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的近亲与远亲(五十九)胡家:中国最早的“现代企业家”兄弟

 金色年华554 2023-09-30 发布于江西

文/孙海帆

(59)胡家(2):中国最早的“现代企业家”兄弟

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里,有一件红色文物,这就是中央红军在长征 “飞夺泸定桥”时使用的一挺机关枪,枪械都有品名、规格和型号, “军博”介绍这挺枪标注的说明是“民国仿启拉利轻机枪,生产年代1935年5月24日至25日,尺寸长118,5厘米、高24,4厘米,质地为钢。”

收藏于军事博物馆“启拉利KE7型轻机枪”

由于内战不断,外敌入侵加上兵器工业落后,所以民国时期的中国就成了各国军火商的重要市场,一时间德、美、英、比利时、捷克、丹麦、瑞士等国产的武器就成了政府军和各路军阀的主要配置,这其中就包括瑞士在1928年研发生产的启拉利KE7型轻机枪。

1928年,广东省政府首次向瑞士西格公司购买了200挺启拉利轻机枪,而到1939年,国民政府还购买了3025挺启拉利轻机枪和44550个弹匣,这些枪后来经历了从土地革命直到抗美援朝的所有战争,一路“杀到”和平年代。

“一二八”淞沪抗战,手持“瑞士启拉利KE轻机枪”的广东兵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在早期的武装斗争中,共产党军队的新式武器大多靠缴获而来,就像在“军博”的这挺机关枪,无疑非刚从江西杀出重围的红军自己制造,但如果“军博”关于这挺枪是“仿造的”信息无误,那就有可能这是一挺来自川军的枪,因为在“飞夺泸定桥”四个多月前,中央红军和川军在土城一带恶战并开始了“四渡赤水”,而川军则是中国第一批使用仿造启拉利轻机枪的部队。

正在使用启拉利KE7型轻机枪进行防空射击训练的国军士兵

仿造这种机枪的工厂是位于重庆大溪沟的华兴机器厂,该厂建于1933年夏天,从1934年起,四川军阀刘湘的1军2就采用军用订货的方式,利用华兴机器厂的设备仿造启拉利轻机枪,到1937年,华兴机器厂共生产了6000挺这种机关枪,这些枪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川军的战斗力。

公开资料上一般都说“华兴机器厂”是“受刘湘控制”的,很少提到这间“民营兵器企业”的实际创办人胡光杰(仲实))和胡光麃(叔潜)兄弟,事实上,建造这座工厂和仿制、研发启拉利机枪的主要动念和负责人是这两位“知识分子”。

胡氏兄弟合影(胡仲实之孙“山岗”提供照片)

胡仲实就是王光美二哥王光琦的岳父,他的女儿胡珉(过继给胡光麃为女)毕业于南开大学,胡仲实也是将王光琦推荐给李宗仁的介绍人。论学历,胡氏兄弟都毕业于名校,胡光杰毕业于北平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北大工学院前身)机建系,胡光麃则毕业于清华学堂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合办之电机工程科。

胡光麃摄于1969年

彼时的学子都是真正的“爱国青年”,他们读书的共同目标就是“振兴中华”,是真正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凭着他们在大学和先进国家的所学所思,学成后他们大都从教育、军事、政治、思想、科学等各方面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胡氏兄弟选择的道路在当时来说比较“冷门”,他们不从政不只做文章,从一开始就抱定了“实业救国”的信念和理想,于是,胡氏兄弟成了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

现代企业家的精神特质有创新、冒险、合作、敬业、执着、学习、诚信等,而在100年前,胡氏兄弟就体现了这样的精神,而且他们尤其是“三弟”胡光麃在25前就近距离地考察了美国、比利时、德国、英国、日本等工业强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并于次年创办天津启新洋灰公司下属的启新机器厂并自任厂长,后又在天津租界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以“自主设计生产”的设备在上海、汉口、重庆、桂林等地设立广播电台,而且东北、华北各省军政、金融机构都采用他公司的设备和产品作为通讯工具,年纪轻轻的胡光麃“实业兴国”之路起步稳健。

