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酸科举路漫漫

 新用户2290u2xN 2023-10-01 发布于广东

辛酸科举路漫漫



——老白读《儒林外史》之四
《儒林外史》是清代科举社会的产物,作者吴敬梓以写实的手法,对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江南绅士阶层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以及该时期江南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予以如实的描绘,他所塑造的士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个个都是当时现实生活中的人,直至今天还能看到他们的影子。
书中的这些人物,几乎都是围着科举考试转,不管他成功或失败,也不管他本人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所以要更好地理解《儒林外史》,就必须对明清的科举制度有所了解。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有生员、举人、进士三个系列的考试。
一、生员(秀才)系列考试
第一系列的考试就是童试,凡是去应考生员的考试就称童试,是最初级的考试。
童生考取生员需要经过本县、本府和学政的三级考试,分别叫县试、府试、院试
1.县试。
报考人条件:凡男姓良民(即四民,士、农、工、商)皆可应试,优娼隶皂之子孙不能参加。
考生向本县衙署的礼房报名,填写三代之履历。
考生事先要做好两种准备:一是要请一位廪生出具保结,对考生的身份、品行担保;二是考卷要自己花钱买。
县试由县官主持,时间一般在农历二月。
县试一般共考五场,每日一场。第一场为正场,考四书文两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
录取后,正式称为童生,准许参加府试了。复试可参加也可不参加。
县试第一名称为县案首。
2.府试。
府试由知府主持,时间一般在农历四月。
因故未参加县试者,可在府试前补考一场,补考通过的也可参加府试。
报名、具保、场次、考试内容等与县试相同。
府考第一名,叫府案首。府试通过了,就可参加院试。
3.院试。
院试由学政主持。学政也称学道、学台、宗师等等。各省学政一般驻在省城。
学政一般由朝廷在翰林院官员中选拔,由其他京官选任者也需带翰林院编修衔。学政在三年任期内两次巡回各地,称为按临。
报名、具保、场次、考试内容等与府试相同。
院试场规很严,入场由学政亲自点名。
院试按各府、县规定的名额录取,难度很大,平均九十至一百名童生录取一名生员。
院试合格,成为生员,又俗称秀才。有了秀才身份,就享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待遇。
学政分拨生员到县、州、府学习,留县者叫县学生员,拨府者叫府学生员。
此后即开始入学学习。
4.岁考。
生员就学还需要参加考试,以学政主持的岁考科考最重要。
岁考,也称岁试。
学政到任第一年,在省内所属府州县,依次轮流举行岁考,旨在检查生员的学习情况。
岁考实行“六等黜陟法”。成绩分六等:考优者,补廪、补增;考劣等者,廪生停廪,增生降附生,附生降青衣(谓之青生,由着蓝色衫改着青衣);青衣发社,即开除出府县学。考在第六等,有黜为民的。
5.科考。
科考是乡试的预选考试。
参加科考有限制,凡在岁考中五等以下,就不准参加科考和录遗(补考)。
科考成绩分三等。凡考在第一、第二等者,以及第三等前十名(大省)或前五名(中、小省)准送乡试。
科考之后,还有“录科”。录科是在科考举行之后,再对那些科考成绩在三等11名之后、因各种原因未能参加科考的生员,以及留在本省、不在京城的国子监生、官生进行一次考试,录取一批应考乡试的生员。
以上是地方生员的选拔。
还有一块是国子监诸生,包括贡生和监生。(拟另写专文讲述)

二、乡试
乡试是清代科举考试的第二级考试,也称省试,因乡试在每个省举行。
1.乡试的参考人员。
一部分是各省的生员,乡试地点在省城;一部分是国子监诸生。
2.乡试的时间、地点、内容。
清代乡试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年举行,称正科。遇到皇帝登基、万寿等庆典,增加一次,称恩科。
清代乡试考场称贡院。
乡试于八月举行,也称秋闱。
乡试分三场进行,以初九、十二、十五为正场,考生于每场前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考试内容,清朝初年第一场考四书五经,用八股文;第二场考论一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乾隆年间改第一场考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考经文五篇;第三场考策问五道。
各省乡试均有主考命题。
3.乡试的场规。
乡试的场规极其严格,对试前、试后、场内、场外都有严厉禁令。对考生夹带极其严格,进场时候会进行严格搜查。
对作弊者处理也及其严格。1858年,清代顺天乡试发生舞弊案件,主考官被斩首,几十名官员、生员受到包括死刑在内的严厉处罚。
4.乡试的考官及阅卷。
清代乡试的考官为正副主考,每省各一人,负责命题、阅卷和录取工作。正副主考均由皇帝钦命,专用翰林进士出身的官员。
除了正副主考外,各省还任用同考官来帮助阅卷,同考官也称“房官”,各省八到十八人不等。
生员用墨笔作答的原卷称为墨卷,出场交卷后由弥封人员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弥封。之后将弥封后的墨卷编号后由誊录人员用朱砂誊录,称为朱卷。
墨卷存放于外帘,朱卷交于内帘阅卷。
乡试放榜后各省试卷还会调拨到礼部进行复查,称为磨勘。
5.乡试的录取和放榜。
清代乡试的录取名额各省不一,大致根据人口多寡、赋税轻重而定,录取率大省在1/80左右,小省在1/50左右。如乾隆年间共录取一千二百余名。
乡试正榜录取者称举人,此外正榜每五名取副榜一名,也称副贡。
一般于九月放榜,时值秋季,桂花盛开,所以也称桂花榜。
各种生员通过乡试,就取得举人身份。在清代,举人就获得了做官的机会 。
新科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叫亚元,第三、四、五名叫经魁,第六名叫亚魁,其余叫文魁,均由国家颁给24两牌坊银和顶戴衣帽匾额。
新科举人第二年就可以赴京参加礼部的会试。

三、会试
举人下一级考试,就是会试。会试是清代科举考试的第三级考试,在春季举行,又叫春闱。
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会试的主考官4人称总裁,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皇帝钦命。另有同考官18人,多由翰林充当。
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
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第一场在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三场所试项目,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与乡试同。
考试时的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手续与乡试一样。参加会试的举子应先行复试,道远不及者,得于会试后另行复试。
会试取中者称“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 ,第一名称“会元”。

会试之后是殿试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殿试在四月份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都是“天子门生”。
殿试没有淘汰,只有排名。殿试只考策问一场。
殿试出榜分为三甲。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又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一,称“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二。
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
一甲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链接:
沈琼枝凭什么只身闯荡江湖?
辛酸了几百年的严监生
古人遇到了瘟疫该怎么办?
请您高抬贵手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