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格街凶杀案》| 从爱伦·坡的五种推理模式说起

 置身于宁静 2023-10-02 发布于浙江

前言


埃德加·爱伦·坡被称为美国推理小说、恐怖小说和科幻小说之父。他于1841年创作的《莫格街凶杀案》开世界推理小说之先河,与其所作另外四部推理小说共同塑造了后世推理小说写作的五种模式。

本文就《莫格街凶杀案》一篇故事分析这部具有首创性的作品中已经具备了他在自己后来的作品中陆续表现的所有推理模式,对推理小说定型和对作家的启发都具有极大贡献。

01

Image

埃德加·爱伦·坡以诗人身份踏入文坛,但其创作却长期处于文学史边缘地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爱伦·坡是怪诞小说和唯美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然而早在19世纪初期他已揭开了现代主义的帷幕。

评论家一般将他的短篇小说分为恐怖小说、科幻小说以及侦探推理小说三类。然而不论如何分类,我们也能看出他的作品常与死亡、恐怖相关联,恐怖是其作品基调。爱伦·坡尤以其哥特小说闻名,他的恐怖小说将外在的恐惧发展为心灵的恐惧,颠覆了以往哥特小说道德训诫式的风格,开启了后世恐怖小说关注心理描写的趋向。

他在作品中运用非理性主义的诊断法,透视出了被荒谬现实所扭曲的人格,他笔下的人物孤寂、恐惧、烦恼、绝望,这些人物由自身恐惧之心引发了内心世界恐怖的无限可能性,最终走向精神毁灭之路。然而这些人物的结局却让读者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自我的毁灭不是终点,反而是起点。这种“心理哥特”作品被认为是爱伦坡借由对自身心灵完整,独一回归的精神奋斗的载体。

这种心理正是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笔下的“现代人”精神病综合症的征状。因此,在全球范围内由边缘颠覆中心的文化结构过程中,爱伦坡的作品确立了其文学史新地位。这种注重分析人精神层面的写法不仅明显地存在于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中,也体现在他的推理小说中。


02

推理小说是主要以推理手段解谜的小说体裁,又因推理小说中常存在“侦探”这一角色被称为“侦探小说”。推理小说多以杀人案件或物品丢失为开端,以根据线索追踪凶手或失物为目的,并力图在作品中营造出扣人心弦的紧迫感和令人窒息的恐怖气氛,推理小说作者们利用作品与读者开展脑力角逐从而为读者提供阅读的乐趣。

埃德加·爱伦·坡于1841年4月在《格雷姆杂志》上刊登了短篇侦探小说《莫格街凶杀案》,这部作品一般被公认为世界范围内最早出现的有意识的成型推理小说。

Image

推理小说在类别方面发展出两种主要类别,分别是物证推理与心证推理两类。物证推理主要以现场证据及推断凶手手法来确定凶手,代表作品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推理小说。

心证推理则根据犯罪心理学原理通过对罪犯实施犯罪的方式与动机进行分析推测,从而对罪犯年龄、性别、身份进行侧写。此类推理的经典之作为Gilbert Keith Chesterton的'布朗神父'系列。

而在作品派别方面,大致可分为本格派、变格派、社会派、冷硬派、写实派、法庭派等。根据《莫格街凶杀案》的写作风格,我认为其属于物证推理,且既具有本格派注重公平理性逻辑的特点,又具有变格派惊奇性与异想天开的构想。故事中的法国侦探杜宾与案件叙述者“我”的“侦探—助手”模式也成为往后部分推理小说中主角的重要参考和标准搭配,并且创立了侦探小说“罪案—侦察—推理—破案”典范的叙事模式以及这类样式小说人物情节设计的“三角关系”基本范式。

爱伦坡在其后创作的多部推理小说中创制了如下案件模式:密室杀人模式、安乐椅探案模式、破译密码模式、不可能真凶模式和心理盲区模式等,其中“密室杀人模式”因作为出现在首部侦探小说《莫格街凶杀案》中最具特色的模式更是具有首创性。

