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散文:我的父亲是个“蚕把头”

 梦回乡关 2023-10-02 发布于浙江

我爸今年七十了,还在农村老家,一辈子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几乎满头白发,额头爬满皱纹,脸颊微黄,布满老茧的双手足以说明他饱经沧桑。年前还因为脑出血住过院,对他无疑又是雪上加霜了。现在走道不时还会咔倒(摔跤),精神头也大不如以前了。

即使这样,今年夏天还不顾家人的苦劝,执意在自家的蚕场子上继续放蚕。

蚕,一种吐丝的昆虫,因为喜欢吃柞树叶而得名柞蚕。柞蚕又分春蚕和秋蚕,农村都管养蚕叫放蚕,我家放的就是秋蚕。

柞蚕的养殖历史可以追溯到夏代,现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辽宁、吉林等省份,老家附近的丹东凤城、鞍山岫岩都是著名的柞蚕养殖基地。

南方人讲“撑船、打铁、卖豆腐”为三大苦差事,北方则将“放蚕、打铁、卖豆腐”视为三苦,可见放蚕的不易。

放蚕大致分为定蚕场、挑茧种、蛾哨籽(产孵)、蚕上山、摘大茧几个过程。

定蚕场就是得挑选枝叶茂密、芽棵矮小的柞树场子,尽量选择朝阳向南的地方。如果自家没有山场子,你看中哪片山了,还要和山主人协商租蚕场,说点好听的,交个定钱,这事也就定了。

放蚕的人也叫“蚕把头”,定蚕场之后把头就开始拜山、打场子、药场子了。

拜山虽说是迷信,但蚕把头一直很信奉蚕神——蚕姑。在山场子脚下选择地势平坦的位置,弄三块石头搭个小庙,上面披上红布,庙门朝南。将供包子(馒头)、供菜摆好,点上香后,蚕把头开始磕头作揖地朝拜起来,心里默默祈求蚕姑保佑,保我放蚕一切顺利,上秋大收山,大茧卖个好价钱……

打场子,就是除去蚕场子里的枯树枝、杂柴、荒草。过去都使用大镰刀,现在都改用烧油的打场机器,人能省点劲。这活也有点诀窍,下午太阳毒,草都蔫巴了不好打,上午趁着露水没散,草也支棱,打起来能快,也有人选择下小雨的天去干这活。

药场子,一种是弄点豆渣之类的,多放点猪油、调料炒熟后,再拌上专门的药,撒在蚕场子地上,尽量多杀死一些小昆虫,怕它们和蚕抢树叶、祸害蚕苗。还有就是得在柞树叶上喷药,杀死一些虫卵。这活特别辛苦,大夏天的背着好几十斤的喷壶打药,一堆柞树叶都不能落下。现在有条件的蚕把头也用上高科技了,利用无人机喷药,具有效率高、省时省力、喷洒均匀等优点。

挑茧种时蚕把头也有禁忌,他们认为斤与紧是谐音,紧就是往回缩,不长了,在蚕面前不能说斤,挑选蚕种也按多少“千”个为单位。挑好的茧种都要用麻线穿成一串串的,俗称“茧串子”,也有钱串子之意。一串数量控制在一千左右,为图吉利,以尾数是八居多。


蚕种到家后要挂在事先消毒好的空房子内,还得用红布条绑上温度表,时刻监测温度,室内必须阴暗且干燥,不能让太阳晒着,烟熏也不行。甚至女人也得远离,据说女人搽烟抹粉的会影响茧种睡觉。

过十天左右,茧种开始陆续出蛾了,首先是茧蛹撒尿软化了茧扣,然后一点点地从茧扣里往出钻,经过数秒艰苦的挣扎,浑身是汗地出现在你面前,完成了“化茧成蝶”的美丽蜕变。

因为蛾籽刚出时是湿的,要搭在麻绳上晾风,翅膀一会就变硬了。你不用担心它会掉下来,个个都像抓住救命的稻草一样,死死地抓住绳子。晾风时要把公蛾、母蛾分开搭着。

当天晚上半夜还要起来,把公蛾母蛾逐个配在一起,放在带盖的蚕筐里,让它们交配。如果公母数量不一致,还要到别人家去“借种”。遇到不听话的蛾子,还会绕着灯泡满屋子飞,费劲抓住后强行放筐里交配。看是挺简单的活,也得整到后半夜,都听到鸡叫了,人们才能拖着疲惫的身子去睡觉。

