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春提“制香”,那就不得不提到达埔镇,这里除了香甜的麻粩令人牵挂,还有制香技艺令人赞叹。 🌄🌄🌄 | 深夜制香人 当人们告别一天的劳作与生活准备进入梦乡时,在达埔这个距离永春县城二十多公里距离的山间小镇里,制香匠人们信步走进制香车间,“香气四溢”的一天刚刚开始。 凌晨2点左右,制香匠人们准时开工,抓起竹签,握住香骨,沾上水,揉搓香芯,让香粉附着其上。再重复浸水,重复裹上香粉,整个过程反复四次。随着香粉逐渐附着,竹篾变成原本的两倍粗细。让整个车间香粉四散,远观之,颇有一种“玄幻色彩”。 △晒香的工人要趁着烈日当头的时候,把香一捆捆解开来放在日头下面曝晒。 基础工序之后便是“抡香”,篾香如扇形一般展开,挑出粘在一起或是不够完整的香,搓动香支使其相互摩擦,让香粉可以均匀地附着在香支上。至此,篾香的前期制作才算完成。从凌晨开始制香,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做好一批,才能赶上晒场晾晒的工序,与时间赛跑。 △老师傅将竹篾抖出一个扇形,从中挑选出不合格的产品。 一个熟练的制香匠人,一天能够做出约四万支香,一个月能带来近万元的收入,算得上体面。每个制香匠人的工作时间比较辛苦,夜里十二点上工,一直到隔天中午过后收工,长达十几小时的体力劳动,在夏天更加难熬,是要勤勉坚持的辛苦营生。 🌄🌄🌄 | 世俗的香气 作为国内的四大制香基地之一,如今永春达埔出产的篾香不仅供应国内市场,也走出了国门,遍布海内外宫庙、百姓家。作为中华文化及闽南民间信仰中不可或缺的道具,篾香的角色至关重要,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源于水,终于火”的文化标志。 △一面是大山,一面是金黄色的篾香。 永春制香的历史可追溯千年,在宋朝末期,曾任泉州市舶司的阿拉伯商人蒲寿庚,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口各种名贵香料并制作成香料产品。到了明清时期,蒲氏后裔分别避居达埔、德化、晋江、漳浦,世代相袭,专注篾香制作。蒲氏后人还在民国时候在五里街开设“蒲庆兰香室”,专制篾香,远销港澳地区以及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国。时至今日,永春五里街的“蒲庆兰香室”仍保存有香壶、碾槽等数代祖传的制作香料器具。 永春盛产篾香,与闽南民间信仰的盛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地处东南沿海,位于亚热带地区内的闽南一带降水丰沛,日照充足,为原料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物候条件。自古以来,依海而居、以海为田的福建人海洋活动丰富,为祈求出海平安衍生出多种信仰,为制香的进一步发展打下需求基础。 2014年永春被评为“中国香都”,2021年6月以永春香为代表的福建香制作技艺,入选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制香产业使得当地经济不断发展,当地也在积极促进制香产业多元化发展,为这项非遗传统技艺注入新的生机与动力。 🌄🌄🌄 | 制香观光产业 彬达制香厂是达埔镇规模最大的制香工厂之一,这里平日里也是永春篾香的观光工厂。厂区的彬达制香文创园以“一脉香传” 为主题,对永春香史、工艺、香文化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在这里能够参观制香车间、晒香场、制作场,还能亲身体验掷香花、 跺香花等制香工序。 还有两条包含彬达制香的永春精品旅游路线,永春的非遗技艺之美等着你来亲自解锁。 ↓点击图片,查看路线详情↓ 编辑 | 杨玲玲 摄影 | 吴俞晨 一审 | 林夏瑜 二审 | 陈春晖 三审 | 张诗仁 *部分素材来自网络* 完 ▌声明:“永春人”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小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永春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编辑: 张丽华设计:陈志清审核:徐光毅 注:新闻、爆料、推广等等请关注永春人公众号@小编。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