榻是用来坐的还是用来睡觉的?还是既可以坐、也可以躺平?这个榻可以被吊起来或者挂起来或者搁起来,说明它很轻吗?还有,既然“榻”可以用来招待贵客,说明“榻”是个贵重的家具吗? 第一个大问题,榻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明明有床,为什么还会出现榻呢? 我们知道,在中国社会的早期,大家都是以席地起居,用的也是席、床、榻为主的低矮型家具,为啥呢?一是房子本身比较矮,所以没法用高家具;二是家具用材一般都是竹子、木头,加工成低矮家具比较方便;第三,古代的房屋结构不像现在一样有隔墙,而是靠屏风来分割,屏风不会很高,所以相应的家具也不能太高,否则私密性就没有了;第四,中国文化讲求朴素、自然,反对过度的繁琐和奢华,所以,家具的使用也有相应的尺度,在佛教的“八戒”里,甚至有一戒,叫做“不坐卧高广大床”,什么叫“高广”?坐的时候脚如果悬空,就算“过高”;睡的时候如果可以翻身,就叫“过广”,一旦过高过广,就容易骄奢淫逸。 所以,比席高的榻等级就比较高,下级官吏和平民百姓没有资格使用,只有有身份和有地位的上层人物才能坐榻,也正因为如此,床榻在商周时期没有得到普及。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奋力发展经济,铺在地上的“席”已经撑不起统治阶级所谓的高贵和膨胀的欲望,因为无论你怎样改进,这个“席”都有两个致命缺陷,一是它铺在地上,低到了尘埃里;二是因为它用的材料基本离不开竹、草、芦苇一类低廉的植物,很是上不了台面。 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榻”就成了新型的装X利器,为啥?因为床不争气啊,你看这床,虽然坐着躺着都行,但主要功能还是睡觉,自然不适合摆在高雅的礼仪、宴享、会客等等场合,关键是它个头过大,移动起来也不方便。 就这样,比床小、但比席高的“榻”就应运而生了,不仅日常使用很多,位置也相对固定,成为重要的家具成员。 第二个问题,榻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榻出现的时间点比较难确定,但至少应该不晚于秦代,到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普遍使用了,证据是在秦汉时期的壁画、画像砖、画像石等艺术作品和出土文物里经常出现“榻”,说明榻是当时使用频率最高的家具之一。比如,河北省望都县发现的汉墓壁画主簿图,画里的人物头戴贤冠,身穿黑袍,跽坐在榻上。 第三个问题,榻和床到底有什么区别? 其实榻就是床的一种,但在功能上还是有一些区别。具体来讲,秦汉时期只用作坐具,到了隋唐时期逐渐变得可坐可卧;而床比榻高而且宽,本来就是可坐可卧的功能。 当然了,如果有人非要把它作为卧具,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三国志》里就有一段记载,说简雍这个人啊,性情倨傲,行为不检,即使在刘备面前,也是伸足侧身,不注意行仪威严,只管自己舒适开心。还常常一个人占着一张坐榻,手枕着脖子,躺着跟别人讲话,一幅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样子。 至于后来用作卧具的长榻,多是富贵人家的用具,体型显然要比坐榻更为宽大,比如《韩熙载夜宴图》里的长榻,那是相当的豪奢。还有那句著名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耶?”,这里的榻也是指的“卧榻”。 第四个大问题,榻都有哪些种类,都是怎么用的呢? 除了仅供一个人坐的独坐式榻以外,常见的榻还有合榻、连榻等等。更奢侈的榻,还经常在背后加靠背,或者在侧面加围栏,这种有靠背无围栏或者只有一侧有围栏的,就是凉榻或美人榻;如果是榻体三面都安装围板,那就是罗汉床了,尤其是在清代,出现了三屏式、五屏式甚至七屏式的罗汉床,摆在厅堂里醒目的位置,基本上已经可以和现代的组合沙发同等看待。 从功能上看,长榻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向宽、向高发展,使用方式也趋于多样化,榻上不仅可以放置供多人用餐、会宴的樽、案、凭几等,还可以下棋、弹琴和书画,简直就是一个多功能神器。 第五个大问题,为什么唐代以后榻的坐具功能逐步被削弱了? 这与几个方面有关。首先,北方十六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大量移入中原地区,带来了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比如方凳、胡床、椅子和隐囊——也就是靠枕。 到了唐代,由于外国商人和佛教僧侣的生活习俗对汉文化的影响,“席地起居”方式面临严峻挑战,高型方桌、扶手椅、凳等形成并且盛行起来。相应的,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除了坐榻外,还出现了高型的榻。 于是,在唐代,低型和高型家具并行发展,人们的坐姿也相应地存在两大类型,一是适合于低型家具的第一类坐姿,包括:席地跪坐、伸足平坐、侧身斜坐、盘腿叠坐,第二类坐姿,就是适合于高型家具的垂足而坐。 后来,随着高型坐具椅、凳等的不断推广,垂足而坐就逐渐成为了主要坐姿。于是,榻的坐具功能不断被削弱,高型的榻逐渐向高型的床靠拢,兼具坐具和卧具的功能,并逐渐合二为一。 再之后,榻开始渐渐衰落,宋元明清时期虽然仍然被使用,但不久就退出了组合家具的核心的主导地位,其功用被床和椅子、板凳之类的高型坐具所取代,最后从人们的生活中几乎完全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