本文就《莫格街凶杀案》一篇体现出的案件推理模式进行分析,着重分析其具有的典型模式——密室杀人模式,辅以其他四类模式的分析,表明《莫格街凶杀案》作为首部推理小说已经具有将五种模式融合的意识从而揭示爱伦坡对推理小说定型的巨大贡献。


03

《莫格街凶杀案》被称为世界推理小说史开山之作。其首创性不仅在于它是第一部被人们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更是因为它在案件设置上首创了不可能犯罪中的“密室谋杀”模式。

《莫格街凶杀案》主要讲述了出身法国贵族的侦探舍瓦利埃·C.奥古斯特·杜宾凭借对犯罪现场的考察与对由报上所刊登的目击证人证词推理而破获的一起母女两人在密室中被残忍杀害的命案。

在本案中,住在圣罗克区莫格街的爱斯巴奈雅太太母女二人双双被害,母亲头发被扯掉一部分,喉部被割断;女儿则死在反锁的房间里,尸体被扭曲地倒塞在狭窄的烟囱管里。案件中受害者母女身处自己家中一间位置偏僻的阁楼密室中,房门紧锁,而门外又被听到母女俩惨呼的邻居紧密围住,凶手不可能从门逃出。

Image

案发阁楼密室的百叶窗也牢牢地被钉死在窗框上,而狭窄的烟道就连一只猫都难以通过,密室现场十分诡异。凶手看似无法逃离现场,却完成了犯罪行为并顺利逃出了案发房间。

这种'不可能逃脱'的密室杀人案件的策划及凶手逃离封闭凶杀现场的方式成为了读者关注的焦点。此后,众多侦探小说作家尝试类似题材的创作,加之许多悬疑推理小说读者的追捧,“密室杀人”成为推理小说最吸引人眼球,最具号召力的看点。


04

Image

自爱伦·坡在《莫格街凶杀案》的案件设置上采用了密室杀人模式,以“密室杀人”为代表的不可能犯罪模式成了推理小说画龙点睛之笔。推理小说作者以能创作出一篇无懈可击的不可能犯罪作品为终身理想。

然而随着推理小说写作模式与进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密室杀人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苛刻。读者厌倦作者故作玄虚设置的秘密通道的行为,因为作者用未向读者提示过的线索破案这种作弊行为实际上造成了作者与读者对案件认知上的不平等,继而中断了读者对作品中案件的思考的欲望。因此早期的秘密通道在出现不久之后就被“有良知”的作家弃之不用。

作家Ronald A. Knox在1928年针对推理小说而立的“推理十诫”中明确规定:Not more than one secret room or passage is allowable.《莫格街凶杀案》不用密道,而用了看似牢固实际破败的窗闩,揭示了所谓密室并不存在。然而在门锁和窗栓上做手脚这类情节设置的含金量也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而减弱,逐渐不再被用到长篇中设计的密室,或者不作为构成'密室'的关键,只作为多个环节中的一个小链条。发展到后来,密室的密封程度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狭小。然而最具挑战性的目标也往往是挑战者们乐此不疲的征服对象。

正如几何证明题,真正的难题是那些题干简单,条件也简单的题目。空间小,意味着一目了然,能做手脚的机会更为有限,作品中'凶手'作案的手法就更为高明。条件简单的密室无疑为作家提供了“比试诡计”的舞台。因此,能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密室推理作品就成为大多数推理小说家的执念。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仍旧出现了许多迷失案件的杰作,如早期的密室杰作,柯南·道尔的经典作品《花带》和以色列·赞威尔的《弓区大谜案》。之后有范·杜森的'思考机器'系列和卜斯特的“阿伯纳叔叔系列”。卡斯顿·勒鲁的《黄屋奇案》和埃勒里·奎因的《中国橘子之谜》以及黑克·塔伯特的《刽子手的杂役》和《地狱之缘》。

