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建成最早的中山纪念堂——三河中山纪念堂

 访古游记 2023-10-01 发布于广东
三河中山纪念堂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汇城村的凤翔山脚,是中华革命党党员、同盟会会员徐统雄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民国七年(1918)5月三河坝之行,倡筹巨款于民国十七年(1928)鼎建,为国内建成最早的中山纪念堂,也是建筑风貌、历史印记和名人真迹保存最完整的中山纪念堂。2019年,三河中山纪念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河中山纪念堂

国保碑

民国七年(1918年)2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率军驻守大埔三河等地,司令部设在三河汇城天主教堂。同年5月26日,护法运动中受滇、桂军阀排挤的孙中山先生由粤赴沪途中,从汕头乘“协和”号火轮逆水而上,莅临三河汇城,力促陈炯明征讨福建的北洋军阀。
孙中山(右)与陈炯明(左)

孙中山先生在三河坝停留了5天(期间曾于28日溯梅江而上到离三河坝30多公里的松口一次,翌日返回)。6月1日,孙中山离开三河坝经汕赴沪。经孙中山攻闽动员,粤军将士经过10个月的奋战,以少胜多,打败了福建督军李厚基的北洋军,占领闽西南20多个县,建立了根据地,称为“闽南护法区”。

三河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全景

民国十四年(1925),孙中山先生逝世。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莅临三河坝,民国十七年(1928),中华革命党党员、同盟会会员、新加坡同德书报社社长、中国国民党新加坡支部长徐统雄倡议并筹集巨资,在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墓道石坊内空地兴建“中山纪念堂”和“中山公园”,翌年竣工。
中山纪念堂与翁万达墓位置示意
中山公园大门(翁万达墓石坊)
中山纪念堂大门为牌坊式,直接利用了翁万达墓的墓道石坊。石坊为花岗岩质,明代建筑,三楼四柱式,表面无雕饰,质朴无华。牌坊明间檐下更换了青石匾额,上书“中山公园”四字,为国民党元老胡汉民题写。
石坊立柱与抱鼓石

石坊背面
入石坊沿甬道直进为纪念堂,道路两旁立有两对石望柱,为翁万达墓的原物。

石望柱
纪念堂坐西向东,占地面积238平方米平方米,建筑面积1476平方米,楼前有月台,台前阶梯立有孙中山先生铜像。纪念堂高10米,共有两层,钢筋水泥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两坡屋顶铺传统青瓦。东立面前部凸出,形成下门廊,上阳台的布局,整体为西式造型。门廊和阳台采用水泥立柱支撑,为罗马柱造型,每层各有10根,是该楼主要的装饰部件,罗马式立柱使正立面的造型富于变化精巧,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
孙中山像
纪念堂正立面
俯瞰纪念堂
纪念堂门廊与阳台
罗马柱柱头装饰
楼顶两层三角形山花上有胡汉民题写的额书“中山纪念堂”,上款为“民国十八年七月”,下款题字人姓名已被毁去。
“中山纪念堂”题额
从一层大门进入纪念堂,堂内几无装饰,仅有讲台和墙壁上题字等保留了下来。讲台前做了孙中山先生到三河坝会见陈炯明的情景复原蜡像(左一蒋介石,左二邓仲元,左三陈炯明;右一胡汉民,右二张猛,右三孙中山)。
一层大门
一层情景复原蜡像
最为珍贵的是纪念堂墙壁上保留下来民国时期的题字真迹,在全国范围内也较为罕见。堂中横梁上有蒋中正“景仰国父”题字,上款“中华民国二十年”,下款题名已毁。

景仰国父

纪念堂的后墙壁上绘有孙中山先生遗像和国民党青天白日旗和民国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旗帜两侧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二字,“爱”字左侧有小字落款“徐统雄敬题”。
博爱