第二天下午,先把玻璃窗户连框卸下来,平放在箱盖上,铺上剪好的牛皮纸。轻轻地翻开筐盖,把交配完的母蛾抓住,把触角、翅膀剪得很短,放在牛皮纸上,一会就开始哨籽了。蛾籽上有粘液,直接就粘在纸上了,期间不时得扒拉一下母蛾,别让它在一个地方哨籽,如里蛾籽太厚以后不好“破蚁子”。

交配完的公蛾,哨籽后的母蛾都变成菜蛾了,这可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特色美味,是一种高营养、高蛋白的东西,老家人都说“天上龙肉,地下蛾肉”。经过大油炒好的母蛾一咬起来会嘎吱直响,因为肚子里还有残余的蛾籽,相比之下我们更喜欢吃公蛾了。

据说,蛾有延缓衰老、降低血压、治疗男性功能障碍等功效。近几年伴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都注重养生,蛾的身价都被炒起来了,农村大集上母蛾一斤七八十,公蛾都过百了。有人直接用刚破壳的公蛾泡酒出售,据说是大补,好多城里人开车来采购,崎岖的乡村小路上轿车排起了长龙,场景甚是壮观。买到的兴奋不已,空手的都交钱预购,真是“一蛾难求”。

出蛾时间基本是下午三四点钟开始,能出到晚上睡觉前,前后持续出个十天半个月的,开始和结尾的几天出得少,中间出得多,也叫大喷儿出蛾。

粘满蛾籽的牛皮纸挂在空房子里,注意阴凉通风,每天喷水,最后还要用药水洗澡,称“洗蛾籽”。洗完的蛾籽再次悬挂,事先缝个纱布口袋,把洗掉的蛾籽装好,用个红布条绑好挂起来。蛾籽还得在家呆一周左右。

人们算好出蚕的时间,事先把粘满蛾籽的牛皮纸撕成小条,起早弄到蚕场子去,固定在鲜嫩柞树枝上。那些洗掉的蛾籽也不能扔,找点柞树叶铺好,把蛾籽倒在上面,小蚕破壳后就能吃到新鲜的树叶了。蚕苗是又小又黑,像蚂蚁大小,都管这个过程叫“破蚁子”。


蚕一共得蜕四次皮,蜕皮前不吃不动像睡觉一样,也叫眠子。分别叫起青、二眠、三眠、老眠,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能做茧。

随着蚕苗上山以后,蚕把头就得开启吃苦受累模式了。为了遮风挡雨得在蚕场里搭个窝棚,一般都选择在高处,能照顾到全山的位置。余下的工作就是看场子、抓蚕。

勤劳的蚕把头每天天不亮就得出发,通往蚕场的羊肠小道上长满了靰鞡草,夏天露水大,一走一过,鞋和裤腿子都湿透了,忙得你来不及脱换就得干活,什么时候太阳上来,露水散了,你的鞋和裤子也就熥干了。你要穿靴子和雨裤吧,大夏天的还捂脚,腿肚子上起一些小红疙瘩,一挠都血里呼喇的,脚气犯了更难受。

天上飞的家巧(麻雀)、喜鹊、老娃子(乌鸦)、山傻子(傻鸟),草丛里各种蜂子、蚂蚁、蛤蟆、长虫(蛇)等等数不胜数,都能来嚯嚯蚕。

天上飞的鸟吃蚕,我还能理解,因为人家打小爱吃虫子,你说你一只癞蛤蟆跟着凑什么趣呢?最可气是那蚂蚁,它跟头把式地爬到蚕跟前,打量一番过后,发现自己吃不了这玩意,泄愤离开的时候,还不忘踹蚕一脚。这只蚕不久就开始皮肤溃烂,然后就交待了。

难怪蚕把头这样说,“蚕这货太怂,不管比它大的还是小的牲口(昆虫),都能祸害它。”

为了保护蚕少受损失,就得起早贪黑地看场子。

地下的昆虫就得靠抓,这些东西都挺贼,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傻等着让你去抓,一眨眼就不见了,要么靠皮肤与树叶颜色接近躲起来,要么就逃回洞里,等你走了再出来,抓虫子也需要斗智斗勇。反正是掐死一个少一个吧,看到的就尽量整死。

