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医观点,不管是食养食疗,还是用药疗愈疾病,都要考虑人体的体质差异,辨证施治,切不可一刀切。 所以体质,对于认识自身身体和防病治病具有基础性意义。 周知,人体的体质有平和、也有偏颇,共分为九种不同体质。 即分别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 那么偏颇的体质是怎么划分而来,其背后的原理又是怎样?如何用中医的二分法、四分法思维去看待它? 所以有必要对体质做一个总括性的概论,不但能加深对体质的理解,也对辨识体质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下文是根据杏仁老师的古法轻断食课程的讲解,进行粗糙的梳理和思考。 所谓人的体质,粗略地说,是用于描述人体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身体状态。 体质具体是由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综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我们知道,天地有五行,那么偏颇到每个人身上,也会有寒热、阴阳、水气等偏颇,那么怎样构建一个理论体系来解读它们呢? 01. 脏象图 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是研究人体脏腑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一个学说。 它以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代表,常用图形表示如下。 脏象图对应着五行,中间是土脾,上边是心火,下边是肾水,左边是肝木,右边是肺金。 ![]() 脏象图 要说明的是,中医说的五脏并不是指人体的五个脏器,而是看待人体功能的一种分类系统。 换言之,脏象不是形式上的器官概念,而是领统人体生理功能的一种分类方式,是按照五行的角度划分的。 02. 人有“精气神”三宝 如果我们跳出五脏无形的概念圈子,用更加宏观的角度看人体,那么人体由什么组成呢? 我们可能会想到精、气、神。 其中精代表有形的物质,气代表无形的能量,神代表的是信息,那么物质、能量和信息就是构成世界的三大元素。 这样看来,用精气神看待人体仍然是太抽象和宏大了,还不够具象。 03. 人体四要素论 事实上,依据中医观点,我们可以把人体看作是由气、血、水、神所构成的,那么它们就是构成人体的四大要素。 ![]() 人体四元素学说 而且,它们与五脏也有着对应关系。 心在最上面,主神明;肝生于左边,体阴而用阳,即肝脏本身性质属于阴,但肝脏功能属于阳,肝脏是藏血的;肺藏于右,主一身之气;下面的肾主水,中间是脾。 所以用四分角度看人体,就具象为气、血、水、神。而体质的描述只用到气、血、水这三部分。 如果再将四要素粗糙分为阴阳的话,那么阴就是有形的,包括水和血,阳则是五形的气和神。 由此可见,人体最终不过是阴阳气血构成的而已。 到此,是不是觉得中医所描述的人体还有点小意思,也非常简单喔。 04. 体质偏颇描述的依据 有了上述的基本理念之后,再具体看人体按四分法描述后的图形。 凡是能量较高的为阳,且是不可见的神(相对能量更高)和气(相对能量更低),能量低的为可见的阴,且又分为津液(能量相对较高)和血(能量相对较低)。 ![]() 人体的二分法、四分法 这样人体就由二分法,变为更细致的四分法,乃至更细致的八分法。 人体,如果发生了偏阴或者偏阳、或者气血通道有阻滞的结果,那么我们把在一定时间内的这种身体稳态,称之为体质。 人的神,有过亢(实)或不及(虚)之分,比如精神狂躁症就是神过亢,而那些由于长期疾病的耗损,眼神出现的失神,黯淡无光,似乎在看着你却又没看着你,这种就属于神不及。 如果气偏实,处于凝聚的状态,气道阻塞,没有流动,这就是气郁体质。 如果气不足,就是气虚,在体力、脑力和心力都显得不足,是能量的亏虚,也归结到阳虚。 如果津液偏实,邪水过多,有了水饮、痰和湿,湿又细分为湿热和寒湿。 如果津液偏虚,就把它包括在阴虚体质中。 如果是能量更低的血,实性的是血瘀,是不能流通的病理产生。 而如果是血虚,血不足了,也把它归结到阴虚上。 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极。气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阳虚。 而津亏和血虚可以合并为一类,均视为阴虚体质。 所以,普通人只要能把握好上述大的原则,就能明白,体质不过是阴阳的虚实偏盛而已。 同样,我们在选择食材时,只要能把握住大方向,比如寒热属性,谷物的品类等,让身体从进食中受益,避免食物产生不良影响。 再加之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以及经验积累,逐渐感受,多观察,多验证,提高自己辨识体质的能力,循序才能渐进,进步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 既便是医学科班出身的医生,都需要若干年的在校学习、积累和临床实践,才可能精准辨识体质。 以上,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