胡光麃“实业报国”的思想是成体系的,在他晚年所撰的《大世纪变观集》系列回忆录《波逐六十年》、《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世纪交遇两千人物》、《影响中国的100位洋客》等系列回忆书籍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位热血青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清醒认识和实业之于羸弱的中国的重要性,令人惊叹的是,胡光麃并非“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之辈,在兴办实业的同时,他一直在观察着瞬息万变的时局,并果断及实地作出正确的选择。

胡光麃《影响中国现代化的一百洋客》内页

这种选择不但是为了自身资本的安全,更是为国家计,他比现在的许多企业家更明白,实业必须报国,报国实业才有希望。

在1931年之前,胡光麃的事业基本布局在华北一带,“九一八”事变之后,胡光麃结合事件深研日本的“二十一条”和“田中义一奏折”,从中得出日本绝非只满足于征服东北,而有侵吞全部中华的企图,于是,他毅然停掉在华北和东部的所有业务,和二哥胡仲实一起在四川创立华西兴业公司,结果,他们“一举三得”,第一是让原本工业和重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蜀地开始逐步进入现代工业生产的阶段;第二是为日后国民政府工业内迁大西南作出了积极的准备,而事实上,在武汉沦陷前,代表刘湘去武汉与国民政府官员商讨企业内迁事宜的正是胡光麃本人。第三他们还开办了一所华西工商专科学校,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工业建设和管理人才。

由校长胡仲实签发的“私立华西工商专科学校”证书(胡仲实之孙“山岗”提供照片)

胡仲实早年加入过“京津同盟会”,毕业后在成都工业专科学校当讲师和教授,后又在北洋政府交通部担任过参事和秘书,还担任过川军20军总参议驻京沪的总代表。这次他放弃政界和军界的职务,与兄弟胡光麃回四川创办实业不但是为了实现“实业报国”的愿望,而且也是有备而来,他们带着花了数年调研和制定的厚厚的一本“可行性报告”--《西南建设计划》(《开发华西计划书》)与主政四川的刘湘会谈,主题是“以建设西区为表,以准备后方为里”,而且还提出“以建设成渝铁路为'首要之图’”,结果他们的计划得到了刘湘的赞同和鼎力支持,于是,西南现代企业建设的大幕迅速开启。

除了本文开始提到的华兴机器厂,胡氏兄弟在数年内还兴办了四川水泥厂、重庆电力厂、中国兴业钢铁公司、改建了重庆自来水厂,这一切大大地夯实了“大后方”的基础设施,在此期间,胡光麃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成渝铁路的筹建和兴建工作,他是成渝铁路当仁不让的“策划者”,而由于种种原因,成渝铁路于1952年才建成,主抓这一建设的就是胡氏兄弟的“正宗老乡”、时任中共西南局书记的邓小平。

胡氏兄弟与实业家宁芷邨合办的四川水泥厂老照片

四川广安“留鹤园”是胡氏兄弟的出生地,他们的父亲胡骏本是前清翰林和官员。胡駿原名叫胡绍棠,曾以广安第一名考入成都尊经书院。戊戌变法期间参与组建蜀学会办蜀学报,变法失败回到广安与外甥蒲殿俊等创办官立”紫金精舍"传授新知识,“紫金精舍”是广安中学的前身,也是邓小平的母校。

1902年胡绍棠以大号胡骏(因避免参加戊戌变法的嫌疑而改名)考中进士,后又官派留学日本,在留学期间,胡骏参加了“川汉铁路促进会”,回国后在四川“保路运动”中第一个签名的就是胡骏。民国初期,胡骏以进步的民主党身份当选四川省议会议长,是清末民初四川一位很有声望的人物,而正是有这样一位父亲,胡氏兄弟才有机会在少年时便走出巴山蜀水,较早就有了开拓眼界和求学的机会。

胡光麃在《波逐六十年》一书中记载了他首次随父亲出川的情形

而在1936年,胡仲实也积极配合南开创始人张伯苓在重庆创立南渝中学(今重庆南开中学),这种“引进名校名师”的新教育模式不但开了西南教育事业的先河,也延续了其父亲的教育理想。

