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想法还是来自《5%的改变》中的案例。求助者因为老公经常和她吵架,所以在无尽的泪水中寻求的帮助是“是不是该离开他?”
李老师的回答是:大部分人会建议你离开,但如果你能下决心,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了。你的犹豫肯定有道理,做一个重大的决定需要更多的时间思考。
因此,具体的做法是定下下决心的日子。定下日期后,拿一支醒目的笔在日历上画个圈儿,这样它就可以一直提醒你。
李老师说,用笔画出来就是一个符号,因为它的存在,暂时不做决定的每一天,心态都会更从容,至少不会那么自我怀疑。
这个案例让我想到在生活中,我经常用这个方法。
比如我决定“五一”拔智齿。拔牙的想法,两年前就有了,迟迟下不了决心。觉得只要不想这个问题,它似乎就不存在,但问题一直在那里。
当牙痛越来越频繁时,决心就更强烈了些。其他同事朋友的真实经历也让我安心了不少,而更大的决心却在于正视“衰老”这一命题。
什么是衰老?实际上是不断丧失的过程。我哀悼我的智齿,尽管它没发挥什么作用,但它是我身体的一部分。
再比如写作这个事儿,写作是我的一个兴趣爱好,一直时断时续地进行。父亲身体逐渐失能的过程刺激了我,让我最终下定决心重拾写作。
但长期做一件事,如果没有正向反馈,大脑就会失去工作动力。
公开写作三个月,在无形中,我也是用画标记的方法激励自己坚持,这在某种形式上也可以称为定目标。
在正式公开写作前,我参加了一期读书营。我给自己定的第1个小目标,是把为期21天的读书营打卡坚持下来。
那段时间新冠肆虐,幸运的是读书营结束后我才阳。完成这个小目标,让我相信:我可以坚持。
第2个小目标是:平台签约,编辑说多发优质文就能签约。所以我努力写呀写,终于有了优质文,也顺利签约。
至于能不能续签,对我而言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具备了签约条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我已初步具备写作能力。
第3个小目标是成为“简书创作者”。要想获得这一称号,只要日更30天,每篇文章800字以上,就基本能过关。我把它定义为持续输出的能力。
当这3个目标都已完成的时候,我赋予这些目标的意义也就消失了,这些已成为历史。
下一步怎么做?我又该画下怎样的符号呢?
翻看我写下的文章,从2023年1月20日开通公众号到3月15日,接近两个月的时间,是从热情高涨到苦苦支撑的阶段。
从3月15日写下那篇《他想给金鱼配眼镜》开始放飞,尝试写作疗愈自我。至今一个多月,是风格稳定的写作,感悟生活,偏向心灵心理方面的输入输出,但我不确定就这样写下去。
在《5%的改变》中,李老师和刘丹教授对谈时提及,自己特别喜欢长间隔的反馈,因为时间长一点就会看到一个人往哪里走。实际上都是求助者自己的系统在做决定。几年的跨度会让人看到更大的主题,类似于命运。
我想,也许我在用写作的方式给自己的命运画一条若隐若现的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