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王才林 人间最美是金秋。9月23日,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日子里,四十年如一日扎根稻田守望丰收、被誉为“南粳之父”的王才林,走进“2023年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王才林事迹报告会”现场,娓娓讲述起自己的童年生活、学习生涯和科研之路。 来自乡村, 从小与农结缘 说起童年生活,王才林满是感慨——“出生于三年困难时期”“学习成绩优秀人称'小天才’”“17岁返乡务农成为强劳动力”……童年时期挑过猪粪、罱过河泥、挑过草塘泥的王才林可能从没有想过会从事当时看着“高大上”的科研工作。 第一次转机来自于校长跟大队书记“吵”来的中考机会。王才林说,14岁初中毕业那年,推荐考高中的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为此,班主任找到村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他争取来一个考高中的名额。困难的童年时代练就了王才林吃苦耐劳的本质,对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王才林倍加珍惜。1978年11月,他被江苏农学院苏州地区专科班录取,成为全村第一位大学生。 在大学阶段,王才林遇上了自己的科研启蒙老师郭二男,并在郭老师的指导下,名字首次在刊物上出现。自己的名字能登在刊物上,这是一个巨大鼓舞,闻着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王才林的心里比蜜还甜,同时也点亮了王才林从事科研之路的灯塔。 留校实习生合影,后排右一为王才林,前排右二为郭二男 1983年,王才林顺利考入江苏省农科院,拜在杂交粳稻研究与育种专家汤玉庚门下,毕业后留在江苏省农科院工作,啃起“杂交粳稻”硬骨头。从那时开始,王才林正式开启水稻育种之路。 王才林(左)与汤玉庚导师(中)和洪德林师兄考察六优1号2 深耕科研, 立志育“好吃大米” 今年64岁的王才林,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已整整40年。回忆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他一直把“让中国百姓吃上最好吃的大米”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使命。 1986年,他参加杂交粳稻、863课题研究,制定个人努力计划。1991年开始,他三赴日本求学深造。在日期间,他发现,当时我国国内粮食生产还是追求产量为主,不太关注大米品质,而日本早已培育出“越光大米”等一批食味品质特别出色的优良品种。他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优质大米一定会备受青睐,品质育种是个必然趋势,为此他开始这方面的育种研究。 在日本宫崎大学与博士导师藤原宏志等合影,前排右为王才林,左为导师藤原宏志 回国后,他用日本优质粳稻品种“关东194”为父本,与江苏优质高产粳稻“武香粳14”杂交,在2008年育成了南粳系列第一个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46”,煮出的米饭晶莹剔透,有香味,口感柔软滑润,富有弹性,冷而不硬,食味品质极佳。 南粳46米饭 在2016年日本举行的中日优良食味粳稻品种食味品鉴会上,“南粳46”一举战胜日本诸多品种荣获“最优秀奖”;随后,在2019年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鉴会上,“南粳46”在粳稻组得分排名第一,成为全国“最好吃的大米”。 2016年日本水稻品质·食味研究会会长给王才林颁奖 在江苏的种粮大户和粮食企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吃好大米,就找王才林”。更加值得骄傲的是,“南粳46”大米品质与“越光大米”品质相当,但单产却要高出一半。 一个水稻品种,对种植所需的自然气候条件要求很高,适合种植区域很有限,“南粳46”虽好,但只适合在江苏省苏州、无锡等苏南地区和上海市种植。为满足江苏不同稻区农户对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的选择要求,随后几年,王才林带领他的育种团队再接再厉,先后培育出适合不同区域种植的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家族成员一共有9个。其中已经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有“南粳46”“南粳5055”“南粳9108”“南粳3908”“南粳505”和“南粳2728”。2019年,王才林团队又新育成南粳“5718”、“南粳58”和“南粳晶谷”3个品种,实现了江苏省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全覆盖的战略布局。 有序推广, 育种造福四方 随着“南粳”系列大米不断取得成功,王才林的思路也不断被打开,他想:如果能研发出适合盐碱地种植的南粳品种,那该收获多少高品质大米啊?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至少有3500多万亩沿海滩涂和15亿亩内陆盐碱地。为此,王才林担任了“十三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耐盐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项目首席专家。 水稻育种非常辛苦,王才林每年有200多天在外地出差,其中有50天以上是在海南。为了完成水稻从苗期到抽穗期的实时数据记载,他们经常早上六七点就下田,在田里一呆就是五六个小时。当地人这样形容他们:“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烧炭的,一问原来是搞水稻育种的。”像所有的水稻育种专家一样,王才林的皮肤也是黝黑的,这是长期下田日晒风吹搞育种研究留下的印记。 2014年2月6日王才林在海南试验基地施肥 一个新品种育成以后,推广应用中还会遇到许多问题。只要不在海南搞育种研究,王才林一有空就要到位于苏南、苏中、苏北各地的育种基地和设置在各市、县的30多个新品系比较试验点,进行新品种选育和观察记载;到省内外新品种展示与示范基地考察新品种和新品系的生长情况;到种植大户种植基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到各市、县、区开展技术培训;到种子企业和稻米加工企业合作洽谈,以及参加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等。 截至2022年,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其中,南粳9108连续8年超过500万亩,成为江苏省推广面积最大、全国常规水稻第三大品种,并在周边省、市、区相继引种示范。 得益于南粳系列的成功,王才林也因此荣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5项,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等荣誉称号。 王才林在指导农户分析秧苗生长情况 退休不褪色, 新征程上再创辉煌 岁月如歌,王才林不觉就到了退休年龄,但他的干劲却一点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他依旧风里来雨里去,奔波劳碌,像候鸟一般南北迁徙,为稻米操更多的心。2021年的秋分,王才林首次出任“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推广大使”,为以南粳系列为主的水韵苏米品牌代言。 同年,江苏省粮食集团、省农科院、苏垦米业、沿海农发等单位合资成立了江苏省水韵苏米产业研究院,为王才林领衔的团队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为水韵苏米培育专用品种提供全产业链标准化技术服务,为种植大户、为稻米加工企业、为地方政府服务。 他欣然受命,翻身上马,做喜欢的事,做有利于农民的事,他愿意。 他又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先干到80岁,再说。 结语 在王才林点点滴滴的故事讲述中,我们看到了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过的人如何造就了一个人的格局,理解了他“人事尽时天理见,但勤耕耨候丰收”的矢志不移,读懂了他“喜看稻菽千重浪,为农辛苦为农甜”的赤子之心。“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这可谓是王才林的生动写照。 为更好地发扬科学家精神、发挥农业科技工作者在乡村振兴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报告会上,江苏省科协农村技术服务中心聘请王才林为乡村振兴特聘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聘请王才林为学生党支部荣誉导师、创新创业导师。著名书法家、有“魏碑第一人”之称的谢云生先生特为王才林题写“最美科技工作者”。 本次报告会由江苏省农学会、江苏省科协农村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江苏省公共关系协会、江苏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江苏省水产学会、江苏省冷链学会联合主办,也是2023年江苏省“全国科普日”活动的一项重要活动。 江苏省农学会参会人员与王才林合影留念 |
|
来自: 昵称37581541 > 《农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