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闲读:三人行必有我师

 如水138 2023-09-29 发布于河南

学无常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到处都能找到学习的机会

图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篇之二十二

孔子说:“三人同行,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在里面。选择他们的优点跟着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改正。”

孔子这句名言,早已为大家耳熟能详,道理人人都懂,但真要照着做,难度却很大。说到底,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三人行”,古代的“三”字有很多意思,表示数量时,有时意思是多,有时表示少,关键要看它和什么数字搭配。和“五”搭配就是多,和“两”一起就是少。比如用来指人,三五成群就是人很多,三三两两就是人很少。有个成语叫三人成众,那么“三人行”是不是众多人一起同行呢?恐怕不是。要是众多人在一起同行,那不成大部队行军了。结合语境看,这里的“三”表示几个人,而且是泛指,意思是不特定的随便几个人。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后边有个“行”字。“行”是行走,这几个人不是坐在那儿,也不是站着不动,而是正在走路行进,处于动态之中。他们之所以同行,有种种原因。可能是预先约好了一起走的,也可能是在路途上偶遇的,可能是早已熟识的亲朋好友,也可能是不认识的陌生人。总之,“三人行”没有预先设定对象,不是指日常相处,也不是专指特定情况,而是泛指,有随意性和偶然性。这是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三”包括我、你、他,三种不同人称的对象。为什么这样理解?因为孔子所说的“三人行”,有一个前提,其中“必有我师焉”,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在里面。“焉”,兼词,于此,在此。我是“三人行”中的主角,是学习者,抱着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拜别人为师的态度,存在于同行人之中。所以这个行进的群体中,首先要有我存在,我是第一人称。大凡学习的事情,一定要以我为主,做个有心人,主动向别人学习。

至于我之外的所有同行者,无论是你还是他,这些属于第二、第三人称,都是我观察、借鉴的对象,是我学习或改正的参照系。有一个现象比较有意思,宋代以前的有些《论语》古版本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写作“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似乎更强调我的存在感。

图片

接下来还有第三层意思,“三”是指三种不同类型的人。

第一类是“善者”,他们身上有优点、长处,值得我学习效法。“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他们的优点跟着学习。“择”,选择,加以区别筛选。“其”,人称代词,他、他们。“善”,好的行为,长处。“者”是助词,用在形容词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的事、情况”等等。“善者”不是指善人,而是指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点、长处,值得学习之处。“而”,连词,表示相承关系。“从”,跟随、跟从,跟着学习。句中的“择”字要注意,“择”所选择的对象,不仅指“善者”,同时也指后边的“不善者”。

第二类是“不善者”。不是说他们是坏人,而是指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一些不好之处,短处、缺点。我是旁观者,旁观者清,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很容易看出来。所以孔子说,“其不善者而改之”。看到他们的错误缺点,就要提醒自己,反思有没有同样的问题需要改正。

除了“善者”和“不善者”,最后第三类人,就是“我”自己了。“我”的身份,既是旁观者,又是学习者,更是取长补短的实践者。

“三人行”中的我,扮演的角色不看客,而是学生。“善者”是老师,是榜样;“不善者”也是老师,是反面教员。这样,就学有目标,改有对象了。但真要照着去做,实在太难。关键人们很难认清自己,往往是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当旁观者容易,当学习者很难,当实践者难上加难。

常人容易犯的毛病是,对别人的错误缺点很容易看到,不但看得到,而且还会拿着放大镜,把它放大了。却不去反省自己,对照检查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问题,而是幸灾乐祸,恨不得别人马上倒霉。

对别人身上的优点呢,往往视而不见,更谈不上见贤思齐。不但直接忽略了,而且还要妒贤嫉能,使跘下套,恨不得他立刻完蛋。势利眼,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身上存在这些毛病,要做到虚心学习很不容易,要改进自己就更难了。

图片

孔子认为学无常师,求学并非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到处都能找到学习的机会。要善于在各种人身上发现其长处优点,拿来学习,也要善于从别人身上的短处缺点中,找到自己需要改正的不足之处。抱有这样的观点,则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择善而从,充实和提升自己,也能见不善而改,反省和警醒自己。

由此可见,“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一个基本出发点,做到了这一点,就进入一种处处都有老师的境界了。周围的人,随时随地都在教育自己,提醒自己,考察自己,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习,不进步呢?

对于本章的解读,还有另一种看法,认为善与不善,是同行人对我进行的判断。情况是这样的:如果同行人认为我是善的,我就从之;如果认为我是不善的,我就改之。所以同行人都是我的老师。这样解释,把关系完全颠倒过来了,同行人成了旁观者和评判者,我则成了被观察和评判的对象。同行人就像批改作业的老师,我是写作业的学生,答对的打个钩,答错的打个叉。这样子,学生还是那个学生,但却把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丢掉了,变成被动的接受者。这种解释,无疑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误读。

本章的三个成语,都很有特色: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善而从

图片

者简介:乐道也,本名程勉中,文化学者,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