广安“留鹤园”拆除前的照片

无论放在什么时代,胡氏兄弟都属于能够审时度势并精准实施的干才。他们“回师”四川的时候,四川军阀混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局势趋于平稳,有意思的是,川军各派如夏之时、杨森、熊克武尤其是刘文辉、刘湘叔侄等虽然之前为了争夺“四川王”打得难解难分,但是,在1933年刘湘开始统治四川后,他们连同“各路英豪”在维护四川利益和建设四川方面还都能“求大同存小异”地“劲往一处使”,所以,当胡氏兄弟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回到四川兴办实业,就颇具“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

刘湘(中)、刘文辉(右)

胡光麃所著《大世纪变观集》中有一本为《世纪交遇两千人物》,他活了95岁,近百年来阅人无数,这其中有早期留美的同学如胡适等,也有兴办实业过程有合作的军界人士如刘湘,更有许多和他们兄弟同舟共济的四川实业同仁卢作孚、宁芷邨、刘航琛、胡子昂、潘昌猷等,当然也包括和其交往的中国高层如周恩来等。

西南著名实业家宁芷邨

毫不夸张地说,胡仲实、胡光麃兄弟就是那个时代西部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和社会名流,因为于国家民族尤其是于抗日他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于实现个人价值他们也为后人提供了经验和榜样,不过,由于他们后来的选择,终于被主流语境所遮蔽和淹没,变得不太为人所知。

2018年,重庆市牛角沱四行路一座名为“怡园”的民国别墅经修复后向游客开放,别墅的标牌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谈判旧址群,宋子文官邸”,而实际上,这所别墅的产权人和建设者是胡光麃。

重庆“怡园”外景

1936年,胡光麃出资建设牛角沱19号别墅,1939年夏,国民政府财政部次长徐堪和中央银行副总裁陈行来访,对胡光麃说:“宋子文先生即将来渝,没有适当住处,你是他的老同学,可否招待他住在牛角沱19号?”胡光麃便答应了。此时,胡光麃已在歌乐山桂花湾另建乡居,便把牛角沱19号全部让给了宋子文居住,于是,抗战期间,宋子文与夫人张乐怡在牛角沱19号别墅住了一年多时间。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2月22日,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作为总统特使来到中国,代表美国政府调停国共争端,便下榻在宋子文官邸——“怡园”。1946年1月,周恩来、张群在怡园签定了国共之间第一次“停止军事冲突协定”。

周恩来、马歇尔、张群、徐谟在“怡园”

胡光麃是个总是在“展望未来”的人,在1945年抗战胜利和1949年全国解放前,他也对日后的时局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而相比之下,他在国民政府的“朋友圈”显然大于共产党,于是,在大陆新政权建立之前,他再次割舍自己所有在大陆的产业,离开深耕多年的四川,带着对故园“留鹤园”的眷念,前往台湾,一去不返。胡仲实没有走,于1952年“被镇压”,胡光麃则在晚年著书立说,直到1993年才去世。

胡光麃(左二)晚年与李政道(左一)、陈省身(左三)、俞国华(左四)、杨振宁(左五)合影

而论亲属关系,胡氏兄弟的“近亲和远亲”也都是“风云人物”,胡氏兄弟的表兄、同出生于“留鹤园”的蒲殿俊(伯英)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立宪派的代表人物,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四川保路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也是新文化运动中最具影响的报纸《晨报》的主编,而他们还有一位叫顾鳌的外甥,他是袁世凯总统府的顾问,也是袁世凯称帝的积极拥护者。

蒲殿俊

于姻亲关系,由于胡仲实、胡光麃兄弟的家庭及儿女暂时没有更多的详细资料,仅从可见的信息中看到,胡光麃的原配是周自齐的长女周美歧,周自齐曾担任过民国总理和多届北洋政府的总长,他也是清华学堂的首任监督和清华大学的创办人之一。

胡光麃与周美歧(后排右一、右二),二哥胡光杰(字仲实)(后排左四)与家人合影

这样,《民国的近亲和远亲》暂时离开四川再赴北京,去了解一下民国初年一位复杂的人物周自齐。(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1、权芳敏:《抗战时期日军轰炸给四川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造成的财产损失情况研究》

2、《广安百年留鹤园走出的三个风云人物》

3、《重庆嘉西村怡园,这栋见证了国共谈判的民国豪宅》

(本文承胡仲实之孙“山岗”先生指导根据相关资料编,在此感谢!若信息有误,欢迎留言指正,照片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即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