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古本水浒传中,鲁智深并没有坐化,武松也没有断臂,他们去哪了

 gudian386 2023-10-05 发布于山东

前言

我国有句古话:“三人成虎”。历史的真相常被口口相传渲染出不同版本,时间一久,就成了令人捉摸不定的传说。《水浒传》这部千古名著也不例外,它的编撰过程充满传奇色彩。最近,一种自称“古本水浒传”的古书传入民间,其中记载的故事情节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将这部经典的神秘面纱揭开一角。

古书中的武松、鲁智深并未像通行本中那样断臂、坐化,他们只是离开梁山,各奔东西。这引发了历史爱好者对《水浒传》编撰过程的重新审视和猜测。究竟哪个版本才是真实的面貌?传说背后的历史真相又是如何?无数问题涌上心头。这些疑问激发人们探究《水浒传》的原貌和编撰过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古本水浒传中,鲁智深并没有坐化,武松也没有断臂,他们去哪了

一、古本水浒热潮,装裱版本激荡人心

最近,一批名为“古本水浒传”的书籍在收藏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版本更是让人赞叹不已。这些书籍据说出版于明万历年间,比后世流传更广的版本要早上百年。

书中的故事情节与人所熟知的《水浒传》有些不同,令人窥见原作的面貌。于是,各地文物商纷纷高价收购这些书版,争相裱装排印,将它们当作稀世珍本来宣传推广。这股热潮很快席卷全国,人们争相获取这些传说中更接近原作的“古本”。

李才是本地一位古籍收藏家,他经营一家小小的古玩店。当“古本水浒”的消息传来,李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找到关系户问道:“哥,你可曾见过这'古本水浒’?上头写的故事是什么样的?可否让我一睹为快?” 一番打听之下,李才终于花重金购到一本这种珍贵的古书。

在古本水浒传中,鲁智深并没有坐化,武松也没有断臂,他们去哪了

他小心翼翼地抚摸泛黄的书页,上面墨迹已有些模糊,但依稀可见毛笔凝重的笔锋,书写间透着一丝挥洒自如的意味。他细细品读,里面赫然写着与通行本不同的剧情,令他欣喜不已。这本古书记录了一个传奇时代,打动了他多年来对水浒故事的想象,仿佛亲临其境。

李才将古书珍藏起来,日日端详。他甚至雇来一个精湛的装帧工匠,按照古法重新裱装这本书,以其原貌。他在书架最醒目的位置放上这本装帧精良的“古本”,时常自得其乐,对客人们津津乐道其中的故事传奇。李才也会跟其他古玩收藏家探讨古书的来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对这股古本热浪推波助澜。

在古本水浒传中,鲁智深并没有坐化,武松也没有断臂,他们去哪了

二、宋江起义,编撰成名著

据古书所载,北宋时期,淮南一带聚集了一批不满现状的边缘人物,其中以宋江、吴用等人为首,在淮阳一带起事反抗朝廷,后由知州张叔夜前去招安,这伙人才归降投诚。这就是后世广为流传的《水浒传》故事的历史原型。元明时期,作家们根据这段历史编撰出各种版本的《水浒传》,经明代作家罗贯中整理,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水浒传》。

李才仔细品读古书上的故事,发现许多剧情与通行本有所不同。他不禁暗想,这些不同之处,是否更能反映出原作的面貌?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后人流传下来的《水浒传》已经被修改过了。

在古本水浒传中,鲁智深并没有坐化,武松也没有断臂,他们去哪了

李才对这段历史编撰成名著的过程格外感兴趣。他翻阅其他古籍,查找宋江起义的相关记录,发现宋代的档案中对这段历史的记载甚少,仅有寥寥数语。可见作家们在编撰小说时并没有严格依照历史,而是发挥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也许正是这样历史与虚构的混合,才造就了《水浒传》这部脍炙人口的杰作。李才想,编撰者根据的这段历史,不过是点燃想象的一根火柴,小说中那些生动的人物性格、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才是作者笔下的杰作。

想到这里,李才由衷敬佩起那些编撰《水浒传》的先人。也许他们也不曾想到,自己编写的故事能成就一部流传千古的名著,在民间广为传唱。

在古本水浒传中,鲁智深并没有坐化,武松也没有断臂,他们去哪了

三、公孙胜离群出走,武松鲁智深追随

古书中写道,梁山好汉经过多次大战,已经名震天下,众人根据宋江的提议,开始依据各自功劳进行排座。这标志着梁山从最初的平等亦仁,变成了严格等级的尊卑有别。

排座完成后,宋江开始向大家透露招安的想法。这激起了众人的反弹,其中以武松和李逵的反应最大。在数次争执后,宋江还是如愿以偿地接受了朝廷招安。

然而就在此时,入云龙公孙胜却悄然离开了梁山。他只带走自己常穿的衣物、经书和宝剑,留下一张纸条后就人间蒸发。纸条上面写着:“天遣治乱,英雄执弓......”诸如此类难解的文字。