真正称得上是密室大师是约翰·迪克森·卡尔,他不仅发明了许多独创性的诡计,而且能将前人的诡计也加工得精彩绝伦。在他笔下,密室杀人营造成为不可能气氛中的一个环节,在解答之前甚至令人怀疑犯罪的是否是超自然现象。他的作品《三口棺材》和《犹大之窗》等都称得上是史上最出色的密室小说。卡尔一生创作的八十多本长短篇侦探小说,打多数都是密室题材的作品,由此可见密室杀人模式的影响之深。


05

《莫格街凶杀案》案件设置中体现的第二种推理模式便是“不可能真凶模式”。不可能真凶模式来源于爱伦坡的另一部作品《你就是杀人凶手》,在该作品中爱伦·坡将哥特式小说的神秘与恐怖小说的罪恶巧妙地加以融合,运用诡谲的心理战解谜,这种心理战术法开创了推理小说的不可能真凶模式。

Image

在作品的最后,真凶在被害人“复活”且“开口讲话”的情境下,由于心理崩溃而主动说出了全部罪行。真凶出人意料,因而得名。爱伦·坡的这篇《你就是杀人凶手》抓住了推理小说的本质—谁是凶手。

作品中最不可思议的设置,能带给读者最大心理冲击的因素始终便是出乎意料的凶手身份。《莫格街凶杀案》中死者身上触目惊心的瘀痕与生生扯下受害人头发并将另一位受害人塞进烟囱道的暴行指向了凶手力大无穷这一事实。然而出人意表,凶手竟是一只逃离驯养者的大猩猩。凶手身份诡异离奇,却又能比较合理地解释证词中受害人未丢失财物及所有证人都认为凶手是不同于自己的外国人之事实。

爱伦·坡展示出了对读者心理把握精准独道,利用凶手身份给读者制造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后来的经典推理作品,以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罗杰疑案》,埃勒里·奎因的《希腊棺材之谜》,以及约翰·狄克森·卡尔的《三口棺材》为代表,都是在“谁是凶手”这一点极尽悬疑之所能事,目的就是要让所有试图“预知”真凶的人挫败。可见,爱伦·坡创立的这种不可能真凶的心理破案模式的不可逾越。

在线索收集和案件推理侦破的过程中,《莫格街凶杀案》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安乐椅探案模式。爱伦坡的《玛丽·罗杰神秘案件》是该模式的集中体现。“安乐椅模式”得名于奥希兹女男爵的《角落里的老人》,指故事中一位人们称之为“安乐椅神探”的老人。这位老人是一位坐在咖啡馆角落里的怪人,成天无所事事,只是看看报纸,手上不停地把一条细绳结成各种结,然后又将它解开。他不是警察,不是私家侦探,只是个“场边评论家”,只根据报纸上的社会版新闻,通过纯逻辑推理判断出疑案的真相。

东野圭吾的《嫌疑犯X的献身》,奥希兹女男爵的《角落里的老人》,杰克·福翠尔的《思考机器》,以及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其作品中塑造的马普尔小姐,这些作品的主人公都可被称为“安乐椅侦探”。他们不参与犯罪现场调查,却采用别人现场调查的结果。其实质就是侦探的一种更为细致的专业分工。因此,耳目对于他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除了自己到法庭去听审和靠察言观色来判断谁是真凶外,还必须通过其他渠道(主要是报纸上的报道)来了解其他一些细节,最后借新闻报道,运用纯逻辑推理揭开谜案。

莫格街凶杀案》中杜宾通过对警察提供的证人证词进行推理分析,断定了警方侦察方向的失误,并且通过街头消息将凶手与刚从海外小岛回到巴黎,丢失猩猩的水手联系起来。安乐椅模式中的纯推理侦探无需到犯罪现场,只要手头有公众资料,随时随地都能根据各种资料推理出罪案的真相,这种不在场的逻辑推理是通过分析报道而得出结论的。因而爱伦·坡开创的这种安乐椅探案模式是推理小说模式中的一种最为理想的模式。