落款“徐统雄敬题”
旗帜下有蓝色涂料书写的文字,中部为“总理遗嘱”,右侧为“誓词”,左侧为“党员十二守则”。誓词为:“我们各本良心宣誓,遵守国民公约,绝对拥护国民政府,服从蒋委员长的领导,尽心竭力报效国家,倘有背誓行为,愿受政府的处分。”该誓词为民国二十八年(1939)后抗战时期的产物,见证了民族团结一心抵御外侮的决心。党员十二守则为:“一、忠勇为爱国之本;二、孝顺为齐家之本;三、仁爱为接物之本;四、信义为立业之本;五、和平为处世之本;六、礼节为治事之本;七、服从为负责之本;八、勤俭为服务之本;九、整洁为强身之本;十、助人为快乐之本;十一、学问为济世之本;十二、有恒为成功之本。”该守则为国民党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颁布实施。
总理遗嘱(中)、誓词(右)和党员十二守则(左)
左侧窗边悬挂有中华民国海、陆、空军总司令蒋中正、副总司令张学良联衔的纪念堂保护布告。布告内容为“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坝中山纪念堂暨中山公园,系中国同盟会会员、中国国民党星加坡支部长,埔邑人徐统雄同志以民国七年孙总理莅临三河坝粤军总部劳军及商议联合援闽事宜,倡议筹措建造,旨在纪念孙总理为国为民奋斗一生之革命宗旨及博爱精神。皇皇堂构,美奂美轮,总理风范,世□□□。愿吾党同志遵循总理遗嘱,为实现天下为公之宏志不懈努力。□进入斯堂军民人等,务必爱护其中器物,不得损坏一瓦一砖,一草一木,违者严惩不贷。中华民国十九年十一月十日 此布。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蒋中正;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张学良。

保护布告

布告下为民国二十八年(1939)颁布的《国民公约》,其目的在于鼓励国民抗战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内容为“不违背三民主义;不违背政府法令;不违背国家民族的利益;不做汉奸和不做敌国的顺民;不参加汉奸组织;不做敌军和汉奸的官兵;不替敌人和汉奸带路;不替敌人和汉奸探听消息;不替敌人和汉奸做工;不用敌人和汉奸伪银行的钞票;不买敌人的货物;不卖粮食和一切物品给敌人和汉奸。”

国民公约

旗帜右侧写有纪念周仪式和国民月会仪式,详细规定了两种活动的规程,为我们再现了民国时期纪念堂内举行活动的情景。
纪念周仪式(右)和国民月会仪式(左)
纪念周仪式题字下贴墙壁有五块石碑,石碑记录了捐资建设三河中山纪念堂的人员名单及捐款金额,落款为“民国二十年元月吉旦立”。一楼讲台为半圆形,曾是纪念堂举办活动主席站立之所。一楼南北两壁各开有一扇门,方便人员入场与疏散。
北立面
侧门
纪念堂侧后方
讲台
沿讲台南侧的阶梯上二层,是介绍孙中山先生生平的展览。二层保存原有痕迹不多,仅房梁上还有“行易知难”,四字,题字人已不可考。
行易知难
在二层阳台上可俯瞰中山公园,可以看到园内北侧建有一座六角攒尖顶蓝琉璃瓦碑亭,亭内树立《三河中山纪念堂记》碑,石碑高3米,宽1.5米,厚0.3米,由曾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哲学名儒”范锜撰写碑文,当地书法家陈力堂隶书镌石。碑文记录了三河汇城地区地处三河交界之处,时常爆发洪水,徐统雄倡捐巨资建设中山公园及中山纪念堂,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三河坝之行,二也是为乡人提供避水的场所。
二层阳台

碑亭

《三河中山纪念堂记》碑

文革期间,中山公园和纪念堂建筑遭到了严重破坏,碑亭被拆、石碑湮没,这段历史也逐渐模糊起来。2003年11月2日,《三河中山纪念堂记》碑被发掘出土,建堂时间和缘由始被今人了解。附录碑文于文后。

碑首
落款“乡人范锜 撰”
三河中山纪念堂记拓片
三河中山纪念堂记
汇之为镇,扼于梅河、汀江、梅潭之汇,故又名三河。河水常为患,一流之涨,街衢为之淹汩,城浸时可及旬。水退淤泥涂塞,深逾膝胫,屋宇颓黄,凄凉满目,人疑地下古城。若夫阴雨连绵,江河齐涨,则弹丸之地,未有不立成泽国者。民之苦于淫潦久矣!
十七年夏,徐处长统雄,怆梓桑之荒废,悯斯民之颠连,募集巨资,筑避水所于官山之下,期年落成。正面建中山纪念堂一,盖以民七援闽,孙总理曾莅斯土也。总理苦斗一生,所为无非为国为民,今以堂为纪念,其亦师其爱国爱民之志欤!
夫爱乡之心,原为爱国之本,未可以其事小而讥也。苟善推之,可扩充而至于世界人类吾愿人能效徐公以爱乡者爱国,以爱国者爱天下。不过一宇之设,仅为一区之民;苟能疏浚江流,广植林木,使水不泛滥,山不崩圮,则受赐之区当益广。意者,治标之后,将有治本之举欤?故乐为之志。
民国十八年夏

乡人范绮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