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鞅与秦孝公双向奔赴,说服朝堂取信于民,开启秦国变法

 伯山的书山学海 2023-10-03 发布于广东

商鞅在历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功盖千古,也有人认为他严酷残暴。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变法为秦朝统一华夏奠定基础。

不过商鞅一开始想要效力的并不是秦国,而是魏国。

1.寻找明君

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国君姬妾所生的公子,所以也称为公孙鞅或卫鞅。

商鞅年轻时喜欢钻研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所以他一开始来到魏国出仕,在魏国相国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

公叔痤对商鞅的能力很满意,但是因为他担心商鞅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一直没有向魏惠王推荐商鞅。

直到公叔痤临去世时,魏惠王去见他最后一面,他才向魏惠王推荐了商鞅,并建议魏惠王如果不用就杀掉他。

随后公叔痤告诉了商鞅这件事,并劝商鞅赶快离开魏国。商鞅却告诉公叔痤,魏惠王不听你的用我,也不会听你的杀我

商鞅最后虽然暂时没有离开,但是他知道魏惠王不是自己心中的明君,于是在埋葬公叔痤之后选择离开了卫国。

在周游各国时,商鞅看到了秦孝公发布的《求贤令》,他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于是直奔秦国而去。

在朋友景监的帮助下,商鞅三试秦孝公,最后拿出了自己的法家治国方案,赢得了秦孝公的欣赏。自此,秦孝公选定商鞅对秦国进行改革。

2.朝堂辩论

虽然秦孝公决定了要在秦国变法,但是要想变法就避不开朝堂上的众臣。于是秦孝公安排商鞅进入朝堂与那些大臣们进行辩论,以获取他们的支持。

商鞅先发制人提出行动就应该迅速,不应该犹豫不决。

此外,愚笨的人常常在事成之后依然糊里糊涂,聪明的人往往在事前就会有所预见,来劝告秦孝公不要征求意见了,抓紧时间干吧。

甘龙则以按照旧法令治理国家,不仅国家省事,人民也不折腾,一旦改变旧习,就会激起天下人的反对来劝告秦孝公不要变法。

商鞅也针锋相对,他认为只有墨守成规,尸位素餐的人才会追求安于现状,夏商周三国、春秋五霸的法令都不相同,但是他们却能够称王称霸。

另一个代表杜挚也出来反驳商鞅,他说没有百倍的利益,不改变旧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则不更改旧礼。此外,效法古代、顺着前人的脚步总不是不会错的。

商鞅则反对杜挚的说法, 他认为古时的政教没有一成不变的,只有适合当时的情况才是最好的。所以不循古制的人不应当遭受非议,遵循旧礼的人也未必值得称赞。

听完这里之后,秦孝公亲自下场了,他以一个“善”字结束了这场辩论,同时开启了秦国的变法。

3.徙木立信

朝堂上的问题解决了,但是秦国民间的问题还存在着,当时的秦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不高,那样就会影响到法令的威信。

于是商鞅想到一个办法,他让人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了一个三丈高的木头,然后告诉民众谁将其搬到北门,就赏赐谁十金。

民众们听完之后哈哈大笑,都认为这贵族闲着没事干逗傻子玩呢,没有一个人愿意上前试一试。

商鞅看着没有人上来,于是他将赏金提高到三十金。这下民众们更不相信了,搬个木头走不远就三十金,这怎么可能。

商鞅看着还没有人愿意试一试,于是果断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

重赏之下必有人愿意试一试,假的自己也亏不了多少,真的自己就赚了。一个汉子就走上台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按照约定给了汉子五十金。

下面的民众看到商鞅真的给了五十金,羡慕的同时在内心也种下了政府说话算话的种子,为变法打好基础。

4.结束

从现在看过去历史,一个朝代想要变法是很难的,而商鞅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坚定支持他的秦孝公。

因为只有君主坚定地支持,他才能够面对那些因变法而利益受损的旧势力的反抗,将变法持续推行下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