公孙胜的突然离去,打动了鲁智深。他找武松说,想去看望几十年未见的师父智真长老,想要继续自己的修行之路。武松闻言后,也表示自己一直向往五台山,想去那里朝拜念经。

在古本水浒传中,鲁智深并没有坐化,武松也没有断臂,他们去哪了

于是,鲁智深和武松也向宋江告别,离开了梁山。他们拒绝了宋江设宴饯行的好意,只身上路,一前一后地离去。

李才看到这里,恍然大悟。这就是古书中鲁智深没有坐化,武松也没有断臂的原因,因为他们早早地离开了梁山,没有参与后来的行动。

李才仔细思索古书中三人离去的原因。公孙胜向来高洁,对梁山内部日益严格的等级排座很可能心存不满。他离去的一举一动都透着超脱,似乎早已看破红尘,渴望回归自然。而鲁智深和武松则更像是出于兄弟情谊,追随公孙胜的步伐。

其实三人的出走也在一定程度预示了梁山的结局。山寨的等级森严让人窒息,宋江接受招安也许暂时壮大了势力,但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李才不禁感慨,三人的离去可以说是聪明之举。

在古本水浒传中,鲁智深并没有坐化,武松也没有断臂,他们去哪了

四、村民议论纷纷,猜测公孙武松

古书的不同版本在村里引起了一时的热议。有人说公孙胜是隐居深山,有人说武松鲁智深下落不明。村里一个姓张的老人家说:“公孙胜是个高人,他早看出梁山不得好报,提前退隐了。武松性子直,鲁智深是个忠厚之人,他们跟着公孙去了。”

“我看武松是个爽快人,定是受不了宋江要投降朝廷,所以跟着走了。”村里一个打铁的汉子说。

“你们猜得太离谱!”村中一位老先生摇头说:“公孙武松他们都是人中豪杰,怎会因为这些小事离去?我看他们是出家参禅去了,想要超脱尘世,修成正果。”

在古本水浒传中,鲁智深并没有坐化,武松也没有断臂,他们去哪了

各种说法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村里一个小孩听着,挠挠头说:“他们会不会是去梁山再聚首了?我记得我奶奶讲古书时说,梁山好汉都是知交之人。”

村民们关于三人离去原因的各种猜测引得李才也不禁陷入沉思。他反复比较不同说法,觉得每种看法都有其道理。公孙胜固然可能出于超脱,但武松性格直爽,说不定真是看不惯宋江投降;出家修行的说法也在情理之中。这证明了人物性格的复杂立体,不同立场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

这也让李才明白,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动机很难完全还原,不同视角对此的理解不尽相同也在所难免。我们只能根据史料和想象,尽可能接近真相。

在古本水浒传中,鲁智深并没有坐化,武松也没有断臂,他们去哪了

五、修书者修改情节,历史真相难考

李才听着村民们的议论,不禁对古书的来历更加感兴趣。他请教一位古籍修复专家,对方告诉他,古本水浒在明代修书时就已经被修改过了。

“为何要修改原作?”李才不解地问。

专家说:“你想,那可是明初,作者笔下哪里符合当时的政治正确?修书者为了通过审查卖书,只好删改情节,使它更符合当权者的心意。”

“这样啊。”李才恍然大悟。他终于理解古书与通行本差异的原因了。

“所以古书中的情节,未必就是原作者的本意。”专家续道,“历史的真相已无法考证。我们只能从文学角度,欣赏古今作品的不同之处。”

在古本水浒传中,鲁智深并没有坐化,武松也没有断臂,他们去哪了

李才听后陷入沉思。也对,他想,历史终究是历史,真相也许永远难明。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从文学的视角,感受不同版本的魅力所在吧。

李才虽然明白修书者修改情节的用心,但还是不禁感叹,历史真相被掩盖的无奈。修书者的所作所为虽在情理之中,但也导致原作难以重见天日。如果没有后人发现古本,这段真实的历史很可能永远埋没。

所幸,古书的发现让人们有机会重新认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李才决心珍藏好这本古书,将原作的面貌完完整整地传承下去。也许有一天,修订的通行本也能恢复原貌,人们重拾那段传奇故事带来的震撼与感动。

在古本水浒传中,鲁智深并没有坐化,武松也没有断臂,他们去哪了

结语

时至今日,那些珍贵的古本水浒早已散失。它们只存在于某些收藏家的珍本中的几页残篇,成为一个个传说。

村里的老人们常在闲暇时把古书里的故事口述给孙子孙女听,他们说公孙胜高风亮节,说武松鲁智深情谊深厚。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口中嚷着武松了不起,说长大也要找知己。

李才时常路过孩子们玩耍的地方,听到他们争相模仿水浒人物,不禁会心一笑。也好,他想,无论真假,这些故事已经成为民间的传说,被一个个年轻生命传颂。或许,这就是它们流传至今的意义吧。

有一次,李才见一个小男孩手持木剑,昂首阔步,满面尘土,正自说自话独自排演着水浒故事,进入了角色。李才忍不住走上前,将那孩子拉到身旁,给他讲起古书中的故事情节。那男孩听得入迷,末了还念叨着“我就是武松”。李才笑着拍拍他的头,心想,这些故事会永远在孩子们的心中闪耀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