簿

记录了一代中国人的欢喜与忧愁

最普通也最珍贵的生活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

不曾参与那些青葱岁月

但很庆幸

现在还能从这些照片

重新解读以前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