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陕西洋县开明寺塔 | 静思斋

 静思斋历史文献 2023-10-01 发布于河北
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131篇&《陕南纪行》第二篇:陕西洋县开明寺塔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3年9月23日

去年我在破解一张国立第七中学老照片时,曾就该校当时的校址五云宫,写了一篇考证小文——《一场篮球赛引发的血案——陕西洋县五云宫历史源流及被焚始末》(点击可查看)。文中引用了俄国人鲍耶尔斯基1875年所摄的一张老照片,可以看到,当时五云宫旁边一片荒芜,唯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卓然而立,这便是开明寺塔了。
 
 图1:洋县开明寺塔与五云宫
(照片出自《汉中抗战纪实》,转引自汉中市档案馆)

据光绪《洋县志》载,“开明寺塔与寺俱建于唐初”(在该版县志中,其实也有不同的说法)。另有《陕西通志》、《汉中府志》等文献提供了一些细节上的补充,说开明寺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原名法轮院,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明洪武年间重修,屡有毁废。从现存的一些文物来看,该塔的始建年份应在宋前,历代的修缮也有早于南宋者,或许是南宋的那次重修规模颇大,所以为方志所记,塔亦呈现出一些宋代的风格。

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何士骥先生抗战时期曾在城固的国立西北大学兼课,并担任考古室主任。利用假日,他曾组织学生在周边开展考古活动。据其1942年发表的《西北考古记略》所述,“开明寺在县城南门内,寺已废弃,有塔一座...”。根据这一位置关系,我觉得上面那张老照片,可能是站在南城墙上,由南(偏西)向北拍摄的。我这次到开明寺塔来,除顺便寻访一下五云宫遗迹外,亦想找到相似的视角,来重现上面那张老照片。
 
 图2:开明寺塔全景(自北向南)

从蔡伦墓打车回到开明广场,雨还沥沥拉拉下着,司机把我搁在环岛的东北角,我即蹚水来到塔下。在手机地图上,这里标注为“舍利塔”,但我并没有查到该塔与“舍利”有何渊源。开明寺塔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砖塔,共十三层,大概是由于雨水丰沛,“头”上还长着草。作为洋县城中硕果仅存的古代地标性建筑,开明寺塔并不显得有多高,视觉上比我这些年走访过的古塔都显瘦削矮小。
 
 图3:开明寺塔近观

绕塔一周拍摄了一些照片后,我决定还是先去当年的五云宫那边看看。去年文中我插入了一张方位图,经当地网友指正,说是大致应在蓝框那个位置。五云宫在1947年因国立七中与省立洋中的斗殴事件被彻底焚毁,如今早已杳无痕迹。就连原先有一条五云路,现在貌似也改称为工农街了。久之,知道“五云”之名的人越来越少,也难怪我一路上问了两个司机,都是不明就里,在这方面甚至还不如我一外地人。
 
 图4:五云宫大致位置图

从望江路拐入工农街,眼前所见,倒更像是一个农贸市场,叫卖声取代了当年琅琅的读书声。自北向南一路走下来,两侧的胡同也进了几个,均未再找到与国立七中、五云宫有关的任何蛛丝马迹,恐怕也唯有当年的“见证者”开明寺塔,还云淡风轻地立在一旁。无奈只好站在“局子”门口,对着当年的那个方向来了一张。真实地记录变迁,我想也算是一种“影像方志”吧。
 
 图5:工农街街景(自北向南)
 
 图6:原五云宫大致位置之现状

此时腹中饥馁,便在南环路上的“秦洋擀面馆”用了一碗油泼面,饭毕再度来到开明寺塔前,这次是正面(南),准备“翻拍”那张旧影。不过,由于周边环境的巨变,建筑环绕,我已很难身处鲍耶尔斯基当年的位置,尤其是找到那个略带居高临下的视角,照片最后拍得差强人意。
 
 图7:旧影翻拍

回来后查阅资料,除了志书中那些简略的沿革记载之外,历史故事方面约等于零,更没有啥子人所不知之事。我发现游记写到这里已然词穷,似乎也可以戛然而止了。这大概是这些年来我所写的篇幅最短、也最没“干货”的一篇了。
 
 图8:古与今的“轮回”

如今在地图上还真有个“开明寺”,在开明寺塔南边之江畔,步行过去大约要一公里,由于赶时间去下一个地方,我便没去走访。据《陕西古塔全编》记载,这个开明寺是新世纪初才迁过去的,一个“迁”字,让我多少有些狐疑,莫非是解放后在塔旁边,又恢复了一些寺庙建筑?此时倒是让我有些遗憾没过去看看了,总归两者是有些渊源的,至少是在名字上。而我,却不知以后是否还有机缘再至洋县了。
 
 图9: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第六批)



                                  静思斋  于岳
                                  2023年10月1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