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书推荐 | 李拴根:《老家王屋》序——走读济源

 文学头条 2023-10-01 发布于河南

看到“余闲子”这个名字,我有点陌生,再往后看,不仅笑了,这不就是赵旭东嘛。他是我的同事,我的小友,在我身边多年,从事机关文字工作,对家乡济源的历史文化颇感兴趣。也见到过他业余发表的几篇文章。不曾想,几年来竟然汇成了一本集子。
这本集子是他近年来走读家乡济源的集合。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在中原,涵盖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济源是这一地域的中心地带。这里,有太行、王屋,有黄河、济水,有方圆百里的峰峦沟壑,有或奔涌或淙淙的河流。这里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原发地,是济水人格化的起点。这里的每一架山峦,每一条河流,都经历了五千年文化的浸润,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旭东用他多年的积累,勾勒出了济源山山水水间蕴含的历史文脉、人文底蕴,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如老友品茗、如故人畅饮般地,去触碰镌刻在这方山水上的厚重,去窥探往昔济源的真容。
“王者之屋”王屋山寄托着的中华民族连绵不绝的乡愁,“丹凤朝阳”阳台宫书写着道家学制开放包容、物象万千的智慧,“黄帝祭天处”天坛山寓意着的“恐惊天上人”的虔诚之心……一座座伫立在眼前的山脉与殿宇,通过旭东的解读,显出了精神高地的尊贵。还有,“山不在高”的灵山、“不如归去”的盘谷、“造人补天”的小沟背、“七碗茶歌”的九里沟、“唯带高洁气”的南山……他如数家珍中,让这些已经简化成符号的山峦,重新耸立成了许多人心中高山仰止、心向往之的精神家园。
“济世之水”的济水用三洑三现、扬波千里、独流入海的壮举,启迪着“上善若水”的智慧;历经沧桑却保存完整的济渎庙用渎海同祭,宣誓着开疆拓土的雄心;出身不凡又籍籍无名的湨水静静地流淌出年轻的芳华与朝气……这一条条流淌在脚下的水,通过旭东的笔墨,露出了文明图腾的容貌。沁水之畔的“沁园春色”、黄河西滩的“关关雎鸠”、青萝河畔的“东溪垂纶”、龙潭之上的“文风大兴”、河清古渡的“河清海晏”…… 他娓娓道来中,汇集成了许多济源人弱水三千、一瓢饮足的力量源泉。
“一个老人叩石垦壤、挖山不止,一个民族锲而不舍、艰苦奋斗”。在列子笔下,这个老人承载着“顺应天道、挖去名利之山、大智如愚”的道家智慧;在毛泽东主席口中,这种精神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民族精神、红色基因;在我们心中,这种传承是“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生命血脉。因为旭东的深入挖掘与诠释,济源“前有聂政后郭解”的慷慨侠义之风、“儒释皆通、功在社稷”的济世救民之志、“不懈抗争、去感动上帝”的奋斗之姿,都得到了宣扬,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济源的精神特质。

这本集子具有很好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尽管济源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现存记载这些的古代专著只有乾隆《济源县志》、嘉庆《续济源县志》数卷,其余的都淹没在众多的历史典籍、文物古迹之中。近年来,有关单位、学者也编纂了几种介绍济源历史文化的书目,都有以文史资料的形式出现,考据严谨是其长处,但刻板枯燥也影响了它的受众范围。旭东在工作中擅长的是公文写作。一般来说,长期从事公文写作的人,其语言往往会变得机械而古板,俗称“刀笔”。旭东这本集子里的文字,在尽力摆脱这个窠臼,使之变得灵活而随性,尽量向着散文的方向靠拢。看得出,他在学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学王充闾的《国粹》,学梁衡的《千秋人物》,尽管百般难得其一,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这种尝试,让这本集子有了济源历史文化普及读物的感觉,可以让更多的人走进济源,了解济源,进而爱上济源。
把这本集子取名《老家王屋》,饱含着旭东对家乡的赤子深情。他生在济源,长在济源,工作在济源,济源就是他的的整个世界,占据了他所有的生命空间。这些年来对济源历史文化的学习让他认识到,济源不单单是一道道叶绿叶黄的山川,一条条水涨水落的河流,还承载着他无数祖辈的思索和奋斗、悲欢与离合。他的祖辈中,不仅有贩夫走卒,更有高贤大德、文人墨客。祖辈的思索,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国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山,这水,也不再是自然之山,自然之水,已经成为文化之山,精神之水,融入了他的血脉,不仅是他心底深处的柔软和温情,而且是他的精神图腾和信仰,让他由热爱而尊重,而敬畏,而推崇。这真挚而又深沉复杂的情感,融诸于笔墨,就让这本集子中的每一篇文字都有了生命,有了温度,可以触发更多人的凝望和沉思。
庆幸旭东没有让业余时间完全荒废,做了一件有益的事。希望他可以坚持下去,做更多有益的事,让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更有意义。我和他共勉。

《老家王屋》
《老家王屋》作者:赵旭东,笔名余闲子,河南济源人,1974年出生,民建会员,现供职于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爱好文学和地域文化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