06

在莫格街谋杀案追踪凶手的过程中,杜宾为了印证自己的推测并与猩猩的驯养者联系,将一则意欲重金求得一只红毛大猩猩的广告刊登在报纸一个小版面上。这并不是破译密码模式,但联系爱伦坡的兴趣爱好,作为狂热的密码破译爱好者,他曾经在报纸上刊登过广告,专门接受为人破译密码的工作,因此从《莫格街凶杀案》的侦破过程中所使用的载体,我们已初见'密码破译'的雏形。

实际上,爱伦坡真正能体现密码破译模式的作品《金甲虫》。这部作品通过写法国人威廉根据一张羊皮纸卷上的密码指示,找到了百年以前海盗留下的巨额宝藏引出凶案,情节复杂。后来,柯南·道尔将这篇小说一分为二,衍生出《跳舞的人》和《马斯格雷夫典礼》。密码破译模式也成为了最体现作者高智能的案件推理模式。

心理盲区模式在莫格街案件中体现为警方不顾现场证据扣押无辜的银行职员;西点师、裁缝、殡葬师等证人固执地认为凶手说的是异于自己母语的语言,从而对凶手国籍进行推论,然而事实是他们中没有人听得懂凶手的语言。心理盲区让警察和普通人不轻易放过那些直接相关的线索,却把很多其他间接的可能的线索给忽略了;因为太过专注于案子中的某点或某一线索,因此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案情;甚至已经发现了案子中某些不寻常,也仍然不能用全面的眼光来审视整个案情。

Image

心理盲区最直观地体现在杜宾对警察侦破案件时采取的方式进行了批评:“人们就是这样,往往迷信只要执着地坚持和尽可能深地发掘其中某一点就能得到真相,可是更多的事实说明,真相并非只在那一点中。从我个人来说,我甚至更相信,越是复杂和有价值的事实真相,越是浅显易见的。有的时候,我们越是向山谷深处进发,越是希望真相就在山谷深处,可事实往往证明,真相根本不在那儿。或许当我们不经意地抬头看看山顶时,却发现苦苦追寻的东西早已经在注视着我们了。”

在爱伦·坡另一部作品《失窃的信》中,杜宾受委托寻找一封谁也无法找到的信件。警察用最先进的设备精确测量了每一个偏僻的可能藏匿地点却一无所获。被污迹和撕毁“伪装”过的信件最终被杜宾在放废纸的筐中找到。

罪犯利用人的心理盲点,避开或者利用常人的心理状态来作案或者藏匿。因为他们深知人们往往格外重视细枝末节,被一些看似复杂的表象所蒙蔽,却忽略了眼前的真理。柯南·道尔的《波希来亚丑闻》和G·K·切斯特顿的《隐身人》就是这一模式的经典代表作品。

爱伦坡的一生命运多舛,所作不多。但他哥特式恐怖写作风格与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的倾向却影响了诸如柯南道尔、波德莱尔、马拉美、希区柯克、江户川乱步等名家。他的五部短篇推理小说《莫格街凶杀案》《玛丽·罗杰神秘案件》《金甲虫》《你就是凶手》《失窃的信》成功创造了五种推理小说模式。

《莫格街凶杀案》作为最早的侦探小说,虽然以密室杀人模式闻名,但细思却已经能将这些推理模式融合,呈现在一部相当完整成熟的推理小说中。情节曲折,塑造了具有怪癖的侦探形象以及典型的“侦探——助手”搭档模式影响了后世作家如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岛田庄司等,影响深远,真正达到了他在《怪异故事集》序中为阐明他提出的“效果论”宣言:“我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深思熟虑的苦心经营。”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

微信号 : 妮妮myquee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