迷信的蚕把头认为长虫有仙家护体,如果在蚕场子里发现长虫,不管它祸不祸害蚕,都不能打死,弄个棍子给它挑远点,心里念叨着“保佑收山”之类的吉祥话。

对付飞鸟,老早年前有“老洋炮”,现在枪支管理严格了,只能放放“二踢脚”,要不就拿个破盆敲几下。也有人嗓门大,就靠喊,发现有鸟嚯嚯蚕,吼喽一声,鸟也能吓跑。还有人欺负鸟眼神都不好,在蚕场子里下几个衣着鲜明的假人,上面再挂个铃铛,风吹铛铛地响,也能唬一气好的。

蚕如果吃光这堆柞树叶,它会主动去找吃的,弄得蚕满山爬,蚕把头也心疼这个,怕蚕累伤力影响后期做茧。在一堆柞树叶快要吃光前就得把蚕抓走,挪到没蚕的树枝上,这就叫抓蚕。


用蚕剪子把蚕连同枝叶取下,放在蚕筐里再挪走,蚕场之间离得远,需要转场子时,那蚕把头不得不扛起蚕筐,翻山越岭地来回运蚕,有的肩扛,还有用脑袋顶的,都管这个叫“顶蚕筐”。

在蚕场子里,就怕让洋剌子蜇,这小玩意不大,只要碰皮肤上就没好,特别刺挠,疼得你都抓心挠肝的。抓蚕不小心碰到蚕了,它也会吐一股绿汁,弄到手上也蜇人。为了挣钱,遭罪也得忍着。

蚕在成长中,总有个别的蚕会无故掉头(死了),说明前期茧种有问题,或者是出蛾时温度没掌握好。要是少数倒没啥,就怕成批量的,蚕把头嘴上不说,心里也上火。把掉头的蚕抠坑埋掉,怕传染,还不忘去蚕姑庙前再次烧香祷告。

等老眠起以后,蚕就准备做茧了,如果蚕场充足,要把蚕集中在一片山上,便于管理,都管这个叫“窝茧场”。蚕基本都是选择两片柞树叶,围成“房子”开始做茧,有的柞树叶不够,只能在杂草丛里做茧,只是最后的“茧榔头”要小些。

从见茧到结束也得十天左右,一个茧大约三天能做完。摘茧时要带树叶摘,回家还得“趁热”剥茧。人们往往是不管白天摘多少茧,回家扒拉一口饭后就点灯熬油地剥茧,一段时间下来,每人都瘦下来一圈了。

据有经验的蚕把头讲,刚刚做完的茧,“茧榔头”里面还是青蚕,没来得及变蛹,蚕肯定比蛹压称。所以才有“趁热”剥茧这一说,而且早卖的大茧价格都高。

当然最后不是所有的蚕都能做茧的,蚕种晚、柞树叶小、蚕累伤力等原因都会引起蚕生长缓慢,迟迟不做茧。“寒露不做茧,放蚕干瞪眼”,说明节气到了,蚕也就做不上茧了,蚕也就只能摘回来,去集市卖肉了。

虽说蚕肉营养价值挺高,卖得也挺畅销,但蚕把头还是不愿走这条路,认为这不是收山,有失脸面。甚至有人问放蚕收成时,也不愿提起有蚕做不上茧这样的囧事。


我禁不住暗暗佩服蚕把头,你们的付出真是不少,需要每天贪黑起早。清晨露水打湿你的鞋袜和裤角;白天忍受着蚊虫的叮咬;为了消灭小小昆虫,害得你满山遍野地跑;不时大喊几声,试图驱散飞鸟。

头顶烈日肌肤伤,汗流浃背钻蚕场。世人只知大收山,谁人见我顶蚕筐?一首打油诗足以说明放蚕是个苦差。

我怵头的事,我爸拖着瘦弱的身体却还在坚持做,他为了日子有样,为了三餐有汤,为了碎银几两,更是为了给儿女减轻负担……

李商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颂春蚕的功劳,在我眼里爸爸就像春蚕一样伟大,我们十分惭愧,也是不孝,愧于父母把我们培养成人,我们却无法让父母安度晚年,但有三寸气在,他还要奋斗在生存之路上。

最后我在这里向蚕姑默默祈祷,保佑放蚕道路上的爸爸诸事平安,一切安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